
張充和書法
歲月不居,人生如寄,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廣受世人尊崇的合肥四姐妹,已有三位與世長辭了,唯有四妹張充和仍然健在,今年是她的百歲壽辰,作為張家后人,謹撰此文,遙表敬賀。
張充和1913年出生在上海,未滿周歲時,即被叔祖母抱回合肥老家撫養(yǎng)。她自幼聰慧好學,叔祖母聘請了吳昌碩弟子朱謨欽,悉心對她傳授古文與書法,習字先從顏體入手,以臨帖為日課。16歲那年,叔祖母去世,她回到了蘇州自己家中,在父親張武齡創(chuàng)辦的樂益女中上學,同時與姐姐們一起學習昆曲,但她對書法的篤愛,并未因此中斷。1933年9月,她從蘇州前往北平,參加三姐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次年考進北大。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重慶通過曲社的活動,結(jié)識了書界前輩沈尹默,拜其為師,不時請教。在沈師指導下,她每天懸肘練字數(shù)小時,技藝日益精進,常與汪東、喬大壯、潘伯鷹等名家雅集揮毫,從此,臨習碑帖,濡墨寫字便成了她終生的事業(yè)。數(shù)十年來,僅《蘭亭集序》一帖就臨寫了二百余遍,每年還要通臨數(shù)種六朝墓志;隸書取法漢碑,并摻以篆書筆意,線條圓勁,氣息淳厚;章草則以《急就》、《月儀》等帖為宗,旁涉碑版簡牘,于沉著中求飛動。總觀她的書藝,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早年有王大令十三行的遺韻,嫻雅疏朗。五十年代以后,多有寫經(jīng)的意趣,精嚴茂密。晚年之作,則有六朝墓志氣韻,峻峭靈動,清俊超逸。前人常說小楷易在法度,難在性情,而她的小楷卻能既見性情,又不失法度,出現(xiàn)了獨特的自家面貌。這種藝術(shù)個性的形成,一方面是她在詩、書、畫、曲等方面的精深修養(yǎng)起了融通的作用;同時,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她一向以聊以自娛為旨歸,不追求形式的沖擊感,展現(xiàn)的始終是一種高雅的文化精神,本著這種心態(tài),即便是臨習古賢之作,她也能不僅做到形似,而且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1947年,張充和在北京大學教授書法與昆曲,住在三姐家中。經(jīng)沈從文撮合,1948年與美籍學者傅漢思結(jié)婚。1949年1月,他們在上海乘船遠去美國,她隨身攜帶了一方古硯、一盒古墨和幾支心愛的毛筆。到達美國后,傅漢思應聘在耶魯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她則在該校美術(shù)學院教授中國書法。
2004年秋天,張充和回國,分別在北京和蘇州舉辦了“張充和書畫展”。以作品展覽為契機,出版了《張充和詩書畫選》一書,付梓之作雖是“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但從中也能大體欣賞到她書法作品的藝術(shù)風采。在職期間,她曾長期擔任美國昆曲學會顧問,經(jīng)常組織演出,舉辦學術(shù)講座,為傳播祖國的戲曲藝術(shù)不懈努力。1985年,她從耶魯大學退休后,已經(jīng)不再從事昆曲表演,也很少作詩填詞,但每日臨池卻從不間斷,古人云:“會通之際,人書俱老”,而今她的書風更其率意天真渾穆高古。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