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不少名人深諳收藏之道,他們涉獵廣泛,藏品豐富。收藏因名人而更具活力,名人也因收藏而更顯風采。綜觀名人收藏,大體可以分為以下6種類型。
結合工作型
人的收藏往往與學習、工作密不可分,使收藏與工作同步進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個人藏書上萬冊。他曾有一枚藏書章,是1963年請上海博物館的篆刻家吳樸堂刻的一方“毛氏藏書”印章。吳樸堂在刻這方印章時,妥善處理了“毛氏”和“藏書”4字筆畫疏密和布局的矛盾。這個印章深得毛澤東喜愛,他的所有藏書上均蓋有這枚藏書印章。因為收藏、學習了大量古籍,毛澤東無論是講話還是寫文章都喜歡引經據典,達到了信手拈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地,使他的文章和講話文采飛揚、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富有號召力和感染力。
寄情明志型
許多名人把收藏與自己的人生信仰及追求聯系起來,使藏品對其產生一種激勵鞭策和自慰自勵作用。
張學良將軍從20多歲就開始收藏書畫等藝術品,收藏歷史有70多年。他收藏了相當多的藝術品,以書畫類居多,還有不少瓷器等。將軍給他居住的地方命名為“定遠齋”,比喻志向堅定而遠大,超脫而充實。
學習研究型
通過收藏增長學識、探究歷史、延續文明是名人收藏的一大特色。
魯迅是盡人皆知的偉大文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一生熱愛收藏的收藏家。魯迅收藏除了作為一種休閑消遣,更多的是買些自己感興趣的古器、古籍回來,作為研究和探討之用。如魯迅在北京曾收集到清室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編印出版、收入碑帖拓印300余種的《寰宇貞石圖》,隨之對此書進行了考訂和整理。魯迅對漢畫像石拓片的收藏也下過一番工夫,曾以相當的精力與時間來研究漢代石刻藝術,并取得很大的成績。
保護文物型
“文物來源于人民,也應該歸屬于人民。”這是多數名人收藏家的共同理念,他們為保護祖國珍貴文化遺產而殫精竭慮。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對梅花情有獨鐘。他嘔心瀝血數十年,搜集、收藏名家字畫珍品甚多,其中尤以梅花畫最為豐富。他把這些畫影印出版,名曰《百梅集》。后來,他將自己珍藏的這百家名畫,全部捐獻給了國家,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曾經公開展出多次,供廣大群眾欣賞。陳叔通說:“把這些古畫獻給國家,一則可以大家欣賞,二則可以保管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修身養性型
有些名人搞收藏純粹出于個人興趣愛好,滿足于賞玩藏品時的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著名作家老舍喜歡收藏名伶的扇子。一次,梅蘭芳的琴師送給老舍一把梅先生的扇子。原來,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時,必在上臺之前親筆畫一張扇面,裝上扇骨帶到臺上去表演,然后當場撕掉。演一次,畫一次,撕一次,成了規矩。琴師很心疼,有一天等散戲之后,偷偷地把梅先生在舞臺上撕掉的扇子撿回來,請裝裱師想辦法粘好,送給老舍的就是這么拾回來的。老舍大為感動,以后對名伶的扇子更加鐘情,逐年收集,居然藏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等100多位藝術名流的書畫扇,真可謂名扇薈萃。
聯誼交友型
收藏還常常是名人聯誼交友的橋梁和紐帶。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每次出訪演出,總要帶回不少異國的火柴盒。開始是替他的好友——錢化佛收集,而外賓誤以為是梅先生自己收藏而紛紛投其所好,這樣他自己也收集起來,不幾年工夫,總量竟有3000多種,讓他喜不自勝。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喜劇大師卓別林送給他的《大獨裁者》廣告火柴。由卓別林親自設計的這枚火柴畫面上的希特勒形象令人可憎:披頭散發,發瘋似的抱著地球,盒內有6根火柴棒,每根制成炸彈狀,只要拿出一根,對準畫面上涂磷的希特勒屁股一劃,即點著火,寓意獨裁者玩火自焚。梅先生后來又將這件珍品轉送給另一位戲劇家和火花收藏家馬彥祥。
趣話名人與收藏
趣話名人與收藏
趣話名人與收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