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片水墨淋漓的蕉葉,隨意倒垂于水面之上,一派優雅閑適的姿態,數撇濃濃淡淡的竹葉穿插其中,不經意間深深味到了江南的親切,瞬間喚醒沉睡于心底的那一段美好回憶,沉浸于畫中鋪開的熟稔的情境,忘記了自我的存在,仿佛置身于那灣清澈的小溪,回到無憂的童年。溪上婷婷的蓮花撐起清涼的傘蓋。游魚在田田的翠葉間嬉戲。我便是那帶著遮陽帽的女孩兒,便是那背著魚簍的男孩子,在靜靜流淌的溪水里釣魚采蓮。無邪的歡語在鄉間純凈的空氣里傳遞著快樂與滿足。記憶的門打開了,時光停駐在這一刻的醇樸與美好。久久地賞玩著姚先生的《卻憶當年聽雨時》一畫,思緒飄飛得很遠很遠,心靈如同接受了洗禮一般變得明凈與透徹。
繪畫不只是為了帶給讀者視覺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與共鳴。
翻看著姚先生一幅幅以水鄉童趣為主題的畫,時時感動于這一份難得的純真與自在。無有染上色彩的心靈,如水晶般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吸引著讀者的眼神,撫慰著讀者的心靈。無需精工細作的雕琢,無需姹紫嫣紅的色彩,寥寥數筆的墨色寫意,淡淡幾抹淺紅淺綠的點染,孩童的稚氣天真,老牛的溫馴悠閑,水鳥游魚的自得自為可謂境界全出。
如詩如畫的江南,如詩如歌的童年在先生筆下表現得如此動人心弦。看著先生的畫心頭泛起辛稼軒的《清平樂》詞意“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可親可愛的場景,在姚先生的筆下再現,畫中潛藏著的濃濃詩意,順著記憶的游絲在讀者心頭延伸出無盡的余味。
先生用自己的筆墨語言反復渲染著一個經典感人的主題,純凈無邪如童心般的心靈世界。許多丟失已久的東西,在先生的畫中找回來,靈魂得到一次溫情的回歸,回到曾經的快樂與無憂,飽受塵世污染的心,驀然回首,或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充滿童趣的畫面引導讀者作哲理的思考。這或許便是先生創作此類題材的初衷。
“卻憶當年聽雨時”這是先生題在畫上的詩句,特別喜歡這句題畫詩,從詩句里,可以感覺到先生是多么珍惜與難忘那一段純凈美好的時光。雨打芭蕉的閑適與寧靜,洗去塵埃的清新與潔凈。美好的記憶在先生的心底深處沉淀出畫中純凈真樸的意境,令人神往的一方凈土。
看先生作畫是一種高雅的享受,先生作畫塊面用筆沉著,線條用筆灑脫輕靈,點厾用筆細致精到,看似筆筆隨意,卻也是筆筆不落法度,如同用兵布陣,虛實相生,虛處有物,實處留虛,氣脈流通,生機盎然。富有江南水鄉韻味的素材,芭蕉、野果、修竹、溪水、水鳥、老牛、垂楊等無不滲透著先生的深情,潑墨揮毫之間已經滿載濃稠的鄉情。
顧敏燕
2013年1月3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