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湛枝書法作品
黎湛枝是清末一位政治家、外交家、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民間有“一科三舉”的傳說:光緒二十九年(1903),黎湛枝準備赴上京會試,由于家境不好,沒有路費,急需籌集,所以,他分別為番禺一潘姓的有錢人和另一名考生代筆寫文章應試,他們事先承諾:中舉付給他三千銀兩,不中也得付八百銀兩給他。于是乎,他連自已的文章,一共寫了三篇應考,不料,三人同時中舉。潘氏排在第一名,另一位排在三十六名,而他卻排在第六名。這個故事,一來與他考中舉人的時間不符,二來無非是講明兩個問題:一講他的文章了得;二講他的家境不善。如果這個故事屬實,實乃無奈之舉、貧窮讀書人的悲哀。此說關乎人品,不應過分宣染,以免誤導后輩。
黎湛枝(1870~1928),字露苑,亦露庵、璐庵。南海人。他出生寒門,讀不起書,從小立志,勤奮好學。9歲時,能寫一手好字和撰寫好文章。未及10歲,主動承擔看鋪賣貨。幸得村里的私塾先生吳佐建識器,向他的父親表示,讓其兒免費入讀私塾。16歲,即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秀才。23歲,光緒十九年(1893)鄉試第六名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進士,殿試二甲第一名,欽點傳臚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宣統元年(1909),奉圣賞加侍講太子保,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之一。同年4月,出使俄國參贊;欽選增補為資政院議員(1907~1912);民國元年(1912),欽賜禮部尚書一品銜。與溫肅、歐家濂合編《德宗景皇帝圣訓》。
黎湛枝還是一位民國時期的遺老書家。進入民國,西學東漸,革命洪流,勢不可擋。傳統的書法,本為讀書人的必修課、官員們應制文字的本領,喜慶婚嫁、交友互贈的重要手段。由于新學的勃興,逐漸衍變為一門藝術。它形成了兩大流派:一派是遺民書法,以遺老為主體;另一派是革命者和新文化運動者為主體。隨著社會形態、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意趣的改變,他們創作書法作品,深受普羅大眾所追捧,變為一種藝術商品。無形之中,寫字成為了遺老們謀生的手段之一。
民國五年(1916),溥儀退位,他隨之遷出紫禁城,流落天津。張勛復辟時,授學部右丞。不久,他辭去職務,退隱政治穩定的香港,與前清翰林的賴際熙、岑光樾、桂坫、吳道镕、區大原、區大典、陳伯陶、朱汝珍、商衍鎏、左霖、溫肅等人,結社雅集,品詩論畫,弘揚傳統國學。這批前朝遺老書家,為當時廣東書壇的中堅,從而,推動了中國傳統書畫在香港的發展,也給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優秀書法作品。盡管如此,黎湛枝傳世亦不多見,傳世的作品以楷、行、草三體為主。
位于肇慶高要蜆崗鎮蜆崗村的鄧氏宗祠內的楷書“永怡堂”橫匾,木質,紅底黑字,上款:“光緒歲次乙巳孟冬谷旦”,下款:“南海黎湛枝敬書”,創作于1905年,即中進士的第二年,春風得意,膽氣十足,取法董趙,字形優美,筆走流動,缺少一種古拙之韻。
無聊齋藏其行草書“以氣迎人花香書味,因情寄興月色琴聲”對聯(如圖),紙本,縱220厘米、橫34厘米,落款:“露苑黎湛枝”,下鈐:“植庭”朱文印一枚。字號“植庭”,在其生平資料中未見。按:古人喜歡使用字號多個,不止一二,甚至更多,不足為奇。此聯雖紙質有些許損缺,并不影響其觀賞效果。但品相尚好,尺幅頗巨。此聯未署創作年份,從作品的風格來看,應屬晚年的佳作。字形寬博開張;“氣”、“ 人”、“ 書”、“味”等字的用筆,大度圓厚,雖無連屬之筆,但氣韻連通。“以”、“ 迎”、“味”、“因”、“月”等字,喜用濃漲墨為之,墨氣淋漓。此聯為其晚年心境的寫照。
從傳世的書跡來看,黎湛枝學問淵博,見識卓越。早年涉足科考,應考制文,拘泥趙董,實乃學風使然。晚年遠離朝政,隱居香港,過著“花香書味” 的生活,閑來讀書寫字,追求字外功夫。他的書法創作,廣取二王、米芾、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法帖,字形寬博,氣勢尋丈,令人贊嘆。又在法度之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可謂“法無定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