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微拍的興起攪動了傳統的藝術品交易市場
拍賣是古老的藝術品交易方式,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占據著藝術品市場的統治地位。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微信的出現,拍賣作為一個古老的行當,和互聯網搭上了關系。一種新的藝術品電商模式在大江南北迅猛發展,即藝術微拍。2013年被業界稱為藝術微拍元年,2014年則是藝術微拍高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一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國內大大小小的藝術品微拍平臺已接近100家。
事實上,這一依托社交媒體平臺的藝術電商模式不是中國獨有,而是世界趨勢,根據《2015年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的數據,2014年的在線藝術品銷售額達33億歐元,約為全球藝術品和古董總銷售額的6%,并且以每年近30%的速度遞增。其中,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媒體軟件的藝術品交易成為令人矚目的增長點。
顯然,藝術微拍等新的交易模式的出現,攪動了傳統的藝術品市場,雖然目前還不占主要地位,但其發展勢頭不得不讓人重視,同時,由于藝術微拍沒有門檻限制,運營者既有拍賣企業,也有很多沒有拍賣資質的非拍賣企業,帶來了很多問題,藝術品微拍平臺的無序發展及交易糾紛等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問題應如何解決?未來藝術微拍會走向何方?藝術微拍等網絡拍賣會否代替傳統的一、二級市場拍賣模式?
藝術微拍怎么玩?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二維碼技術的發展,網絡藝術品交易出現了新的業態,最新趨勢是移動互聯網模式,其交易模式由網站在線交易向手機APP和微信平臺延展。尤其今年上半年,這種向移動端的轉移趨勢更加明顯,出現了多種類型的微信藝術品拍賣模式,即藝術微拍。
據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觀察,藝術微拍發展至今經歷了幾個過程,起初主要是微信朋友圈模式,即依托微信平臺,在朋友圈中進行,其競價方式主要是通過朋友圈的評論功能進行,這還是較初級的形式。此后,開始有了微信群拍賣模式和微信拍賣平臺模式。前者主要是在專門的拍賣群中進行定期拍賣,后者則更專業,背后有專業的拍賣網站運營。
藝術微拍肇始于2013年,這種模式起初主要在朋友圈或微信群中進行,拍賣方把拍品的圖片等內容介紹傳到微信公共平臺或朋友圈里,所有關注者或者“+”進群里的好友都能來競拍,藏家可以通過回復公眾平臺競價,也可注冊成會員競拍,打電話競拍同樣有效。有些微平臺還有“O2O”功能:線上展示,線下預展,吸引買家到預展現場競價購買。
2013年2月,一名叫胡湖的藝術市場從業者創建了拍賣群——阿特姐夫日夜場,群內大部分成員為藝術圈的媒體人及收藏者,該群在短短一周之內就賣掉了近50件作品,成交均價在3000元上下。而卓克藝術網旗下的藝麥微拍從2013年創立至今,已舉行了100多期拍賣活動。藝麥微拍曾將朱新建的一幅《美人圖》拍到16.5萬元,創下了微拍單幅作品的成交價紀錄。
隨著藝術微拍的火爆,一些更專業的拍賣企業或電商公司開始參與進來。2014年,數百家公司開始在微信上出售藝術品。專家估計這些公司2014年的營業額每家都超過150萬歐元,而銷售額的平均傭金比例是5%。
注冊國際藝術經紀人協會(CIABI)評估委員會委員、國家文化產業價值評估服務平臺評估總監劉睿介紹,藝術微拍的交易標的主要集中在低價的藝術品,微拍售出的藝術品中74%的成交價低于1萬元。2014年成交價最高的作品是阿特姐夫以32.5萬元售出的。這些公司對市場進行了細分,比如,大咖拍賣從周一至周五每天舉行一場日間拍賣,待售藝術品的成交價通常低于5000元,而周六晚間拍賣專注于更出名的藝術家,價格區間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和線下不同的是,這些拍賣的買進率很低,平均只有10%左右。
微拍迅速躥紅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門檻,不論是個人、機構,不需要取得拍賣許可證等資質,只要有微信群,就可以把藝術品曬出來,只要有人喜歡就可以競買。
此外,藝術微拍打破了時空限制,非常便捷,微拍拍賣頻率可以自行調節,加速了藝術品的流通。不像傳統拍賣會需要買家到現場舉牌,微拍只要一部手機在手即可。“任何人只要有一部手機即可參與拍賣的全過程以及拍賣后的支付流程,非常方便,微拍簡化了拍賣流程、節約了拍賣成本、增加了參與程度、促進了藝術品交易的發展。2012年后,藝術品市場曾遭遇寒冬,大家一度不知道未來前景如何,沒想到微拍又帶來一種新的模式。”劉雙舟說。
對消費者來說,當收藏圈進入微信時代,藝術品收藏正在從封閉小眾圈子的愛好向大眾消費轉變。藝術微拍的興起讓很多人開始接觸藝術品知識,提高了藝術欣賞水平,很多從來沒有買過藝術品的人,通過微拍了解到藝術品交易過程,許多買家更是通過微拍買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張畫。
對藝術家而言,尤其是年輕藝術家,微拍為這些知名度還不是很高的藝術家開辟了新的渠道。微拍的較低門檻給了年輕藝術家一個進場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利于培育新人新作和新藏家群體。
藝術微拍如何面對諸多風險?
藝術微拍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了一股新鮮血液,但是表面的繁榮之下暗涌著激烈的競爭,面臨著很多風險,這些問題有些是傳統拍賣一直懸而未決的難題轉移到網絡平臺,如藝術品的確權、價值評估問題,有些則是由于互聯網的特殊交易模式帶來的。
劉雙舟曾在多個微信拍賣群中觀察微拍的業務流程,發現目前微拍還是比較混亂,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是網絡圖片與實物之間的誤差問題,可能不是拍賣方故意造假,而是不同的電腦和手機顯示屏色彩的問題,自然會造成一定的色差。二是藝術品運輸配送中的意外風險問題,現在快遞行業非常發達,藝術品可以很方便地送到全國各地,但是藝術品是特殊商品,其配送要求很高,一旦運輸過程中發生損壞,如何賠償是個問題,現在藝術品保險還沒有跟上微拍的發展。”劉雙舟說。
此外,微拍競價過程中存在作弊問題,如哄抬價格、找托兒。由于目前微拍的運營方門檻很低,參與者魚龍混雜,導致市場上存在一些賣方欺詐問題,如不交貨、假拍、拍假等問題。還有的買家進行惡意競買,拍后不付款。“我在一些微拍群看到,他們每天都要公布一個黑名單,就是拍了不付錢的買家,被拉黑,拒絕再次交易。”劉雙舟說。
一旦出現以上糾紛,買賣雙方維權都有困難。由于目前法律層面,對藝術品的網絡拍賣還缺乏專門的監管,導致這一市場維權很難。“目前進行微拍的運營主體有些是拍賣企業,他們有拍賣許可資質,受《拍賣法》監管,但有些是非拍賣企業,《拍賣法》管不到,只能適用于《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而且微拍留存證據很難,如大家都是在線交易,簽訂合同的電子簽名問題怎么解決等,目前還是問題。”劉雙舟說。據了解,目前國家標準委已正式立項《網絡拍賣規程》,藝術品網絡拍賣今年將有法可依。
對于微拍目前存在的市場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劉睿認為,有興趣參加微拍的,多是圈內人,有來自畫廊機構的,也有藝術家、評論家、美術館工作人員、媒體人士,更有資深藏家,大家相互認識,基于熟人關系形成的圈子來確保信用。
他們之所以會參加微拍,一是因為傳統拍賣一般競拍保證金都要10萬元至20萬元,而參加微拍不需要保證金;二是微拍有社區模式,大家可以以拍品為主題來聊藝術話題,比較輕松隨意;三是拍品價格低,交易成本低,容易讓人接受。
藝麥微拍就是通過老成員邀請新成員的方式,共建立了5個分群,成員總數已經達到600余人。阿特姐夫日夜場的微信群里大部分成員是發起人胡湖的好友。據微信群的管理人透露,群里的人們都相互認識,靠的是信譽,不需要保證金。
“現階段的藝術微拍更像朋友之間的游戲,大家在一起很輕松地參與,而商業模式還很難說。甚至有人認為,藝術微拍可能跟微博一樣,流行一段時間就過去了,不會是持久的方式。”劉睿說。
藝術微拍未來走向何方?
劉睿認為,未來藝術微拍如果想做大做強,首當其沖需要解決技術平臺支撐與信用體制保證兩方面的問題。首先需要一個完善的技術平臺作為基礎,因為僅僅依靠社交媒體作為載體,顯然是無法容納更多人群,無法提供更加豐富和人性化的服務。強大的技術平臺是藝術微拍擴容的前提條件。
此外,微拍現有的活躍用戶主要是藝術行業的從業者本身,依靠熟人圈來作為信用保證。這樣的信用體系是脆弱的,客戶人群缺少擴展的空間。如果能夠參考國內大型電商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制定出完善的便于操作的信用體系,保證普通消費者的切身權益,這將使藝術微拍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包括電商、微拍在內的整個網絡拍賣都只是實體拍賣的一個補充手段,短時間內還無法撼動藝術市場原有交易方式的統治地位。但在移動互聯網的刺激下,新生業態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一旦找到合適的生長環境,嶄新的商業模式將會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劉睿認為。
劉雙舟表示,目前把藝術微拍定義為一種商業模式為時尚早。“藝術微拍能走多遠,現在不好判斷,因為新技術發展實在太快了,以前有博客、微博,現在有微信,未來是否還會出現比微信更新的社交工具,現在不好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藝術品的交易受到互聯網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劉雙舟認為,未來那些可供大眾消費的、可趨于標準化的藝術衍生品的網絡交易將會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
“網絡交易與藝術品之間本身存在一些矛盾,網絡適合標準產品的交易,這也是大多數電商主要做的,如大眾日常消費的各種商品,而藝術品恰恰相反,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商品,不可能標準化,也不能夠標準化。事實上,比起藝術品,更適合在線交易和大眾消費的是藝術衍生品。”劉雙舟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