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頭(雕塑) 畢加索

亞威農的少女(油畫) 畢加索
作者:霍然
“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體派,我只知道創造,創造,再創造!”
這話出自立體主義的開創者畢加索之口,似乎有點不太對,但若縱觀他的整個藝術生涯,就容易理解了。
巴勃羅·畢加索,1881年10月生于西班牙南部的海濱城市馬拉加。父親是一位美術教師,他從小在父親指導下正規學畫,15歲以優異成績考進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后轉入馬德里圣費爾南多美術學院,打下了扎實的造型基礎。畢加索19歲來到巴黎,廣泛汲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等的表現手法,同時開始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1901年至1904年,他創作了《年老的吉他演奏家》《卡薩杰馬的埋葬》等表現貧窮、饑餓與孤獨的作品,因畫面以藍色調為主,被稱作畢加索的“藍色時期”。此后兩年則被稱為他的“粉紅色時期”,這一時期他多用粉紅色作畫,如《站在球上的少女》《賣藝人一家》等以馬戲團為題材的作品。1906年,當馬蒂斯第一次為他介紹非洲雕塑的時候,畢加索立即被那夸張的造型和帶有幾何意味的紋飾所吸引。尤其受到塞尚的“獨立于自然”“建立繪畫自身的結構秩序”等思想及作品的啟發,他于1906年底至1907年春,創作了大幅油畫《亞威農的少女》,一舉突破了之前所有焦點透視和光影的束縛,充分發揮畫面結構的力量,用簡單的幾何線、面和色彩,在兩維平面上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新空間—這幅畫,被評論家稱為立體主義的開端之作。
28歲時,畢加索與另一位深受塞尚影響的藝術家喬治·布拉克合作,對繪畫結構做了進一步探索。他們把完整的對象分解成各種形狀的“零件”,在畫面上進行重組,自然形態被主觀處理為碎片化的幾何結構,于是,立體主義被帶入了智力分析階段,即“分析立體主義”。
畢加索31歲時,又和布拉克一道開始了拼貼實驗。他們把報紙、針織品、樂譜等生活中的實物放進了繪畫—如1912年畢加索創作的《有藤椅的靜物》,直接把一塊印有編織圖案的布貼在了畫面上,四周用粗麻繩纏繞作為畫框,打破了傳統油畫材質的同一性,為繪畫增添了新的維度。他們的這次拼貼實驗,不僅將立體主義引進了一個新階段“綜合立體主義”,更對繪畫觀念產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預示著造型藝術的多元與開放,對后來的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畢加索天賦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創造力,加之從小經歷的嚴格基本功訓練,使他可以看似輕松卻又全神貫注地接納和探索一切新的可能。作品經常突發奇想而不失內在的法度與和諧。他對新古典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風格流派都有研究和貢獻,如《扮作滑稽角色的保羅》《三個舞蹈家》等作品。他說:“在我的畫幅里,我運用一切我所愿意要的東西。”的確,他從不受窠臼之限。據資料記載,畢加索的工作室像個大車間,臺鉗案子等工具及各種用料到處都是,對于隨時出現在腦子里的任何想法或靈感,他都會馬上動手做出來。他對所有能夠拿來創作的材料和形式都不拒絕。比如用自行車皮座與金屬車把組合成的《牛頭》,用鐵片焊接的《頭像》,用瓶、罐、盤等陶器隨物變形的人物、瞪羚、牛、貓頭鷹、鴿子等,均出人意料、妙趣橫生,且為后來的現、當代藝術家們提供了多元的啟示。
1937年,德軍對西班牙北部城市格爾尼卡進行了狂轟濫炸。為抗議這一法西斯暴行,畢加索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他說:“當我描繪那幅將被稱之為《格爾尼卡》的畫時,我清楚地表明了對那些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作品僅用黑、白、灰3種顏色和變形扭曲的造型,表現了受傷嘶叫的馬、兇蠻的牛、痛哭的母親懷抱死去的嬰兒等內容,整個畫面彌漫著噩夢般的恐怖氣氛。畢加索融會了立體主義、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造型與意象,表達出強烈的反戰情緒和人道主義精神。
1944年,畢加索加入了法國共產黨。1949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上,他畫的《和平鴿》被用作會徽。1958年,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廈創作了大型壁畫。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法國穆甘去世。
畢加索的一生充滿大膽突破與創新精神。他的作品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不完全統計已逾兩萬多件。除油畫、雕塑、拼貼外,他在插圖、素描、版畫、陶藝、水墨、舞臺設計等方面都有獨特建樹,彰顯出藝術家不拘一格、勇于探索、不斷前行的非凡能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