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寰和之子告訴記者,這是姑姑回蘇州住的房間。

各時期的張充和照片。 姚一鶴 翻拍

張充和仙逝,帶走“民國才女”最后榮光 蘇州九如巷依舊,那是她一直想回的故鄉

左圖:1946年,三連襟與三姐妹于上海合影。前:張元和、顧傳玠,后排從左到右: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右圖: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張充和仙逝,帶走“民國才女”最后榮光 蘇州九如巷依舊,那是她一直想回的故鄉

張充和仙逝,帶走“民國才女”最后榮光 蘇州九如巷依舊,那是她一直想回的故鄉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是詩人卞之琳的名句,相傳這首詩的主角就是素有“民國閨秀”及“最后才女”之稱的張充和。“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葉圣陶曾這么說,這女子便是長在蘇州九如巷三號的張家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及張充和。6月17日下午1時,張充和在美國仙逝,享年102歲,昨天,揚子晚報記者來到蘇州九如巷,探訪養育了張家四姐妹的老宅。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姚一鶴
現時……
“九如巷”老宅一切如舊,這里是先生留戀的家
張充和的曾祖父曾任江蘇巡撫,父親張冀牖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祖籍安徽合肥,于1918年遷居蘇州,住在五卅路的九如巷三號。五四運動后,張冀牖接受了新思潮,認知女子教育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性,于1921年變賣家產在蘇州憩橋巷創辦私立樂益女中。
站在隱匿于蘇州古城區的張家老宅,雖然時光變遷,但記者眼前的一切卻看似如故。多少年月,張家姊妹兄弟十人,九人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而五弟張寰和則一直住在這座老宅,幾十年的時間里,這里一直是張家人聚首的地方。張充和每次回蘇州也都會住在此處。去年,張寰和去世后,他的妻子周孝華以及兒子一家仍然住在這座老宅。
走進張宅,揚子晚報記者發現,雖然門頭不大,但是里面卻別有洞天,頗有桃花源記中曲徑通幽的感覺,通過前廳,后面是一座花園,綠樹成蔭,蟲兒鳥兒爭鳴。
院子的中間還有一口水井,如今它仍是張家人主要的飲用水源。弟媳周孝華指著這口井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當年充和回家,喝了井里的水就激動地表示“這是家的味道,清甜芳香”。
年輕時代
三姐夫沈從文家遇摯愛
那段跨國婚姻曾讓家人顧慮
張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生她之前,母親陸英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女兒。充和的一個叔祖母,也就是李鴻章的侄女,心疼她的母親陸英,提出想收養充和,八個多月大的充和被叔祖母帶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叔祖母去世后,16歲的充和才回到蘇州九如巷的家。
弟媳周孝華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充和21歲的時候她以語文滿分、數學不及格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在北京大學國文系,張充和聽過胡適講文學史和哲學史,錢穆、俞平伯、聞一多都是她的老師,但充和始終對昆曲無法忘懷,曾去清華旁聽昆曲老師開課。”
張充和在北京住到三姐張兆和和姐夫沈從文家中。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兩人得以相識,雖然卞之琳對于張充和一直頗有好感,并念念不忘,但是開朗的張充和并不喜歡性格沉默內向的卞之琳。
同樣是在沈從文的家中,張充和認識了后來和她相伴一生的丈夫,德裔美國人傅漢思。次年,35歲的張充和和傅漢思結為連理。“開始我們一家人都很擔心充和,因為那個年代都比較的保守,找外國人當老公更是少而又少,我們怕兩人存在文化差異,又擔心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薄,會對充和不好。”周孝華說,但1948年充和移居美國前,在丈夫傅漢思的陪同下回到了蘇州,傅漢思身材高大卻為人謙和細心,打消了一家人的心理顧慮。“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充和自己拎著水桶從井里打水,傅漢思看到后立刻上前阻止,細心的他此后一直幫充和打水。”
難解鄉愁
闊別30年后多次回國,最愛蘇州園林和蘇式生活
這一走就是三十年,張充和一家沒能聚首,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張充和第一次從美國回蘇州探親,張家的兄弟姐妹們也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了蘇州的老宅,一家人終于圓圓滿滿地聚在了一起。周孝華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因為當時地方有限,所以就是男的和男的住,女的和女的住,有時候還要打地鋪。
當時買東西都要憑票,物資相對匱乏,啥吃的都少。
“充和說不用做雞不用做魚,說是不想吃,但是當我后來用蘇州傳統的方式烹飪出了雞湯和銀魚,充和吃得特別香。她還喜歡太湖的河蝦,除此之外她很喜歡甜食。”周孝華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不由地微笑:“不過畢竟在美國三十年,充和吃飯也有些中西合璧,炒青菜喜歡放些牛奶進去,還經常做羅宋湯給我們喝,酸甜開胃。”
后來二三十年里,張充和也曾回過蘇州幾次,每次都要在老宅里住上近一個月的時間,每次回蘇總要去幾個園林走走,最多的莫過于拙政園,網師園,留園以及怡園。周孝華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充和喜歡在怡園里吃一碗蘇式湯面,說這是地道的蘇式生活!”
曾想回國定居,2004年最后一次回蘇成永訣
悠長的小巷,靜謐的街道,涓涓的細水都是張充和最喜歡的古城蘇州之美,是張充和想要的生活。“每次回到蘇州,她都把歸期一延再延,舍不得走,想多住上幾天。她還曾多次表示希望蘇州古城能夠更好地保護起來,讓蘇州的特色一直延續下去。”
采訪中,周孝華也向揚子晚報記者透露,張充和曾有過回國定居的打算,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作罷。
2004年,張充和的學生為她在北京和蘇州兩地舉辦了一次她的書畫展。這也是張充和最后一次回到蘇州,在老宅里住了二十多天。據周孝華回憶,盡管那時的張充和年事已高,但還是堅持每天寫毛筆字。
之后回到美國,張充和更是不定期地打越洋電話向張寰和夫妻報平安或是閑話家常。直到2008年左右,張充和的耳朵有些聾了,不太能聽見聲音,自此電話打得越來越少,姐弟間只會偶爾問候。
“直至充和去世,她都不知道我的丈夫他的弟弟張寰和去年過世的消息,”周孝華說,“因為她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所以我再三考慮還是沒有告訴她。”
張氏四蘭
四姐妹婚姻“各自傳奇”
張氏四姐妹,也稱張氏四蘭。張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蘇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軍首領張樹聲。四朵金花的婚姻都頗有故事,相繼和四位知名人士結為伉儷,其中:
大姐張元和,即與小生名角顧傳玠戀愛而結為伉儷(后旅居美國);
二姐張允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夫人;
三姐張兆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
四姐張充和,是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教授的夫人。
難解鄉愁
在美20多所大學
傳授書法和昆曲
在美國60多年的時間里,張充和曾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昆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耕耘。周孝華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為了在西方更好地傳播東方文化,去大學表演昆曲。”
張充和很早就開始寫作,但是一生中從未主動出版過任何著作。歷史學者王道經過多年搜尋,將張充和民國時期的散文首次結集出版。王道昨天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雖然沒有和張充和直接聯系過,但是通過張充和姐姐的女兒,張充和曾幫他的書題寫了書名《流動的斯文》。得知張充和去世的消息,王道十分驚愕,此時他正在日本,此次日本行的目的就是追尋張充和昔日的淘書地—張充和當年隨夫在日本一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