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媛媛/漫畫
進入6月,畢業季如期而至。對于藝術生來說,畢業展是他們在這一季中的頭等大事。無論以后繼續創作還是轉行,畢業作品都將成為他們學生時代的見證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專業藝術類院校30余所,而幾乎每所綜合類院校都設有藝術系。在林林總總的畢業展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展業內公認水平較高,除此之外卻難見亮點。藝術評論家俞可更直言:“在曾被視為爭奪藝術家資源的畢業展上,如今已經很難發現明日之星的影子了。”究其原因,美術評論家齊建秋表示:“藝術生越來越多,畢業展越辦越多,作品卻缺乏創作性,很難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高校畢業展 內熱外冷
長久以來,畢業展僅僅是作為各藝術院校每年一度的內部展覽,以簡單陳列學生作品的形式來展示學校教學和學生專業的成果。但近些年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各大院校開始策劃畢業展,以期擴大影響。但從效果來看,藝術生畢業展依然只是墻內開花。
“學生在學校里可能小有名氣,畢業展還有相互觀摩、學習、競爭的成分。所以每到畢業季,畢業展對于學生來說是件大事。而放眼社會,初出茅廬的學生作品知名度不夠,風格不確定,沒有經過市場的考量。再加上藝術圈的怪現象——市場決定作品,注定藝術生畢業展的社會關注度不高。說起知名畫家,坊間能叫得上名字的也就是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老百姓了解藝術不是通過畫集或展覽,而是市場價值。不要說藝術生畢業展的關注度不夠,當下很多畫家的展覽也不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談到畢業展為何得不到社會關注時,齊建秋表示。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李家騮長期從事藝術生基礎教學工作,對畢業展的水平與現狀更有發言權。“隨著多媒體的發展和科技手段的更新,學生的作品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大,有一種不接地氣的感覺。藝術離不開生活,而現在的‘80后’,‘90后’學生的作品想象成分太多,他們對生活的積累太少,寫生少,想得少。靠一些影像來創作,作品沒有深度,做不到耐人尋味,這樣的作品很難引起社會的共鳴。”
藝術評論員易小燕通過近些年對于畢業展的觀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大面積作品存在的是平庸和乏味,在繪畫系尤為明顯,從不少同學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只是二手圖像的搬運工。”
名氣不足,不接地氣,沒有突破,藝術生畢業展除了校內紅火外,也的確很難引起廣泛關注。
大環境變化 創作水準降低
南開大學藝術系畢業生徐振飛說,每到畢業展的時候就有畫商或者類似青州書畫市場的銷售商來觀展,“他們會挑選一些迎合市場的作品,也會與一些學生畫家簽約。”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首先要考慮的都是擇業問題。“有部分學生為了日后的生計,選擇將作品更靠近市場,這雖然無可厚非,但也一定程度降低了藝術的水準。”李家騮表示。
此外,學生在大三的時候就要考慮繼續深造還是步入社會,是選擇堅持創作還是轉做其他行業,這些事情使他們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畢業創作上。“社會大環境在不斷變化,專業成績與好工作并不能完全掛鉤,在別的事情上分心了,創作的時間就少了,藝術水準很難得到保障。”李家騮說,作為導師在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時,也無法過多地苛責學生。
齊建秋看過很多畢業展,而令他印象深刻的卻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說起從學院里走出的中青年畫家,我能叫上名字的還是張捷、何家林、邱挺、畢建勛、姚鳴京這一代人。近十年來,從高校走出的畫家我得查資料才能想起來。現在的所謂學院派在技法上可能已經超越了他們的前輩,但作品要么題材雷同,要么沒有創新,很難打動人。再加上現在藝術類院校太多了,每個學校都要做畢業展,作品數量驚人,但質量參差不齊。”
集中辦展 用作品提升影響力
畢業展也好,尋常畫展也罷,決定展覽是不是有影響力的主要因素都是作品本身。而李家騮在接受采訪時也一直在強調,學生作品的通病是太過借助圖片,脫離生活,而這樣的作品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他們必須拿起筆,多去寫生,深入生活,作品才能有生命。有生命的作品,才能構成一個精彩的展覽。”從前年開始,李家騮帶著他的學生走遍貴州,深入陜西、寧夏去寫生,他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作品擺脫相機影像。
藝術生畢業展的乏善可陳與教育環境密不可分,而目前來看良好的教育環境并沒有和藝術生的創作水準成正比。“這是一個很好時代,物質條件提升,媒介發達,可借鑒的東西很多,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突破窠臼,真的非常遺憾。”齊建秋表示。
畢業展多而繁雜也是其發展的瓶頸,對此,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建議,可由文化部、教育部來組織一個大規模的畢業展,再推出一些精品,以這種高層次、專業的、有學術認定的方式推向市場,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好處。“讓學生作品在學術的層面進行推廣,使學生的創作與研究有了后續性的進展,還可以讓下一屆的學生看到,作品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出去,而不是非得追逐市場。”王贊的建議可謂一個雙贏的舉措。
北京商報記者 傅瑪麗/文 宋媛媛/漫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