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龔繼遂教授
本文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龔繼遂在2015年6月13日大咖拍賣APP產品發布會上的演講實錄全文。
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形成了一個什么樣的格局、局面和生態。
1995年,我在香港從事拍賣工作,上拍了3幅劉小東的作品,全部流拍。劉野現在作品也是過千萬的藝術家了,當年他的一幅小油畫,畫了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天使,才3萬到5萬港幣,當年這件作品介紹別的朋友買了,大概是2011年以后,在保利拍拍到460萬人民幣。當年,王原祁的古畫大概是15000到25000美金,齊白石大概在3000到5000美金,我曾經買過40幅以上齊白石作品。林風眠的畫,當時是1萬到1.5萬美金,現在這些作品大概需要幾百萬,如果是好的,要上千萬人民幣。
從單價講中國藝術品的市場經歷了非常大的跨越,而成交總額上看,保利十周年春拍是32億。想當年,2011年、2012年藝術市場高峰期,保利一場拍賣的成交額就達60億,一年超過100億。中國現在藝術品交易已經有一千億的規模,加上畫廊交易、私下交易有兩千億以上的規模。可以說二十年以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形成了一個“單價、體量,量價齊升”的龐大經濟格局。
第一,文化資產方面,藝術品已經成為文化資產和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資產配置,藝術品的增值性和地產、股票一樣,被列為第三期投資。在貨幣不斷貶值,資產有非常大的波動性的金融時代,藝術品投資尤其是高端藝術品投資,成為資產配置的一個必要手段。高端藝術品具有文化功能,有它的流動性,有它的可靠性,它能夠引起極大的社會關注。對企業和個人的知名度、品牌建設有著不能替代的貢獻。
第二,這二十年的藝術品市場發展,使原來受到忽略的藝術品得到了大眾的認同。
每一次拍賣行的天價都得到了媒體的大量關注,甚至變成了娛樂大眾的一種載體和手段。我參與過中央電視臺的尋寶、鑒寶、一錘定音,財經第一套節目、第二套節目。作為嘉賓,我認為它對大眾的娛樂功能、對我們文化認同功能、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我們的歷史傳承,都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家對文化尤其對世界藝術收藏和藝術品交易有了更深的了解。
除了中國的藝術品交易之外,我也觀摩和參與過西方當代藝術的交易和其他門類的交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人們對于藝術品交易給予這么多的關注、報道和參與。這是從來沒有的,是空前的,是不是絕后我們還不知道,希望新一輪的藝術品電子商務浪潮啟動之后,藝術品市場有一個嶄新的局面。
第三,這20年來的中國傳統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為下一步的文化產業,為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都起到了極大的基礎建設的鋪墊功能。
那新一輪的藝術品電子商務、新一輪的移動藝術電商,例如大咖拍賣,是不是要把如保利拍賣、嘉德拍賣里這些高大上的、動輒上億的作品就這么大規模地轉移到線上呢?顯然不是。
剛才描述的傳統拍賣市場,對于新的藝術品在線交易形態,就沒有太多直接的相關性了。但是我下面要說三點,是20年來傳統拍賣藝術品交易的不足,也正是我們新興的藝術電商模式可以加以糾正的。
我剛才說了傳統藝術的三個成就,那它的三個不足是什么?
第一,我們把藝術品作為一個投資行為,完全忽略了它的文化屬性。
很多人只買不看,買完就放在拍賣行里,過了三五年又繼續上拍。這種做法就是完全屏蔽了收藏和藝術品的文化屬性,從長遠講會對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交易帶來很大的危害。
第二,中國藝術品市場有規模沒標準,甚至好壞不分。
人們只是在趨利的動機下進行單純的投資購買行為。我希望這些弊端在藝術電商模式中能夠得到糾正,投資型收藏在傳統的藝術品交易里面已經難以為繼了。很多藏家收藏了大量的贗品,沒有專業意識、沒有標準意識。這種投資型主導的交易形態、交易模式、交易標準肯定是難以為繼的,亟待改變。
第三,傳統的20年藝術品市場,誤導和屏蔽了大量的可能的參與者、投資人、愛好者。
什么叫誤導?
我們經常問藝術品投資能不能賺錢?而忽略了它的文化功能、人文功能、感情功能和交際功能,變成了盲目投資。很多人只會買,不會賣。這么多尋寶、鑒寶節目,這么多錯誤個案說明這個領域有大量的誤導現象。
什么叫屏蔽?
一種是信息屏蔽。喜歡但沒有精力研究、想介入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沒有互聯網提供便捷的交易咨詢,拍賣行專家也沒有精力一件件解釋,人們往往不知道如何擇其門而入。
另一種是價格屏蔽。50年代,中學教師的月工資大概是七八十塊的左右,大學教授大概是150到200左右。而當時,齊白石的畫依然是二三十塊錢。我曾經買過齊白石1947年的畫,我買了一批齊白石的作品,列了一個清單,便宜一點大概四尺三花了4塊錢,貴一點就是四尺對裁花了7塊錢。
現在,齊白石動輒一尺需要一百萬,買一幅畫兩三百萬是很正常,是半棟房子的錢,完全成了一個投資的載體了。當時你不知道什么對,而不是什么好,現在是知道什么好了卻買不起了。
我剛才說了三個成就和三個缺陷。那互聯網交易能夠如何轉變傳統的市場呢?
第一,它能帶來參與者的轉變,同時,由于參與者的轉變,能夠倒逼產品的轉變。
互聯網交易強調的是一個民主的、扁平化、平民化的市場,愛好者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進來。參與的門檻低了,參與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現在的年輕人可以通過互聯網,清楚的表達他們的訴求、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并不是單純的投資性產品。他們更需要文化性和功能性的產品。可能表達的是80后、90后的審美品位,又或者一種是裝飾性的,與家居環境配合的產品。中國最大的經濟支柱之一是什么?是房地產。藝術品應當參與到室內設計里面去,參與構建生活方式,而不是買過以后放在倉庫和保險箱里等著漲錢再賣。無論從創作者、購買者還是評論者,參與者的身份都有了轉變。在大眾參與、能夠清楚的表達訴求的情況下,藝術品的功能就多元化了。
第二,產品和產品標準的轉變。
正如大咖拍賣所提倡的,我們買的不是單純的投資,而是一種有溫度的、有人文色彩的、同時代人創作的、表達更年輕一代訴求的新風格和新的表達形式。
收藏是看過去,互聯網是看未來。收藏的悖論是在沒有塵埃落定,沒有進入美術史之前,我們很難形成清晰的判斷。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見未來、甚至是參與判斷未來的可能性。通過互聯網上的社區互動,買家可以和創造者共同營造一個新的品位,乃至于藝術表達形式。人們之間有了更好的交流,這種互動性、參與性、通過互聯網交易促進藝術品功能的轉變。
第三,參與者的轉變,產品的標準的轉變,必然帶來功能的轉變。
我們的功能不再是一個“藏而不用”的收藏,而是朝夕相伴,與家居融為一體的收藏。功能的轉變有三:一是更有交流。二是更有當下感和參與感,我們不是收藏已經過去的東西,而是參與當代文化建設的東西。三是把靜止的東西變成生活性的東西,把“他”的東西變成一個有“我”的成分的東西,把一個歷史的東西變成一個當代的東西,把一個單純當代性的藝術變成一個包括裝飾藝術、功能性藝術品等等。
功能性藝術品我多說一點。從去年開始,全國各高校把設計類產品從傳統美術學里獨立出來變成了一級學科。這個時代最吸引大家的是什么?是iPhone、汽車、女性時裝,這些東西跟當代藝術與艾未未不一樣,它不是一個批判的武器,而是讓你享受生活的一種物品。這些不屬于Fine Art范疇的純藝術品,而是功能性藝術品,這種功能性藝術品市場是真正的一個藍海市場。
我說了過去二十年的三個成就和三個不足,提出了三個可能的轉變。20年來,我看到藝術品市場從無到有到現在的規模。在新技術、新觀念的推動下,現在不用再等20年,可能5年或者10年就可以看到嶄新的藝術品電子商務市場的崛起。它不是高大上,不是縱深,但是它的覆蓋范圍將比現在的傳統藝術市場要廣大的多,它的參與者和經濟規模也將比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會更有空間、更有前途。謝謝大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