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珩誕辰100周年,適逢上海書畫出版社標點整理本《張珩文集·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出版,海內外書畫鑒定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不久齊聚張珩故里古鎮南潯,對張珩生平以及匯集張珩書畫鑒定經驗與方法的文稿與當今書畫鑒定學科的重建、書畫鑒定面臨的問題以及書畫鑒定在藝術史研究中的使用等一并加以研討。
2015年是張珩先生誕辰100周年,適逢上海書畫出版社《張珩文集·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標點整理本)出版,海內外書畫鑒定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張珩故里的湖州古鎮南潯,在懷念張珩先生生平交往的同時,將這本匯集張珩先生鑒定經驗與方法的文稿與當今書畫鑒定學科的重建、書畫鑒定面臨的問題以及書畫鑒定在藝術史研究中的使用、面對具體材料產生的質疑等等一并加以探討。一些專家認為張珩是當代中國古書畫鑒定學的奠基者,也有學者認為,以近現代將書畫鑒定方法予以系統與學科化梳理的集大成者定位張珩更加合適。
張珩有著最精要的鑒定思想
傅申(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1960年代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參加工作進行書畫鑒定時,讀的入門書就是張珩先生的《怎樣鑒定書畫》。張珩先生不是一個人,他周圍有一大批書畫鑒定家,不論年齡比張珩先生年長的,還是比張珩先生年幼的,都受張珩先生鑒定方法的影響。當初張珩曾做過一個規劃,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將他認為存世的約6000余件歷代書畫都囊括一過,編目錄文,逐件考訂評騭。但可惜天未假其年以成……但張珩最精要的鑒定思想,已凝聚于《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和《怎樣鑒定書畫》之中。
中國書畫鑒定學的開拓者
單國霖(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1962年,張珩先生也在中央美院史論系開始講授“書畫鑒定”。張珩先生傳授的鑒定學體系較為完備和系統,在鑒定的方法和理論梳理上更為明晰和規范,與舊時代的鑒定相比較,更為全面和科學。例如舊時的鑒定家比較重視題跋、印鑒和著錄書,張珩先生首次提出了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大切入層面,又歸納出作偽的方法和地區特點等識偽知識,建立起現代書畫鑒定學的基本框架。徐先生當時是歸納為書畫本身和旁證兩個切入層面。
張珩先生的鑒定課程,講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務空談概念,講課中他用大量的實例來闡述理論和方法,既破除了書畫鑒定的玄妙神秘性,又防止鑒定的簡單化和片面性。
張珩先生提倡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例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年代知識、皇帝避諱、建筑器物的時代特征、人際稱謂的變化等,還特別強調鑒定者自身要有一定的繪畫和書法的修養工力,以有利于提高認識書畫筆墨的眼光。此外。他還提倡多看、多聽,主張和一些書畫經營者(販畫人)交朋友,談論交流,了解有關的掌故和造假內幕等,防止書畫鑒定陷入學究式的本本主義。
從《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
談古書畫鑒定問題
王連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張珩先生的《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即《木雁傳真》)一書是其一生閱畫鑒真的記錄和總結。古今鑒定家的實踐證明,真正能勝任古書畫鑒定工作,最根本的一條是:識真才能辨偽,辨偽的基礎是識真。張先生傾畢生之力,將自己閱目的眾多古書畫精品著錄成書,就是要給從事此項工作的后人提供可靠的真跡樣板。上海出版社標點排印此書,對從事古書畫研究鑒定工作的人可謂功德無量。
我個人就從此書中學到了很多經驗和方法,此書的很多記錄對我的一些研究是有直接幫助的。如張先生此書只記錄了一件碑帖拓本《宋拓御府蘭亭卷》,卻為我做《游相蘭亭考》提供了游相蘭亭百種的第一種,而這是中外研究游相蘭亭者一概不知的。我從對此蘭亭的研究中揭示出了南宋獨尊定武蘭亭的歷史原因。我研究趙孟頫書法,但常遇到各種貶低趙書的言論,張先生趙孟頫《歸去來辭》條不僅公平正確地評價趙書,而且以杜詩“不廢江河萬古流”蔑視這些論調,給我做此工作樹立了信心。張先生書中記錄了很多重要資料,如趙孟頫《與郭右之二札》。2009年國家文物局委托我同薛永年先生東渡日本,準備收回此帖,只有張先生最早認識并著錄此帖。
我有幸師從徐邦達、啟功先生兩位恩師,了解一些當年書畫鑒定家交游的情況,當年的情景很有意思。張珩先生與徐邦達、啟功、傅熹年先生的交誼本就是書畫鑒定問題的一段可貴歷史資料。今天我們紀念蔥玉先生,陸陸續續也出版了一些關于蔥玉先生的書籍,但尚未有一本詳細的張珩年譜和評傳。徐、啟二位先生已經作古,但蔥玉先生的生前友好還有人在世,應當抓緊機會訪問收集材料,否則會留下歷史遺憾。
我作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就是將張先生的這部書與恩師徐先生的《古書畫過眼要錄》中收錄的作品作了一個比較,列出:一、張先生書中有,徐先生書中沒有者;二、徐先生書中有,張先生書中沒有者;三、兩位先生書中都有的。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擴大眼界,還能讓我們了解兩位先生鑒定方法以及結論的異同,更可以看到張先生逝世后古書畫鑒定方面的繼承和發展。因為以上是兩位先生過眼錄的比較,而徐先生還有《古書畫偽訛考辨》。我們從前輩經眼,特別是先生們沒能經眼的海內外作品還能發現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這也證明古書畫鑒定工作仍需要繼續。
吳湖帆是書畫鑒定奠基者,
張珩則是集大成者
凌利中(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二十世紀上半葉,穿梭往來于上海的古代書畫文物,幾乎包括了現今海內外各大公私主要藏品,尤其是三十年代故宮書畫南遷寄存滬隅之際,更是達到空前,是中國書畫鑒藏史上的重要篇章。而期間發生的鑒藏活動及其研究成果,同樣是中國畫學史上的重要組成,以海上吳湖帆(1894-1968)、張珩(1915-1963)為核心的兩位古書畫鑒定家,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高度與成就。
盡管吳湖帆沒有張珩《木雁齋書畫記》、《怎樣鑒定書畫》等較為系統的專著傳世,但事實表明,從吳氏《目擊錄》、《燭奸錄》、《書畫析疑》等筆記、散見于包括《日記》在內的各種手稿,以及大量吳氏古書畫題跋等資料(系傳世所見于古書畫上題跋最多的近現代鑒藏家),不難發現,兼具傳統文人與現代學者雙重特質的吳湖帆,業已展示出兼容傳統畫學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趨勢,無疑對稍后“洵少年中英俊才”(吳湖帆)—張珩等鑒定家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
如果說,吳湖帆是近現代書畫鑒定學科的奠基者;那么,張珩則是近現代將書畫鑒定方法予以系統與學科化梳理的集大成者。其后于20世紀下半葉,乃至當今的書畫鑒定學科愈演成熟并不斷取得豐碩鑒定成果的歷程中,吳、張兩位承上啟下之意義愈加突出,并載入史冊。
張珩書畫鑒定主要依據的技術性
黃偉利(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員)
直至二十世紀中后期,有關于中國書畫鑒定方法的研究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其標志就是現代杰出的鑒定家張珩先生提出的書畫鑒定方法論,其論述要點記錄在了文物出版社1966年4月出版的《怎樣鑒定書畫》一書中。張珩先生在繼承傳統鑒定方法精髓的基礎上,將書畫鑒定領域引導到科學化的發展方向,從而形成了符合鑒定實際操作規律的學科性系統。這一系統的核心就是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主要依據即作品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輔助依據是印章、紙絹、題跋、收藏印、著錄、裝潢等等。在此舉一個有關“學問”與“眼力”的例子,一位學者出身的鑒定家與一位市場磨練出來的鑒定家同時鑒定同一件書畫,最后得出了同樣的鑒定結論,那么,人們往往就會認為前者的鑒定方法出自“學問”,而后者的鑒定方法則出自“眼力”。實者不然,事實上他們恰恰是在求證環節上形成了契合點,在圖面中發現了共同的特征,找到充分的鑒定依據,從而得出相同的鑒定結論。這個例子說明,無論來自什么背景的鑒定家,他們獲取依據的“技巧”是相同的,而這種獲取鑒定依據的“技巧”是帶有技術性的,其操作方法體現在下三個環節方面: 一、在考察環節中發現特征。二、在解析環節中獲取依據。三、在論證環節中得出結論。
張珩書畫鑒定方法論的啟示
承載(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朵云軒副總經理)
當下中國的古書畫鑒定,大致可分兩類,一是專業科研機構或院校的職業學者,或可稱之為學院派。再是以藝術品企業為依托,以藝術品市場為目標的經營型人才,或可稱之為市場派。這兩種類型在從事古書畫鑒定工作時,運用的方法大同小異,但結論卻往往向背分明。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功甫帖》真偽論爭”,即為顯例。
這種現象的存在,從各為其“主”的角度看,也許自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就中國古書畫鑒定的總體發展水平而論,終非長久之計。
那么,能否找到一個妥善之策使其調和乃至合二為一,綜合多方力量,共同提高中國古書畫鑒定的綜合水平呢?張蔥玉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留給后人的古書畫鑒定方法論,也許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參考。
張蔥玉先生的《怎樣鑒定書畫》和《木雁齋書畫鑒定筆記》,為后人留下了無數值得琢磨體會的寶貴案例。通過梳理,可資借鑒者大致有四,現采用今日慣用的表述方式,略論于下。
第一,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古書畫鑒定學,逐步取代以主觀意志為評判標準的傳統方法。
第二,借助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來提高鑒定工作的可信度,由模糊粗知而至清晰準確,進而達到精確的程度。
第三,融入多學科知識拓展鑒定范圍,主要依據與輔助依據并重。
第四,為業經確認的真跡、偽作分別建立存真、辨偽數據庫。此舉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這些數據不僅僅只是象牙塔內的專享資料,而應服務于社會,成為普及和提升古書畫鑒定總體水平的強大推力。
張蔥玉先生《日記》殘稿讀后
陳麥青(碑帖鑒定學家、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審)
紀念張蔥玉先生,了解并研討有關其家世經歷、為人行事,乃至學識著述等,也許能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懂得,什么才是真正一流的收藏大家?怎樣才算名副其實的精鑒真賞?如何才有體現學養的層次境界?
收藏鑒賞,一要財力,二靠眼力,更重要的,是用心力,否則,終究難成大家。
南潯張家幾代積累、最終位列“四象”之一的雄巨財富,以及張石銘、張芹伯父子傳承的適園藏書、芹圃善本,張叔馴的古玉錢幣珍藏等,世人多知。張蔥玉先生由其落地便有身價、自幼耳濡目染的得天獨厚,再經一生過目把玩無數名跡所成就的眼力,尤為學界同好公認。而其在書畫鑒藏上所用心力,雖然能從已經整理出版的張氏1938年至1941年日記殘存中略窺一斑,但細讀《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似更可盡見其詳。
兩千多件歷代傳世名跡,數百萬字的著錄梳理和品鑒考訂,還只是其原計劃中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即便如此,也已堪稱皇皇巨著,更何況其中還時見心得,不乏精彩,如對張旭《古詩四帖》的鑒定意見和態度,關于李嵩《西湖圖》卷的賞析體會和思考,乃至專記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合傳》長卷在近世的流轉大略和始末等。盡管后來啟功、謝稚柳、楊仁愷諸先生都有相關論述,或考辨,或存疑,但張蔥玉先生的說法,仍以其獨到的見解,給人啟示,甚至釋疑解惑。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其實都應該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而上海書畫出版社歷經多年不懈努力,推出力求精善的新編整理校點之本,無疑又為這樣的研讀,以及借此進一步深入探討諸多相關問題,提供了十分難得的便利和更加有效的途徑,堪稱功德無量。
《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編輯札記
茅子良(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審)
一、作者生年歷來有1914年、1915年兩說。據《張珩同志生平事略》同其日記印證,甲寅農歷生日換算成公歷當在次年1月。《張珩文集》計收3種,《張蔥玉日記。詩稿》寫在解放前,《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始寫于1960年,因其不幸1963年病故成未竟之作;他在已有基礎上“近幾年來”思考總結,作“古代書畫鑒定”講課,答復什么是“望氣派(氣息)”,卒后經由人整理出版《怎樣鑒定書畫》。
二、乾隆在清宮藏品上屢屢題跋、濫加鈐印,影響美觀損壞畫面;張珩在筆記中甚為嘆惜,說“可厭”“可惡”。反思自己以往亦多鈐印,斷然發誓痛改此習,并記以規勸他人。
三、不盲目迷信成說,多處提及:近時自黃賓虹以來,“于紙色潔白(紙本如新)者以為偽作”大有人在,真偽之別豈在于此?確認該說不確,大可笑也。(做舊作偽難道真跡?)他認為主要看“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及輔助依據,實事求是,全面細致科學地加以分析。其實踐和著述成就的“中國書畫鑒定學”之說具有奠基的意義,成為一代宗師。
四、任何作者難免筆誤,何況毛筆字四年業余認真書寫了2192件書畫計180萬字,未及深入定稿準備刊行。此次整理者竭力搜尋原圖跡核對文字,以正失誤。作者嚴謹感人,將不辨或模糊文字加以描摹,使整理者據此查證相關文獻、一手圖跡,將其中一部分可得釋文。似較影印本完善些,供讀者閱覽,未釋者供進一步辨識研究。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中國古書畫鑒定學的開拓者與集大成者
中國古書畫鑒定學的開拓者與集大成者
中國古書畫鑒定學的開拓者與集大成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