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 《數據泡沫板》 收藏級打印 120 x 57.56cm 2013 楊畫廊提供

雙飛藝術中心 《誰不知道雙飛》 2012-2013 Vanguard畫廊提供
藝術品收藏新玩法
撰文/李邐
感謝Vanguard畫廊、楊畫廊、林冠藝術基金會、凱倫·史密斯女士和宋佩芬女士來源:《scope藝術客》雜志[微博] 4、5月合刊 (微信號:scopeart)從歐洲古典主義宗教畫和宮廷肖像到印象派與安迪的工廠,人們對藝術品的接受度和觀念在不斷演變的同時,也催生著全新創作手段的發展。相對于架上和雕塑等媒介,video、生物藝術、聲音藝術、互動藝術(interactive)、網絡藝術(web-based)、軟件生成藝術(software generated)或視頻映射藝術(video mapping)等也逐漸被列入藏家們的收藏夾。而目前這些作品還并未成為大部分藏家的收藏目標。
認知拓展收藏的邊界
上世紀50至60年代,丙烯繪畫作為一種化學合成膠乳劑與顏色微粒混合而成的新型繪畫顏料。收藏之初,由于在調制丙烯顏料時添加過多水分會破壞丙烯的化學屬性而造成畫面的龜裂,從而導致人們對于丙烯材質的不穩定性而止步收藏。50年代中期,在美國畫壇上,藝術家不斷追求新穎、奇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新流派相繼出現。以紐約為中心的抽象表現主義為標志的現代藝術思潮及其流派,稱為“紐約畫派”,波洛克、馬瑟韋爾、德庫寧、霍夫曼等代表性的藝術家利用各種手段,創造出滴、甩、拖、擠、壓、濺等丙烯繪畫技法,對于媒材的開拓性的嘗試也成就了新媒介的產生。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包括美國利奎特克斯公司、日本的荷爾拜因、松田等顏料公司對于丙烯顏料的不斷完善,得以讓人們對于丙烯作品收藏的信心大增。彼時藝術品的收藏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媒材相對穩定,并且相信作品在藝術史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時,收藏才能夠持續。
如今架上繪畫仍然是國際當代藝術收藏中占比例最大的,其在收藏歷史中的長久性、易保存、攜帶、儲存及裝飾性和較好的流通等都是受到藏家偏愛的緣由。裝置的收藏是對于藏家的展示空間是有要求的,而video則有著不好展示和分享的局限性。中國年輕一代的藏家有很大一部分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和美術鑒賞能力,學習能力強,他們有一些是收藏家族的第二代,還有一部分是自己創業的,他們會多方調查和學習,讓有限的資金,一部分用于建立自己的收藏偏好,一部分用于投資。收藏新的,還沒有被大眾市場所接受的作品是一種挑戰,這種挑戰也是現在年輕人對自我價值和整個社會形態的重新思考,在某種程度上是關于自我的建立。

ARTHK中高銘研作品 2011 Vanguard畫廊提供
“拷貝”版畫和雕塑的收藏方式
2013年以來,打聽上海Vanguard畫廊新媒體作品信息的藏家越來越多。其中新晉藏家對于新媒體作品的收藏持有更加開放的態度,并且在收藏理念和對于藝術品的認知上都有了很大變化。用BATA母帶、原盤母帶、移動硬盤、DVD等介質收藏的這些影像與近半個世紀前人們對于收藏的概念認知大相徑庭。大多數的錄像和動畫作品的定價系統來源于版畫或雕塑作品的定價規則,也就是作品的價格與版數成反比,版數越多價格越低。但也有一些錄像和動畫作品采用了統一定價的方式。藏家在收藏的時候會得到一個母帶和一個CD或拷有作品的移動硬盤。母帶供保存,而CD或硬盤供播放。
對于收藏來說,藝術作品新形態也不斷催生著藝術收藏方式的變革。比如,Vanguard畫廊的藝術家郭熙的動畫作品《Raining Hometown》的母帶和CD,只是其整個多媒體作品的一部分,藏家在收藏作品之后,還可以在其設定好的游戲界面內注冊登錄后獲得一套虛擬的房子,其藏品的價值和意義在售賣完成后還會得以延續。可見創作的多元化發展和人們對于收藏的認知保持了基本的同步,一部分藏家對于當下新興的創作方式的關注同樣也會促進創作突破邊界的發展。
同樣利用新興媒介的iPad作品,其收藏方式則更多地來源于對于打印或藝術微噴的收藏規則。在此,iPad本身更多的是一種創作的材料和媒介,而并非最終呈現作品的載體。所以對iPad類藝術品來說,其收藏方式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藝術微噴作品的收藏方式。

郭熙 《rain》 Vanguard畫廊提供
與藏家共同成長
就收藏心理來說,藏家購買多媒體作品的動機和買一張正版DVD動機的區別在于,其收藏的唯一性和對于藝術家藝術生涯的信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部分藏家的收藏線索還是基于一個較為系統的收藏線索之上的。重要的是對于“物”的占有不再是人們收藏的最終目的,而對于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認同,才是人們對于收藏的最根本的訴求。而承載這種思想的載體在人們看來并不一定需要具有保值或傳承的價值,重點在于其承載的思想是否能夠在藝術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藏家大部分都是相對較為成熟,并且具有自己收藏體系的,而他們同樣也對于多媒體藝術品的前景和趨勢抱有很大的信心,參考整個錄像收藏市場尚未開啟的局面,加之二級市場并不活躍的現狀,這些藏家們無疑將收藏的重點放在了對于藝術家的認同和對其創作潛力和長期持續發展的信任。面對今后的如游戲、聲音藝術、生物藝術甚至新興的GIF圖等這些新媒材的發展趨勢,畫廊所面對的問題和應對的方式應該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關于多媒體作品的收藏在國內還是非常新興的媒介,雖然目前市場處于培養階段,然而其熱度卻在逐漸升溫。2014年7月,楊畫廊舉辦了“Link”個展,并在展覽中南展示了林科的10件余件新媒體作品,不但引起了圈內的討論,更是吸引了諸多藏家的關注。在銷售之初,楊畫廊售賣的策略就定位為以收藏為主,所以新媒體作品的展示數量由原來的30多件精簡到10幾件,版數和價格也經過反復且嚴格的控制,作品定價也普遍低于業內3至5萬的價格。另外,其多媒體作品價格的版號也控制在5+1(AP版)以內,所以吸引了諸多藏家的青睞。楊畫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這個展覽清晰地認識林科的作品及脈絡,而對藝術家來說被列入藏家們的收藏名單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推動。楊畫廊通過林科的個展前后銷售了30多件作品,這對于藝術家和畫廊都是一個可觀的數字。同時楊畫廊和藝術家共同探討,對于展覽中進入銷售名單的作品會反復甄選,這也是一種對藏家負責的態度,并且在長遠的發展中,不但有助于藝術家逐漸認清自己的道路,也促使藏家越來越成熟和專業。

加油站計劃中Tobias Rosenberger的作品 Vanguard畫廊提供
新媒介作品的收藏趨勢
同樣藝術市場的發展也處于一個大的經濟形勢之中,如果說中國的經濟形勢在未來的10至15年內還能夠穩步增長的話,藝術品的收藏也不會呈現太大的波動,市場還是會持續穩步增長。在經歷了2008年至2009年收藏市場低迷期之后,大家對于收藏的態度還是相對理性的,尤其是對于新媒介作品的認知和收藏方面會更加謹慎。同時人們對于收藏的意識也在不斷地成熟。人們對于藝術品的價值從保值或在二級市場上得到更大收益的觀念,隨著收藏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新晉藏家的出現,而變得越來越注重藝術品的精神價值。
私人藏家對于新媒介作品的收藏仍然是存在局限的,這種局限并不只是財力的限制,而更多的是空間和展示方式的局限。相比架上和雕塑作品來說,新興的創作方式更難進入私人收藏。然而對于美術館來說,在學術和美術史的語境中的收藏方式,使得他們必須對新興媒介作品保持長期的觀望態度,而不會盲目地收藏。那么基金會則成為私人收藏力量之外不斷推動新興媒介作品持續下去重要動力。

林科 《魯濱遜漂流記》 錄像裝置 00分56秒 2011 楊畫廊提供
目前來看,今后在開拓新興媒介市場潛力方面,除了對潛在藏家的培養以外,基金會也將成為收藏新媒介作品的堅實后盾。曾在北京亮相的知名美籍伊朗藝術家西麗·娜沙特的中國首展、托尼·奧斯勒的影像作品和比爾·維奧拉的“嬗變”影像個展,都是林冠藝術基金會所收藏的優秀的新媒介作品。同時在基金會交流展示的過程中,也為中國的藝術生態注入了新鮮的氣息,讓國內的創作者和藏家能夠看到新媒介作品最新的實踐。林冠(Faurschou)畫廊于1986年由林冠夫婦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建立,2007年在中國北京798藝術區內開設了1000平方米的新館。2011年起,北京林冠畫廊轉型為基金會,免費向公眾展示其大量的藏品,其中就包括諸多新媒體作品。而由基金會收藏并展示的方式對于新媒體作品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其既能夠幫助對于新興媒介的探索和運轉,同樣能夠通過展示促進整個藝術環境的發展。無論是官方基金、民間資金還是由骨干藏家聯合而成立的藝術基金會在國外早已并不鮮見,而對于國內的藏家來說,由藏家合力打造的基金會也許會成為新媒介作品收藏的主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