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
蜀中山水多奇境,歷代畫家大多未曾經歷與表現,皆因交通險阻,難以履及。李太白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的句子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文人山水畫重程式而輕寫真,似乎也影響了古代畫家探奇寫生的興趣,所以直到近代情況才有改變。眾所周知,賓虹老人30年代入蜀,游青城、峨嵋諸勝,啟發他畫風大變,進入晚年,達到渾厚華滋的高峰。傅抱石先生抗戰期間輾轉大西南,居蜀多年,成就了他的山水畫風。李可染先生同樣如此。他們的藝術得蜀中山川之助,終成一代巨擎。可見山川奇境惠及藝術之厚。在當代山水畫里,瑰麗奇偉、煙云變幻的蜀中山川勝境更成為神奇豐富的靈感源泉,吸引著無數畫人相望于道。而川渝山水畫壇,經過抗戰期間名家匯聚交融,近幾十年來在出現了陳子莊、馮建吳、李文信等藝術大家之后,更儼然形成華滋豐富、奇幻多彩的川派山水畫一脈。值得思量研究,目前有機會看到呂效書的山水畫新作,蜀中山川的郁密靈秀、深幽奇奧的境界之美,得到了富有藝術個性的表現。
重慶畫家呂效書早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得到馮建吳、李文信諸前輩的親授,既有深厚扎實的基礎,更游學于國內名家之門,開闊了視野,加深了思考,作品面貌具有兼收并蓄、筆墨恣肆、灑脫靈動的個性特點。新時期以來,中國畫的發展日趨興旺,尤其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不但從事繪畫的畫家規??涨埃绎L格面貌以至技法、探索諸方面都在多個層面上大有進展,令人欣喜。中國山水畫確乎是很獨特的造型藝術,比如,畫家們面對山水景觀,觀察記錄,但是完成的作品卻不見得是某時某地的真實寫照。石濤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董其昌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后達到“丘壑內營”的境界。所以山水畫家筆下流露的其實是他心靈映照下的影像,畫家的藝術天分、學養、習性、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品格,無不流露在其筆墨之下。雖然經過百年的“西風”融合,山水畫當下已有多種面貌,但傳統精神的“意境”、“神韻”、“情趣”、“暢神”仍然是大多數山水畫家通過筆墨在追求、探索和享有的心靈境界。
呂效書的山水畫動人之處,正是在于畫家內在精神的多向表達。在他的筆下,具有表述性的三峽夔門景觀,在《天下第一門》的畫面上,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令人驚心動魄的突兀神奇、雄險宏偉的美景,得到了深刻細膩、淋漓盡致的描繪,體現了恢宏的時代精神,更表現出畫家良好的寫景造境的能力和宏大的心胸氣魄。
呂效書山水畫的另一種面貌則表現了不同的境界。畫家并不拘執于具體名山實景的再現,而是把從來親歷觀察、記錄的山川存留的形象記憶,予以綜合、增加、嫁接、裁剪組合成新的畫面形象,進而達到心靈創造的主觀升華,達到一種更自由、更強烈、更具個性精神的主觀境界。這是古代文人山水畫家們積累下來的創作和審美經驗,近代的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陳子莊正是沿著這樣的道路到達藝術的巔峰。呂效書深諳山水畫筆墨境界之道其筆下丘壑跌宕奇崛,草樹蔥蘢,巖壁崚嶒,云煙吞吐,極盡心源通變之能事。能夠做到這一點,還要歸功于畫家之悟性、功力、修養。觀呂效書山水,運筆靈動若不經意,而厚重之中不乏空靈,率意為之而巧于收拾。如其作《幽谷六月》,初觀氣勢奪人,渾淪蒼茫而墨瀋淋漓,審視之則屋宇道路、幽谷橋梁、船泊曲岸,一一可見,可行可居之感油然而生。另如《武隆記游》、《武隆山居》、《烏江農居》諸作,皆作匠心,堪稱佳作。玩味呂效書的畫境,感到他的藝術豐富縝密處可見李文信先生的蹤跡,其筆法靈動厚重、墨采華滋之際頗得賓虹神韻,而作品的現代氣息充滿個性,足見畫家善于學習消化的素養。
辛卯新春喜觀呂效書山水精品,更望其藝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我國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則前程正未可限量。
呂效書:揮灑淋漓匠心深蘊
呂效書:揮灑淋漓匠心深蘊
呂效書:揮灑淋漓匠心深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