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自由撰稿人、著名畫家楊衛紅,是湖南省益陽市人,現任東方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外聘書畫家,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著名詩人作家及畫家藝術家林凡、王影、雷抒雁、朱先樹、鄧友梅、李國文、崔道怡、蘇叔陽、舒乙、孫武臣、木青、董耀章、湯學春、王天勝、李翔、林容生、??苏\、齊辛民、謝宗君、季愛民、夏荷生、程健、王裕國、王俊、郭太平、寇繼準、徐湛等對其多有指點。中學開始就發表文學作品。作品先后在《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短篇小說》《益陽日報》《青年詩人》《九州詩文》《江南雨》《國畫收藏》《科技信息報》等多家刊物發表作品。多年來他致力于大寫意花鳥畫的研究,兼攻山水,也畫油畫風景靜物。他對大寫意花鳥畫傳統的繼承,抓住了本質,從而形成了自己作品品格高、氣質佳的特點,他重畫品更重人品,作品以滿腔的熱情謳歌自然和生命,以淋漓酣暢、清秀冷逸的筆墨語言,描寫花鳥畫的形神意趣。他的水墨山水大氣淋漓,常以大筆揮出一氣呵成,山林風靜,孤村僻野,長伴髙原。在他的畫面中,不以形似為目的.旨在表達畫家的情感與精神。借物抒情,狀物言志,是楊衛紅花鳥畫最顯著的特色。同時其作品被選入多部大型畫集,多次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人士或機構收藏,多次參加藝術慈善活動。楊衛紅老師是國內著名的慈善書畫家,詩人,美術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及省市級美術大展并獲大獎,多幅畫作被國內外收藏愛好者收藏。楊老師擅山水,精花鳥,拜閱他的作品筆墨功夫深厚,具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畫風感知、淡泊、簡約、閑靜,工筆恣意深厚,神筆飛天,筆墨功夫達到氣韻與自我的合一,表現出廣泛的文史修養和獨特的美學感受,是當代最具潛力的藝術家。楊衛紅老師站在書畫藝術的最前沿,披荊斬棘,大膽開拓,踏出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藝術道路,憑借著對書畫藝術的執著和獨特技藝的精湛,贏得了眾多藏家的關注。

楊衛紅給殘疾人授課
在太原市衛星發射中心綠樹掩映花木扶疏的院子里,楊衛紅的畫室顯得幽雅靜謐,三面墻上掛滿了裝裱成框的山水、花鳥畫,于淡雅清麗間透出雄渾大氣。于鬧市的一隅楊衛紅先生在這個散發著墨香和溫馨的斗室里,孜孜不倦對傳統繪畫大量地進行深入持續地研究。大寫意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王洽。宋代的梁楷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明代的徐渭則把大寫意推向了極致。他在生宣紙上充分發揮并隨意控制筆墨的表現力,進而把水墨大寫意推向了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至高境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之后的四百多年間,涌現出了像八大山人、石濤、黃慎、任頤、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等眾多的自成一格的寫意畫大家,創作了無數光照千古的水墨寫意畫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楊衛紅受從諸家吸收營養,也不斷地在藝術語言和精神境界上進行探索和開掘。清代王昱《東莊論畫》說:“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畫家楊衛紅,對于繪畫,有著超乎于常人的感悟和理解。他認為:一個畫家如果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念,沒有深邃的藝術修養和崇高的道德水平,就會墮入世俗的濁流,即使有巧奪天工的繪畫技巧,也不過是一個匠人而已。因而,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應該先做人后做畫。他深諳莊子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基準,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也認定博修、守真、戒燥是通往大師的境界之路,因而,他多年來潛心藝海,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戒驕戒躁,靜下心來修養情操,夜以繼日地沉浸于筆墨營造的氛圍里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執著地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楊衛紅在傳統繪畫的鉆研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他著意于在吸收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造,這種思想貫穿在他的整個繪畫過程中。在《高原紅》《歡樂谷》《待到山花爛漫時》《午后的歌》等幅作品中,他吸收了前人水墨寫意之長,熟練地運用大刀闊斧、奔放淋漓的大寫意畫法,拓新了花鳥畫新的表現天地。作品中不沾染一點媚俗之氣,完全是作者本人激情的綻放和豪放思想的渲泄。畫家意在筆先,下筆時心使腕運,以一種迸發的情感、意念去驅使筆墨,因意成象,以象達意,在筆墨技巧中融進了豪情和意趣,從而在畫面中表達了一種昂揚的向上的精神,讓人讀后心神為之一振。
李可染先生生前曾說:一個畫家,人有多高,畫有多高。楊衛紅感受:盡管自已水平不是很高,但要往高處攀登,這樣才可以感受居高聲自遠,所以盡可能提高思想境界。他二十多年軍旅生活,喂過豬做過飯當過通信員文書班長基層連隊領導機關助理員,從事營房建設與管理,綠化管理,水暖電管理,入黨,上學,提干,受嘉獎,立功,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他干一行愛一行盡職盡責。并且業余時間始終沒有放棄文學與藝術的追求,偶有詩文小說及書畫發表。他從小便參加中學生文學刊授,湖南文學刊授,人民文學刊授,詩刊社詩歌藝術函授,書畫函大學習,中國工筆畫學會高研班,魯迅文學院文學夢筆會等等,堅持函授自學,并入解放軍長沙政治學院,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學習。他以有限的錢捐助失學兒童,他學雷鋒,并參悟佛理,并常放生,以儒釋道禪入畫并且常以書畫參加慈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萬幅畫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必然是偶然,偶然也便必然,這需要的是多年的文化修養,必然以文化養之,與其說他是一位畫家,其實有時候他更象一位學者,其實畫家跟作家一樣要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但凡成就一個名家大師,他必是多能者,米開朗基羅不僅是畫家還是雕塑家,凡高不僅是畫家書信寫得一流,傅山不僅在書畫上而在醫學上也懸葫濟世,張大千畫畫畫得好廚藝也一流,齊白石畫畫前是木匠手藝人,趙樹理不僅小說寫得好田也耕得不錯,等等這些都告訴我們要博學多才,功夫在詩外,其實干一行愛一行工作與生活中學問無窮無盡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看你是否善于發現,是否善于總結,是否善手提取,是否善于捕捉,俗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成功的機會只屬于那些有備的人勤奮的人動腦的人聰明的人抓得住機遇的人。在書畫函大的課堂上他跟王俊老師學技法,更多的是探討人生的一些哲理,有一次老師教他畫八哥,畫完兩只八哥后便在下面寫了兩個字,一個是理一個是悟,在理字下又注釋為理解,在悟字下又注釋為覺悟,只兩個字還畫兩個圓圈,要他重點研究,又說畫鳥一個蛋加個棗,鳥從卵里孵化出來的其形狀當然離不開一個橢圓,小型鳥畫麻雀、中型鳥畫八哥、大型鳥畫雞,這些逐類傍通舉一反三,其通與不通,其特別與不特別,記住區別,便自然而然都會了,畫的多了腦里形象多了手里的筆再表現出來,形神兼備得心應手便好。

楊衛紅與著名作家鄧友梅合影
畫家作畫,意不在復制眼中之物,蘇東坡云:畫求形似,見與兒童鄰。而在情感的傾訴和心性的抒發,比拼的是畫外功夫。“氣”是中國繪畫藝術以及所有中國藝術的一個古老的命題,在古代文論中,一直存在著“文以氣為主”的觀點。在古代哲學中,“氣”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楊衛后作畫強調畫氣,求神似,求“不似之似”,承襲了石濤等的觀點:“予更欲以不似之似似之,真在氣,不在姿。”楊衛紅也贊賞吳昌碩的“作畫須憑一股氣”“墨池點破秋冥冥,苦鐵畫氣不畫形”的主張,因而,楊衛紅的大寫意,寓雄渾博大于精微嚴謹之中,“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楊衛紅畫中的雄鷹、雞禽、牡丹、墨竹、松樹、芭蕉、蘭花等,均充盈著旺盛飽滿的郁勃之氣,提煉出了自己獨到的藝術語言,因而極具個性特色??v觀楊衛紅之藝術,乃求筆外之筆、墨外之墨、意外之意、趣外之趣,其內在之精神、學養和才情,酣暢淋漓地躍然紙上,內中更潛藏著更深一層的文化含義。楊衛紅的畫十分注重自然之美和意境情趣,既不怪誕,也無甜俗,他善于博采眾長,自成一格。用筆俊逸灑脫,形似而神備,墨色多變明快而豐富。不論巨幅大軸或盈尺小品皆充滿生機與韻味,形成清新典雅之風貌。筆下描述的形態各異呼之欲出的雞禽可謂一絕,山川河流的形象,盡情地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呼喚人類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美好心愿,畫面中似乎傳來飛流直下穿石裂帛的水聲、珍禽歡暢的鳴叫,蕩漾著高山大川怡人性情悅人耳目的寧馨和幽謐、以及奇花異草珍木佳果襲人的暗香。其布局靈動秀逸,出奇制勝,達到了“能如造化絕安排”的藝術境地。楊衛紅深得用墨三昧,善于用水用墨,大潑墨、大破墨尤見功力,淡破濃、濃破淡,極盡墨法之變化,使得煙嵐滿紙,動靜如生。畫面中三枚印章遙相呼應,左大右小的兩款題跋錯落有致,整個畫面顯得詩意盎然,反映了楊衛紅懷有“睥睨古今,牢籠宙合”之心境,張揚著師傳統更師造化、向大自然學習的主張,又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我最近看電視,知道作家說藝術有如白開水里撒進去鹽,食之有味,觀之無色。藝術的感染力可想而知,好的藝術作品是如此的。今天我忽然想起用白開水與鹽作題,寫這篇藝術隨筆,我真的感到我與藝術,藝術與白開水,確該撒進去一把鹽粒,讓之相溶,使之有味,而不變色。在《撒鹽的白開水里》他思考其藝術。
畫對于藝術家來說無非是幾張紙,幾滴墨,幾支顏料而已。我不會畫畫,但我知道人要有點追求,那就是藝術而外的東西了,其實,除了錢,愛好藝術并不怎么壞,它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還可以使人快樂一生。在《藝術與慈善》他在想藝術之目的為什么。
我畫畫完全是自學,我沒上過正規的院校,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我就是小馬過河——自己趟,并不知道其中的深淺,摸著石頭過河,才知道河水既不那么可怕也不那么輕松,況且畫畫不存在著什么危險,所以還那么任著性子畫著,高興了畫,憤怒了畫,忙時畫,閑時也畫。在《心靈獨白》他記錄自已的學畫經歷。
我首先要給博友們說明的是我不是詩人,作家,書畫家,攝影家,非這些家,更非著名與非著名人士,稱其量只是一個詩歌,文學,書畫,攝影愛好者,一個發燒友,但是我卻真的是一個文學藝術的愛好者,一個三十多年來低燒或者髙燒的發燒友,我在網易開博了,我要向大家推薦自已,我想過許多種方法,怎么樣去推銷自己,用何種方式出推銷自已,找人介紹,誰認識我,最后我還是想自已寫自已吧,要不然誰能夠理解你的文藝創作以及文藝創作的心路歷程,并且欣賞你的作品,人品呢?自已寫,還可以總結回顧一下過去的得與失,人不是在總結中謀求今后的發展嘛?事不宜遲,趕緊寫寫自已吧,向朋友們介紹介紹自已:其人、其作品或習作,其創作歷程,文藝思考…文學創作無非是些故事的敘述景物的描寫細節的刻畫,就用作家柳炳仁一個比喻說好比搓麻繩,搓著搓著,沒麻了,便再抓起一把,這樣便越搓越長,以至于有中篇長篇。
其實畫畫也一樣,描繪的是人物場景細節故事等等。在《丹青幾滴淚猶使花枝俏》里他感悟文學繪畫。

楊衛紅與著名詩人雷抒雁在文學夢筆會上
總是倚窗看雨,總是憑欄賞月,總是雪地覓詩,總是竹海聽潮,總是春溪賞蘭,總是山間拜石……春來梅花數點,迎春嬌黃,夏日荷香雨露,鵲起蟬聲,秋髙紅葉飄飛,霜染金頂,冬寒瑞雪壓枝,老樹雀歸。我游離于山水花鳥自然間,于繪畫的靜寂里去讀山、聽水、賞花、看鳥……醉里尋花花迷眼,醒時讀月月朦朧,詩意通古人,山靜鳥談天,水清魚讀月。在山西在太原,去讀王維,王勃,王昌齡等的詩,去感受來自盛唐的古風,或邀一輪明月,醉吟秋寂,或赴邊塞險關,言頌蒼涼……。
其實我一無所知,對于繪畫對于詩文,充其量一學生,偶爾畫幾筆畫偶爾吟幾句詩文,也是閑來起興別無他用。
詩文書畫的堂奧,深不可測,秘而不言,我只在低微處仰望髙山、嘆為觀止。
論及我繪畫及發展方向,他說要博采眾長,吸取營養,要多臨大家作品,臨古人作品,臨古不尼古,要多寫生,師法自然,要畫出屬于自已的畫,不要象老師,也不要象名家,更不要成為古人,要有他們的技法有傳承,或者有似象非象、如影相隨而卻不是復制他人要畫自已,我想這可能就所謂創新,原創作品必須是原創而不是別人的翻本,形成風格并且不時要打破風格。在他與王俊寫的《探微三月化細雨草堂筆意喜知春》他與老師設想自已的藝術。
為什么白石畫蝦,黃胃畫驢,悲鴻畫馬,可染畫牛,苦禪畫鷹,八大畫呆鳥等等,只不過畫家在選取一種最有感受的物件,而反復練習,之所以越畫越傳神,只是在歷練中強化自已的感悟,何謂廢紙三千,神品就那幾張。之所以人家是大師,是大師在不斷的感悟,還有去試驗,什么事都得心應手了,便成功了。古人畫國畫不練速寫不畫素描,而練書法,練的不僅是線條而且還有形,書法的筆墨最能傳神,所以要練書法,有道是書畫同源。
觀察最傳神的細節,每一個細節都能表現本原,鳥為什么飛,為什么鳴,石頭為什么那樣形狀,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人為什么聚散,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說,還有肢體語言,一個細節便可以表現出一幅畫,一首詩,一篇文章。
觸及一下姊妹藝術,文學,剪紙,雕塑,詩歌,醫學,建筑,園林,戲劇,影視,舞蹈,等等,研究其表現形式,或許受益終生,生活與藝術同源。
書畫悟道,要研究,讀畫,品畫,看畫,是三種境界,境界要髙,畫才有品;人要有了品味,書畫才有品味。
畫要有個性,人不要太有個性,個性表現在畫里,畫才不平庸.。
要學古人,接受古人之法,但不要去啃古人嚼過的饅頭;要師自然,了解自然的神韻,但不要去做攝像頭。要做冒險家,敢第一個去吃螃蟹。要搏采眾家長,師學百家,吃百家飯而畫自已的畫。
作品要聽別人意見,但要自已畫,別人的話可以參考,別人的技法可以運用,但別人代替不了自已,所以要聽別人的話還要自已獨立思考。
關心身邊的人,關心身邊的事,用愛去對待一切,有得亦有失,或許受益的還是自已。
不想出名才會出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刻意追求但不要無所求,名人字畫值錢,何以在字畫前冠以名人,因有人們仰望其名,那是名望眾歸的事,有錢人一樣,沒錢人也一樣,當官的這樣,普通百姓也這樣,名人之間也一樣,所以不一定要作名人但一定要留下個好名聲,學書畫就應該苛求自已之名聲。
山泉何以清洌,是因為山髙,泉水不以固定之形態流出,瀑,因髙差而形成,水口怎么畫,應是從上而下,不矩之形,飛流直下,遇勢而變,又有矩有形,其實水無形而盛水器物有形,太規矩有似人造,而好,應合乎自然。
搜盡奇峰打草稿,其實那只是草稿,平實的山也要出奇,只要在草稿上費酙酹,否則滿紙都是奇峰反而有些亂,此不美不為畫也。在《感悟》里他如是說。
今天收到浙立省殘疾人基金會的感謝信,我想我只做了一件小事,為殘疾人捐一兩幅畫,何需感謝?唐云先生為殘疾人那么多畫捐獻,那是真正讓人欽佩的事,這一輩子要學前人,不只學書畫,而要學為人是很重要的。
其實每一個畫畫的人都渴望有人欣賞自已的作品,都希望能與人交流。
吳冠中先生去逝了,他遺囑希望不舉行追悼會或遺體告別活動等等,但他又說想我就去看我的畫吧!一個老藝術家情知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或者覺得人都死了啥也不知道了,朋友看了會傷心,所以他希望喜歡他的人,或者研究他的人,親朋好友,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他都希望去看他的作品,讀他的文章,用欣賞或者批評的眼光去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不要有任何目的,功利的目的,或者其它的,緬懷他,何須去舉行什么追悼會,或者遺體告別儀式呢?他希望懷念他,愛他,或者批判他的朋友去用心去看他的畫,去聽他的話,去讀那屬于他的歷史,那是一種語言,一種內心,一些情感,等等。我無法去購買他的作品,甚至他的文集、畫集,我只能借助于報刊雜志網絡,去欣賞他的畫,去猜想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只言片語,只是心中所想,有文章介紹說他的畫賣出了天價,而他本人卻捐出了許多可以賣天價的畫,藝術家的行為,不在價值如何,而只是一種藝術,或許別人會因此謀利,而他并不多想,這是一種境界,無法用價值觀念去攀登的髙境界。斯人已去,千古風流,何足評說。
我的畫還沒有進入市場,捐出去的畫四尺三開在網上標價一萬六一幅售出,拍賣會四尺整宣上也曾售價三萬二千元記錄,也常有人上門求購,我都挑自已最滿意的作品賣給他,我不靠賣畫營生,但喜愛藝術,而藝術又能使我生活得更好我很向往。一個人的幸福是什么,我想是在追求干自已最喜歡干的事,并且能讓自已增加財富,那就應該算幸福了吧,至于錢多了干什么,我想那應在滋潤了自已的夢想后,用所取得的錢做點善事,那該多好。我經常做著許多奇特的夢,但夢醒后還是歸返現實。人都四十多了,還能有什么發展呢?最近有一些藝術機構,一些刊物,一些編輯,一些團體等等,給我聯系,給我這獎那獎,或者邀我作些宣傳,或者擔任什么藝術職務,我想:錢還是少了點,我無法滿足其需要也是我的需要,更大的宣傳自已,或者刊發,或者展覽,但我內心特別感激,特別是媒體的朋友,作為藝術交流,我主動選擇性地給美術報和中國書畫報郵寄了我的資料,雖然他們并不曾要我作宣傳,但我認為這兩份報在書畫業內還是很好的,春節前后有望將我一部分畫作和文章簡介給更多的朋友或收藏愛好者。妻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她雖然心痛錢,但希望我能有更大的發展。我覺得我很幸福。其實我有很大的發表欲,渴望能與讀者朋友,老師,收藏家交流。他在《做一個愛心畫家》里如是說。

楊衛紅與恩師林凡,李翔等在工筆畫高研班
楊衛紅稱自己算不上一位畫家,至多是個書畫愛好者,簡歷的頭一個稱謂也竟然是詩人,這讓我多了幾分好奇。畫家兼書法家的有之,兼古玩陶瓷制作的有之,兼攝影愛好的也有之,而楊衛紅,卻把文字創作兼在了書畫創作之中,是一個帶著詩意的畫家。
我想,你可能是一位靜坐者∕老船∕你也曾有年輕的時候∕你也曾有乘風破浪的記載∕而今卻沒有了那些∕紛亂的思緒∕只見海,依然潮起潮落∕那是你曾擁有過的海域∕那些匿藏的暗礁∕有些還冒出了海面∕有些成為島∕有些被人轟炸∕你有些燦爛∕如夕陽中一位老人∕在海邊靜坐∕默默地望著海。
這首《一條破船望?!肥菞钚l紅九七年夏天在興城療養院療養,看到岸邊有一條破舊的船,轉而聯想起自已寫的一首小詩。詩中有一種滄桑過境的安定感和淡泊感,浮云過后是對人生的感悟和沉淀,一如他的畫作帶給觀者的感受。—中國商報向讀者介紹其詩文。
楊衛紅的寫意畫,不管花鳥還是山水,其布局皆視題材、主題和畫幅形式的要求,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其構圖疏密有致,設色明快秀潤,造型生動活潑。在《小品》中,畫面上密下疏,上方用極淡的變幻的墨色繪就的花枝從左向右以略微上揚的構圖斜向畫面之外,幾只在微雨中輕盈地滑翔的燕子歡快地呢喃著,啁啁啾啾的鳴叫聲,正是“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之際,表達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渾然醇厚美好之意境。整個畫面均用灰白墨色處理,不著一花一草,簡潔明快,卻傳替著熙熙攘攘、花團錦簇、萬物爭春的畫外之意。正如徐渭所說:“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且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在《荷》中,作者描摹的是夏日荷塘之清景,畫幅中錯落著渾然大塊的荷葉,田田的荷葉用濃、淡的灰墨寫就,雜以青色,荷花呈白色,爛漫地綻放著幽香,花蕊用金色擦出,點綴著黑色的蕊尖。密實的葉脈下,是漾漾浮動的水波,有金色的小魚兒在盡情地游弋。該幅作品用筆奔放、潑辣,水墨淋漓,濃淡、干濕、輕重恰到好處,把荷塘的光景以及荷花的高潔都表現得獨具特色,神韻畢顯?!渡侥沁叴迩f》《秋之戀》《在高原》《情系深秋》《渭川田家》《鄉村風景》家等作品,則用超滿構圖,采用變幻的墨色、柔和的筆調,繪就了一幅幅怡人的田園美景,作品中既富傳統文化內涵,又有濃郁的現代氣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給人以無限的張力和心靈的陶冶,表達了祖國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和諧韻律。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林凡先生鼓勵他:作品大氣,人品好,畫好畫,面包會有的饅頭也會有的 。1 要多看,多體會,但不要學任何人,包括林凡;2 要寫生,要盡量避免那些那些一般的,大量存在的,要找個別的,找拙、找丑、找實在、找能受到啟發的;3臨帖,要先讀帖,挑自己喜歡的,再去臨它;4 不要今天臨張三、明天臨李四,要先突破一點,再及其他;5 要給自己出難題,要和別人唱反調,要一往無前,不管一切干擾,不達目的、絕不休止;6每天工作苦一點,要給自己規定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目標,你已經三十多歲,稍微晚了點,就更加要刻苦,世界上沒有累死的人,只有累加病才死的;7文化,具體地說就是詩、文、史地,要下功夫,多讀書,讀好書,要比較,找最好的作品去突破它;8要思考我今天完成了多少?但不要計較我收獲了多少,作畫,要認真的做好每一項具體事,自然會成功的;9每天能不能完成30幅速寫,兩幅書畫,讀三萬字的文章和兩幅墨線畫?我建議你寫日記。10建議你放棄人物畫,專攻山水或花鳥,甚至放棄花鳥,專攻山水,建議你每天繞院子轉十圈,去發現每一個角落的美,去發現一花一草一石一樹的特殊美,并把它記下來,畫出來。不怕累積,但怕重復。

與著名畫家王天勝合影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王天勝在看他畫后說:用筆很瀟灑,四十歲學畫一點也不晚,況且你有很好的天賦。解放軍文藝局局長李翔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出畫家,你很有發展,很好的老師,跟林老師好好學吧。畫家徐湛說他,以詩人之心之激情畫畫。作家木青給他來信:你是書畫家,我也寫書法,別人高價買我的字,但你我可以交換,交流。電影導演老藝術家王影要他,以后落款可以寫碧水莊園,今后帶你去認識張仃老師(可惜末能成行張仃老師已仙去),并要他在髙研班跟所有畫家學習跟大家交朋友博采眾長。詩人朱先樹推薦他的詩作發表。魯迅文學院院長雷抒雁要他注意留心觀察生活細節。作協副主席鄧友梅給他題:要熱愛生活。作協副主席李國文給他留言多寫多讀書就能寫出好作品。劇作家協會主席蘇叔陽指導他文學要尊天地君親師。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給他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成就以及國家重視文化藝術。著名畫家中央美院兼職教授齊辛民為其撰評論并推薦給各大刊物宣傳等等。
楊衛紅以他極佳的天賦、廣闊的閱歷、深厚的功底、良好的修養、高潔的品性,為大寫意山水花鳥畫注入了一股清麗高雅、渾樸滋茂之風,也為他的畫作熔鑄了厚重的藝術與人文內涵。多年以來,楊衛紅歷練人品,豐富學養,提純筆墨,創造意境,醞釀圖式,布局墨白,刻畫細節,賦類色彩,創新風格,其作品每每一誕生,便使人感覺耳目一新,品畫如讀詩,讀詩如品畫,越讀越有味,越品越提神。好作者作畫如寫詩,寫詩如作畫,如聽音樂,楊衛紅正值不惑之年,以他的性靈、才情、功力和學養,定會繪出更加瑰麗的篇章,我們祝愿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