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傳統與現代,也是很多手工藝發展必經的過程
動手思考的過程更能體現出人情味,作品才更能打動觀眾

澳大利亞藝術家Lisa Rodden精美的手工剪紙藝術,精密的規劃,切割,折疊,多層次的設計,顏色完美的結合,讓簡單的剪紙,變成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喜歡這種純手工藝
◆ 尹仁沐
在北京偏鋒新藝術空間展出的“圖畫手工第六回展”強調了“手工”之于藝術、之于生活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強調去技術化,但“用手去思考”這種動手的藝術往往會因為藝術家在作品中體現出的過程更加打動觀眾。在信息化時代,人們越來越懶得動手,我們該如何找回在動手過程中思考的機會?
● 當代藝術最喜歡嘗試新材料、新手段,如今,以電腦完成的當代藝術品比比皆是,反而“手工”的過程越來越少。人們利用技術極力避免Bug(缺陷),實際上卻產生了更多Bug,因為卻缺少了人情味。
圖畫手工第六回展命名為“破|綻:De-Bug”,乍一聽是很古怪的命名,卻與現代人與“手工”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在這個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高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將很多事物打造的近乎完美,也因此一些原本只能依靠手工完成的工作,都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取代。手工的過程被取代,我們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其實,從人們內心的需求來說,正是由于手工活動的變少,手工才顯得更加珍貴。想想看,當要購買一件玻璃制品,比起機器制造出的大小標準、圖案一致的標準化生產,我們更喜愛工匠制作的每個都略有不同的,甚至有微小的瑕疵才更能突顯出手工感。哪怕人工費再高,你也覺得值得,因為正是由于手工,才顯出那份獨一無二。再比如,我們很多民間傳統手藝,如吹糖人這樣,你真要說糖有多好吃倒是未必,其實它賣的就是這種在觀眾面前的近距離互動表演。小朋友不僅吃得開心,更加看得開心。再往深處想,我們真的只是喜愛這份獨一無二嗎?恐怕不那么簡單,因為手工過程中,制作者所傾入的精力和專注,才更令人難忘,這份人情味才是最難得的。藝術中的“手工”之所以重要,也是如此。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動手的過程,更能打動觀眾。
● 很多藝術家在創作之初的想法和最終完成的作品常常截然不同,因為在動手的過程中他的靈感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主題、材料的感悟正是在動手過程中不斷改變,這種思考的過程是獨一無二的。
對于藝術家而言,選擇什么材料進行創作很關鍵。臺灣著名的木作大師閻瑞麟創作的木作既有可愛的卡通形象,又有簡約的生活用具,在他的手工制作中,不同木材將它們自己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閻瑞麟的創作思想來源于環境中季節的變化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生態,以及木材本身的質地與特性等,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他將自己從大自然中獲得的感動,通過作品為觀眾呈現出來,希望通過作品來感染那些終日工作忙碌、無暇接近大自然的人們喚醒大家與大自然相處時的美好回憶。
在手工過程中,總會產生無數的“意外”,有些來自環境的變化,有些來自材料的特性,藝術家在這過程中,要擔當起一個決策者、協調者和實施者的角色,當材料在手中一點一點變成作品時,這個過程往往充滿了靈感的迸發。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藝術家在無法突破自我的時候,會選擇換個環境,或者放下原本擅長的創作,轉而開拓起另一個全新的、陌生的主題或形式。他們故意在手工過程中尋找Bug(破綻),尋求突破Bug時產生的靈感,也成就了自己藝術風格的豐富多樣。
● 強調“手工”不僅是藝術圈的事,更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少藝術家認為生活即是藝術,生活不僅賦予了藝術創作的題材和材料,更是藝術最廣闊的舞臺,“手工”的藝術魅力可以無處不在。
一位名為Carlos Ibarra的手工鍛造藝術家從事鍛鐵創作已超過15年。喜愛戶外活動的他擅長將大自然的法則與訊息作視覺化的呈現。每一幅作品都以手繪草圖依照比例切割、鍛造、焊接而成。由于是手工制程,耗工耗時,所以每件作品都有他的親筆簽名證書,并且每幅以不制作超過10件為原則來保持它的價值性。Carlos Ibarra稟持著生活即是藝術的概念,他的作品種類非常豐富,包含壁飾、家具、大小型燭臺及家飾配件等。除此之外也曾被知名飯店委任設計制作達36平方公尺的超大型創作。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行為藝術也是生活藝術的一部分,行為藝術的舞臺總是在人們身邊,這種表演無疑是一種動用全身來創作的“手工”過程。表演者不僅要動手化妝,動手布置“舞臺”,甚至還要親自走到觀眾中去。我們觀賞行為藝術,不正是在欣賞表演者的“手工”勞動嗎?
另外,時尚界也是藝術的跨界領域,英國的高級手工定制西裝無疑也是一種設計的藝術;品牌的櫥窗陳列如今也是一門相當有講究的藝術,很多好的設計理念絕對稱得上是裝置作品。這些隱藏在生活中的“藝術品”無疑大多數都是“手工”的杰作。
● 將生活當成藝術,在生活中多動手思考,在不少西方國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對于我們而言,還需藝術先行一步,讓更多人意識到“手工”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將動手思考的理念引入生活。
生活即是藝術的概念在西方非常普遍,我們所熟悉的瑞典家具品牌IKEA(宜家)所秉持的設計理念在很多人眼里也是生活藝術,它在全球的連鎖店共同的特色就是其家具產品都需要買回家自己動手組裝搭建。老外們習慣了自己動手,他們的房屋都是自己搭建,因此他們更善于在生活中動手增加一些創意;而宜家在中國卻有些“水土不服”,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我花了錢卻還要自己動手這么辛苦? 用手思考不僅僅是對藝術家創作的課題,同時也應該成為每一個普通人思考的課題。如今年輕人普遍有“手機綜合征”,很少有機會動手寫寫字,甚至很多簡單的日常用字都寫不出,這都是信息化發展的弊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用手思考,無疑是超越了藝術的范疇。讓藝術先行一步,相信會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來源:新民晚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