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德靜(半禪):黃山人,幼從新安畫派老畫師洪震先生習畫,后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系。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黃山市美協副秘書長、新安畫派研究會會員、黃山市書畫院畫家、黃山中國畫研究院特聘畫家。安徽省黃賓虹畫院黃山分院特聘畫家。出版有《水墨心象.包德靜山水作品集》、《中國當代山水畫名家.包德靜》

白岳尋幽
問道齊云
2008年,“錢塘弄潮”中國美術學院山水本科研修班作品展。(杭州)
2008年,“話說黃山”書畫作品展“黃賓虹藝術獎”(黃山)
2009年,“皖山徽水”安徽省書畫家系列組畫創作,作品《黃海晴云》被安徽省文史館收藏。(合肥)
2009年, 安徽省美術作品展。(合肥)
2009年,“盛世風采”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民革中央畫院安徽書畫作品展。(合肥)
2010年,中國畫名家扇面邀請展。(合肥)
2010年,“紀念漸江誕辰400周年暨安徽省美協成立50周年”作品展。(黃山)
2011年,“水墨心象——包德靜、聶松中國山水畫作品展”。(河南海天藝術館)
2011年,“水墨徽州——包德靜山水畫作品展”。(天津南開大學)
2011年,“松風靜思——包德靜聶松山水畫展”(天津逸梵藝術中心)
藝術家簡介:包德靜,安徽黃山人,職業畫家,號破袈裟、半禪。曾就讀于中國美院山 水畫專業,擅長山水,工佛像。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黃山市美協副秘書長、新安畫派研究會會員。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畫大賽并獲獎,作品深受海內外收藏家喜愛。

記憶 .碎片系列之一
記憶.碎片之二
導語:在安徽省南部的黃山腳下新安江畔,有一片燦爛悠久保持完整的文化區域,這就是徽州。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曾留下一句千古絕唱“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段頗有爭議的詩句成了徽州歷史文化悠久的佐證,這里盛產徽墨歙硯,孕育了程朱理學、四大徽班、徽派盆景等文化現象,這里更是生成了中國繪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新安畫派,產生了詹景鳳,丁云鵬、漸江、査士標、程穆倩、黃賓虹,汪采白等一群具有代表性的國畫大師。包德靜先生就是當代新安畫派的一位杰出青年畫家。
“水墨徽州——包德靜山水畫展”近日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行。此次展覽以“水墨徽州”為主題,展出的作品多是包先生對徽州山川風物的表現,風格細膩,情感質樸,使觀者能在領略作者深厚筆墨功夫的同時,更能產生對徽州的記憶與向往。在展覽的現場我們有幸采訪到這位著名的新安派畫家。
記憶.碎片之五

記憶.碎片之六
包德靜先生,生于徽州。自幼學習國畫,17歲正式拜新安畫派老畫師洪震先生為師,開始對國畫的系統性學習和研究,并且開始大量的寫生。說到對國畫的喜愛,包德靜先生認為這得益于他從小生活的環境。徽州是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秀美的新安山水成了包先生記憶中最美的家園。包先生自稱從小在“畫中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整日將自己浸潤在詩意山水間的包先生愈發地感受到“自然是畫者最好的老師”。更深切滴體會到漸江大師呼出的“感言天地是我師!”的生命意義。他整日背著畫具行走在故鄉的山水之間,不畏酷暑,不懼嚴寒,興致來了,泡上一壺好茶便開始在山水間“傳移模寫”。自然給他的感動讓他筆耕不輟,一幅又一幅“新安大好山水”就在包先生與自然的觀照和對話中悄然誕生了。
記憶.碎片之七


徽州號稱“東南小鄒魯”,今天“徽州”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在這片相對封閉的土地上自古文化教育發達,儒家理學對徽州影響深遠。“新安多名士”,“十戶之村不廢耕讀”都是對徽州文化氣息濃厚的真實寫照。書禮傳家自古就是徽州人的傳統,他們認為“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在這種文化環境的熏陶下,包先生對傳統文化保持了最質樸的情感。他崇古,尚古,對古文化研習和了解頗深。他認為文化積淀是畫境的基礎,不論是老莊簡單、樸實的思想,還是儒家“文化擔當”的訴求,抑或禪學的超然出世,只有將這些文化吸收,融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樂山樂水”,“與世隔絕”,“虛懷如谷”,追求內心自省的精神。包先生堅信“心境就是畫境”,只有保持了心靈的干凈、純粹,才能保證畫面的純凈和自然。所以他經常要回鄉下住一段時間,養養花,種種草,給自己的心靈留一份空間,讓身心更多的親近自然。而這一點,正是現代人所欠缺的。最為可貴的是,雖然對超然于世的自然保持著最質樸的情感和最執著的追求,但是包先生并沒有與現實脫離。他關心社會現狀,關注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并身體力行地想為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盡心盡力。近年來,包先生發現徽州原生態的古建筑正在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這無時不刻不在觸痛包先生的內心,但他除了大聲疾呼以外,就用畫筆記錄下自己對徽州的印象。那種宏大而完整,特色鮮明而又能融于自然山水,樣式千變萬化又能高度統一,種類豐富多樣又能自成體系,工藝精湛華美而總體又樸素清新的徽派建筑,被包先生用畫筆一一記錄下來。包先生稱自己是個“憂患意識主義者”,但是面對傳統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進程的對抗,他又深感自己力不從心,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生命丈量徽州的每一寸土地”,營建一個唯美的精神家園,而徽州記憶永遠是他編織的一個夢。
環球郵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