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崇正2015春拍古籍信札文獻專場,延續了崇正以往“史學巨擎——陳垣先生重要著作及稿本”專場;“私家話語——近代名人朋友圈”信札專場的勢頭。本次古籍信札文獻專場分為“名人書札”、“名家稿本寫本、批校本、題跋本”、“嶺南文獻”、“佳槧精刻”幾大版塊。本文僅就古籍門類遴選部分精品作一簡介,以供藏家先睹為快。


明嶺南惠州張萱(孟奇)《西園史余》明末謄寫本,存十二冊,為存世孤本。三百余年來首現于世。
晚明官員、著名史學家、嶺南惠州張萱(孟奇)的著作《西園史余》明末謄寫本,為傳世孤本,三百余年來首次重現于世。此書抄寫字體為明末典型風格,紙張亦到明代,且清代皇帝名諱皆不避,確為明末寫本無疑,每卷端皆有第幾易稿字樣,表明即按原稿謄錄而來。古代文化官員,家中往往聘有抄書寫手,故此雖未能遽定為張萱手跡,但亦可視為張萱家中謄稿,用以自存者。且為存世唯一孤本矣。張萱著作等身,但在其卒后六年——順治四年(1647),清兵攻陷羅陽時,他的藏書和著述大多毀于兵火。加上他的著述,每持夏夷之見,對“胡虜、狄夷”持貶斥態度,故于清代往往遭禁,世所罕覩。《西園史余》從未刊行,僅以稿本存世,明清易代亂后,幾不為世人所知。書中多有其史識、史學思想、以及議史論史之筆,并夏夷之防(如斥夷狄為“人面獸心”),此書湮沒三百余年,否則于乾隆時亦必遭禁毀。今天的學術界,一直把張萱的另一部著作《西園聞見錄》視為張萱現存唯一一部史學著作,如今《西園史余》在廣東崇正重現于世,推翻這一結論,誠為我國史學界以及嶺南文獻領域的一件大事,必然引起相關各方的重視?!段鲌@史余》成書三百余年來,學者只聞其名,未見其書,如今若為有力者所得,他日有機會出版,以供學界研究,可稱學界盛事。又,張萱的另一著作《西園聞見錄》,民國時曾得以出版,《西園聞見錄》的清代


清劉世珩影鈔宋淳熙池陽郡齋本《文選》兩冊
是書目前存世所見僅四冊,此為當中兩冊(卷17-20)。另外兩冊為卷13-16,曾拍出逾33萬元人民幣。書為貴池劉世珩玉海堂所刊影宋本《文選》一書之底本。書據南宋淳熙間貴池尤袤刊李善注本影鈔,宋諱如“玄”、“淳”等字皆缺末筆。繪勾墨欄,精楷摹寫,清麗勁健。如遇抄誤,皆覆紙粘修改,精慎不茍。確系影鈔精善之本,極為罕見,至可寶藏。每卷末書“頭品頂戴三品卿銜農工商部頭等顧問官度支部左參議池州貴池劉世珩景宋淳熙池陽郡齋原本刊行”。另有一行題記以紙粘覆。末有方形墨筆標制,應為鈐印之處。劉氏刊本未見流布,僅此影鈔本孤存,洵當珍藏。存卷十七至卷二十。劉世珩(1875年-1926年),字蔥石、劉清末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文學家。安徽貴池人。光緒舉人,官至度支部參議。富藏書,尤多宋元善本。因得到兩部宋刊《玉海》,遂命其藏書樓為“玉海堂”。為其鎮庫之寶。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以清朝遺老自居??虝H多,刊有《玉海堂景宋叢書》、《聚學軒叢書》、《暖紅室傳奇匯刻》等。

明嘉靖世德堂原本《揚子法言》一函三冊
是本為白棉紙刊本,原函原裝,四周雙邊,半頁八行,行十七字,白口。世德堂,明人顧春所創書室,以刻經、子篇卷聞名,此本即世德堂刻六子書本之一。明代嘉靖著名精刻。

清乾隆四十年武英殿聚珍版活字原本《墨法集要》一函二冊
此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最為著名的一種。擺字準確,刻圖精雅。是書關于油煙墨制造技法的專著。書中從浸油講起,至試墨止,將制墨各工序逐項解說,并配有比較精致的插圖。《四庫總目》著錄認為此書將當時已失傳的制作油煙墨的過程詳細地敘述,條理清晰,古法俱存,比起后來出現的以描寫花紋模式為主的墨譜顯得更加切實有用。內有圖版二十幅。此書版心下鐫“項家達校”、“彭紹觀校”等字樣。項家達、彭紹觀皆為乾嘉時期著名學者。


重要的嶺南湛江文獻《姓氏古音考》手稿線裝二冊、
《說文諧聲譜》手稿線裝一冊容肇祖舊藏,容肇祖題簽并題跋。
民國二十五年二月容肇祖題跋,當中有云:“姓氏古音考六卷,江瑔著?,喿稚綔Y,廣東廉江人,曾著《讀子卮言》二卷,出版于商務印書館。民國初,為國會議員。著作卒后多散佚,余得其所著《姓氏古音考》六卷……汪瑔所著尚有《說文諧聲說》,余亦得之。”
江瑔 (1888—1917),字玉瑔,號山淵,廉江良垌鎮南溪村人。民主革命者、政治活動家、中國同盟會員、南社成員。祖父江誠和,父親江慎中,胞兄江珣都是舉人,江瑔是南溪第三代最有名的才子。家有一幢藏書大樓“橋西草堂”,藏書數萬冊。他生于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遠,且賦性聰敏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從小飽讀詩書,下筆千言立就。年十七,縣試冠軍;翌年院試歲考,以第一名進癢,成為廩生。后肄業于廣東高等學堂,累試第一。畢業于日本明治大學,在日本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民國成立,曾任廣東臨時省議會代議士(議員)、民國初年眾議員、中國同盟會粵支部廉江分部部長。1912年10月,高州六縣一致推選江瑔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時年方24歲。


汪瑔著《隨山館詩庚、辛、壬稿》,《旗亭笛譜》清代寫本線裝一冊
此書未見著錄,查《清人別集總目》及《廣東文獻綜錄》皆沒有提及《隨山館詩庚、辛、壬稿》以及汪瑔的《旗亭笛譜》,《廣東文獻綜錄》著錄有一冊《隨山館詩丙稿》的清代抄本,為粵圖藏本,當與本拍品同屬一部抄本。本拍品則為當中的庚、辛、壬稿,以及加上詞集《旗亭笛譜》。
粵圖藏本《隨山館詩丙稿》清代抄本,入選了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輯的《三編清代稿鈔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冊?!度幥宕邂n本》編選原則為“優先收錄日記、詩文集等未刊稿本抄本,其次為孤本、珍本,再次為內容有異、極具價值的印本”,可見《隨山館詩丙稿》的清代抄本的珍貴,而本拍品則是庚、辛、壬稿,以及從來未見著錄的汪瑔的《旗亭笛譜》,更顯珍貴,也是公藏一冊丙稿之外,唯一所見的隨山館詩詞集稿抄本。此書的現身,必然引起廣東文獻學界震動。今后也應該在《四編清代稿鈔本》叢書、《廣東文獻綜錄》、《廣東珍稀古籍名錄》、《清人別集總目》中都可以添補上重重一筆。實為可以傲視省級圖書館同類藏書的重要藏品。
汪瑔,由山陰入籍廣東,著名詩人詞家,為粵東三大家之一。汪氏為嶺南大族,汪精衛、汪兆鏞皆為汪瑔之侄。


莫仲予朱筆批校本清代梁廷楠《南漢書》八冊
道光間順德梁廷枏《南漢書》,乃五代時南漢國歷史的紀傳體(無志表)史書。南漢(917-971),位于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該書不為《廣東文獻綜錄》著錄,頗為罕見,何況更有莫仲予大量朱筆批校,尤為可寶。莫仲予(1915-2006),以留花庵、三研堂、小雷音琴館顏其齋。廣東新會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詩詞學會理事,廣東古琴研究會會員。著有《留花庵詩稿》、《莫仲予章草集》等。莫仲予書法造詣甚高,陳永正先生譽為“詩書琴印妙絕嶺南”。
今觀此批校本,于古代人物、職官、地名沿革、史實,均見功力。內中批注,旁征博引,對理解南漢書之內容,起到重要作用,可稱《南漢書》之功臣。此亦可見莫仲予治學的一面。世人論莫仲予,多在詩書琴印等藝術角度,而對其治學這一面的研究,似尚屬“空白”,此書對研究莫仲予的治學,為第一手重要資料。
此書又有與莫仲予先生同列“嶺南五老”的徐續先生題莫仲予先生挽聯并鈐章。

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書經注疏大全合纂五十九卷首一卷》 12冊
此書,數年前曾見有一部殘本尚且入選了《第一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而本拍品卷帙完整,殊可寶重。
據第一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0029號,“書經注疏大全合纂五十九卷首一卷 (明)張溥撰 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 廣州圖書館存三十七卷(二、六、十三至十九、二十七至五十四)”。殘本尚且入選第一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本拍品為完帙,齊全完整,殊可寶重。另,該書又著錄于《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經部典籍珍本匯編》。

《御制盛京賦》,清乾隆癸亥年(1743)武英殿開化紙朱墨套印本一函一冊
是書為開化紙印本,版面闊朗。字體端莊清秀,刻印水平甚佳。前有乾隆序,后有鄂爾泰等跋。此書是乾隆帝赴盛京時所作,內容為歌頌先世創業之武功和盛京物產之豐富,人才之鼎盛,以期宣傳聲教。該賦三千三百余言,均有儒臣注釋,并朱墨句讀,注釋用紅線標出,一句一注。此為王鐘翰舊藏。王鐘翰(1913-2007)祖籍湖南,中國當代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歷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及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兼任歷史系名譽主任,滿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市歷史學會顧問和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著錄:《清代內府刻書圖錄》附錄《清代內府刻書總目錄》第48頁。

《玉臺新詠》十卷,民國徐乃昌據明趙均小宛堂本影刊本,白紙一函一冊
書品闊大,紙白墨深,是書為民國刻書名品。在傅增湘所著《藏園群書題記》中有以下評語:“南陵徐氏以宗賢之故,始影寫小宛堂本,付黃岡陶子麟精雕傳世。此本既出,風行一時從。”摹刻惟妙惟肖,再加之雕刊之精,幾與明版一斑不二,后世有書商常常撤去徐跋以充趙本。為民國刊書史上的代表作之一。徐乃昌(1868-1936),字積余,號隨齋,室名積學齋。安徽南陵人。光緒舉人,近代著名藏書名家。其一生以藏書、著書、校書、刻書為事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