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付利
保爾•薩特在其著作《想象》中曾說過“把形象當作形象來直接理解……是一回事兒,而就形象的一般性質(zhì)架構(gòu)思想則是另一回事兒”。引入這句文字,并不是關于形象和思想的本質(zhì)討論,而是在觀看李啟帆作品時腦海中的閃現(xiàn)。因為這不僅涉及到我們對李啟帆作品的解讀,更關乎藝術家本人的想象力與生產(chǎn)力的處理方式。這也正是薩義德曾追問的問題——為何有想象力,人的想象力的動機與其最終所得到的形象之間有何關系?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作品而言,這不僅是一個最根本的基礎,而且也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李啟帆的作品并不是關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與再現(xiàn),也不是純粹關于繪畫語言的嘗試與探索,這可能為觀者解讀他的作品設置了一道常規(guī)的語言障礙。但他又不是一種基于個體的自我臆想和遐想,李啟帆的作品如同自己營造的夢境,或凄冷,或荒誕,或狂放,或游離……就如同電影《盜夢空間》中講述的故事一般,不管夢境如何真實或者荒誕,但我們卻又無法進入他的精神維度。我們當然不能切開他的腦袋將其精神形象與墻上的形象進行對比,但似乎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而且比較適合維特根斯坦的精神的方法,那就是我們?nèi)绾螌⑦@些形象放在自己的頭腦中。或許我們不能在語言上與他的作品打開一個通道,但我們可以在自我體驗與自我審視上預留一個想象空間,這或許也正是將繪畫平面轉(zhuǎn)化成具有獨立繪畫空間的圖像所帶來的另一意義。
雖然李啟帆作品中色彩豐富多變甚至熱情絢麗,但不可否認,他的作品似乎始終叫人無法平靜,甚至令人有點舒服不起來。這恰恰正是我們所需要面對和思考的,處于高度信息化和虛擬化的今天,我們被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所綁架,卻恰恰忽略了對個體存在的追問和反思。就如同李啟帆筆下的人物形象, 他們有的迷茫無助,有的郁郁寡歡,有的肆意宣泄,可是他們似乎與他們所處的背景卻并不協(xié)調(diào),這何嘗不是我們與當今時代的真實寫照。而且,李啟帆好像有意消解了作品中人物明確的性別和身份的能指意義,以及忽視了畫面所帶有任何意義敘事性的元素,這無疑更加凸顯了他的問題所指和觀念表達。因為他并不是僅僅描述了一個圖像所見的世界,而是藝術家所自我面對的問題抽離,同樣也是我們觀察者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所在。
或許,我們對作品的解讀和對人的初步判斷都帶有一定的主管臆斷,因為我們的判斷依靠于一種經(jīng)驗的相似性。好比甲像乙如同乙像甲,一幅作品可以再現(xiàn)某個人,但我們不能說某個人像某件作品。對于解讀李啟帆的作品也不例外,我們很難將閱讀經(jīng)驗的相似性挪用在解讀李啟帆的作品上,因為他的作品本身就如同一個游離的幻境,飄渺不定、琢磨不透,但它卻又真實的存在于那里。這叫我想起我們的最早相識,初次見面的情形歷歷在目,粗曠、硬朗是我對他的初步印象,因為我總是在我的框架中與其匹配一個具有相似性的對象。但隨著交往的加深,我才發(fā)現(xiàn)他感情如此之豐富、細膩,甚至說過于敏感。而回到他的作品本身,我們不必再為解讀其作品的無助而懊惱,也不必因為缺乏一個對比鏡像而無助,因為李啟帆的作品恰恰就是一個游離、漂移的幻境,如同那句經(jīng)典的詩句“天空中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它已經(jīng)飛過。”。我們無需過度闡述他的作品,我們只需在他的作品中靜靜觀看他的夢,同樣也在尋找著我們自己的夢。
2015年5月16日
虎溪大學城
作品賞析:

彩虹100cm×130cm布面油畫2015

花樹80cm×100cm布面油畫2015

藤100cm×100cm布面油畫2015

像顆大樹一樣30cm×40cm布面丙烯2014

依偎30cm×40cm布面丙烯2014

神秘花園60cmX80cm布面油畫 2013

長大的孩子200cm×20cm布面油畫2013

等待些什么100cm×100cm布面油畫2013

往那天上去飛140cm×180cm布面油畫2012

烏鴉與人200cmX200cm布面油畫2012

林中精靈200cmX200cm布面油畫2012

夜曲150cm×120cm布面油畫 2012

紅樹及遠去的風景180cmx200com布面油畫2012

Rock and Roll 180cmX200cm布面油畫2012

心靈深處140cm×110cm布面丙烯2011

意識黑洞 150cm×110cm布面丙烯2011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