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圖二
宋文治(1919年-1999年),現代畫家。江蘇太倉人。早年從張石園學習山水,后得陸儼少指授并拜吳湖帆為師。1951年入江蘇省國畫院受傅抱石影響,致力于山水畫創新。其早年作品風格疏秀;中年筆墨勁健,意境靈奇,時代氣息濃郁;晚年變法,嘗試沒骨潑彩,格調清新,意境空蒙迷茫。曾任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美協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等職。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選集》、《宋文治山水畫小輯》、《宋文治畫集》、《宋文治山水畫選集》、《宋文治畫譜》及赴新加坡畫展、日本西武畫展有關選集等專集。
宋文治的山水畫在“四王”的基礎上,又受到朱屺瞻、傅抱石、錢松喦、李可染的影響,反映出轉益多師的特點。從畫家的個性特點上來看,宋文治屬于亦步亦趨的儒者,規矩法度不僅反映在他的畫面中,因此,他的繪畫發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他的畫內斂而不事張狂,具有了傳統文人畫的從容雅逸的品格,也反映了發展過程中的傳統方式。特別是他的江南風情畫作因為清麗典雅、個性秀逸明快而獨標一格。
20世紀80年代以來,宋文治受潑墨潑彩等畫風影響,借鑒青綠山水、淺絳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畫法,大膽否定自我,再次開拓思變,進一步地錘煉新的繪畫語言,力求探究中國畫未來新路,終以沒骨潑彩山水畫新風貌凸現于世。與張大千、劉海粟憑借激情潑墨潑彩偶然所得畫法不同的是:他大膽地將潑彩、流痕、拓跡等渲染手法與勾、皴、擦、點等傳統筆墨有機地融為一體,作畫程序恰與水墨設色技法相反,意在筆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繪畫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盡致地表現客觀自然,這同時也顯示了他駕馭筆墨,豐富變幻的技巧。
縱觀近年來宋文治書畫作品的拍賣,造假的都集中在他的江南風景、太湖風光這些題材上,本次的宋文治書畫作品辨偽,我們也有意選擇了這個時期的作品,以典型并且司空見慣的作品讓大家知道目前在拍賣市場上充斥著的均為這一類的題材,值得大家的的關注和警惕。
圖一圖二兩幅作品分別署名宋文治的兩幅作品,一幅叫《江南三月》,一幅叫《江南春曉》。內容、題材、取景都是選取了太湖邊上的一個特寫,時值江南三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兩幅畫面上最凸顯的是盛開的桃花,還有在桃花掩隱中的江南小屋,遠處漁帆點點,湖面清澈如鏡,留下漁帆的倒影,一群掠湖而過的雀鳥,更增添了畫面視覺上的動感氣氛,兩幅畫畫的都不錯,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美麗的太湖風光,這種題材人見人愛,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圖一桃花描繪的色彩過重、過艷、過火,過于統一,沒有深淺變化,山石也一樣,過于強調筆墨的彰顯而忽略了整體環境氣氛的協調考慮,還有一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大堆的漁船擠在一塊集中捕撈,這么多張網一起下去互相干擾不說,如何撈魚?現實中,這種情形魚早就聞風而逃了。然而圖二的漁船是各撈各的,分工合作,悠哉悠哉!這正是江南人的性格體現,更符合畫面審美的點綴需要,尤其是圖二的描繪。墨分五彩,該濃該淡,該虛該實,十分的生動、浪漫和愜意。
綜上所述,圖一是假,圖二是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