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時期,書法家張旭曾經受裴儆的邀請,在他府上住了一年多。裴儆是開元年間的名相裴光庭的孫子,進士及第,官至大理卿,左金吾衛將軍,統領皇帝禁衛、扈從等事的親軍。他請張旭到府上住,是有心向張旭請教書法。但是,盡管朝夕相伴,他也曾請張旭給他講講書法的筆法,張旭卻只是要他“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張旭在裴府住了一年多,除了寫下數本絹素屏以外,并沒有教他什么。
看起來張旭住在府上一年多,沒有傳授他筆法,但實際上張旭已經指點裴儆,要在勤奮臨習中自己去用心領悟。“悟”就是張旭交給裴儆打開書道之門的鑰匙。能夠“自悟”和善于“悟”,這是作為一個書法藝術家應當具備的稟賦特質。
“悟”原本是佛家語,悟與迷相對立,是指經禪之后的覺醒、覺悟,從而實現精神境界和生命意義上的轉化、突破、飛躍,乃至解脫。可見,悟是關鍵所在。我曾見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書法家,寫了一輩子的書法,可是抖擻俗氣不脫,就是因為他未能開悟。我也曾見到一些青年書法朋友,總是難以擺脫積習,書法面貌未老先衰,沒有生機活力,就是因為他們未能頓悟。
不悟則迷,開悟就是突破書法發展道路上關隘和瓶頸。善于在書法學習、創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捕捉到腦海中突然觸發的靈感妙想,自悟書道,突破迷局,提升藝術境界,乃是書法家的一種優秀品質。
唐代書法家鄔彤是張旭的學生,又是懷素的表兄弟。懷素離開家鄉到長安,曾拜訪鄔彤,兩人共論草書。鄔彤說:張旭曾經私下對我講起草書用筆時,說了“孤蓬自振,驚沙坐飛”兩句話,于是我就琢磨師法,以此作草書,得奇怪之勢。這就是“草圣”之道啊。懷素聽了半天默不作聲,沒有回應。突然,他跳起來大叫:“得之矣!”竟然連叫了幾十聲。這就是懷素聽了“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這句話后的頓悟,從此他的草書境界便有了新突破。如《自敘帖》的筆勢筆姿,既像風吹蓬草一樣振動搖曳,又像風卷細沙一樣突然乍起飛旋。
名師指點,一語道破天機,這當然可以使自己突然領悟。不過,有時在與書友的討論中,也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茅塞頓開,讓自己幡然醒悟。懷素從長安經洛陽返鄉,見到了顏真卿,兩人曾研討草書筆法。懷素說:“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自然。”真卿聽罷,想了想,突然冒出一句:那就像屋漏的痕跡嗎?懷素聽了頓悟,跳起來握住顏真卿的手,驚呼:“得之矣!”“屋漏”的比喻啟發了懷素,使他領悟到書法線條要有圓潤、渾厚、凝重、沉著的美。
書法之道亦是自然之道。書法家悟道最重要的還是要“外師造化”,留心觀察自然和生活,方能“中得心源”。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在前往黔州僰道的舟中,現看老船工蕩槳、郡丁撥棹,領悟到草書古法。從此,他用軟毫懸腕作書,而且“高執筆,令腕隨己左右”,猶如蕩槳撥棹,寫出字來翩翩恣肆,像是從空中飄蕩而來。張旭也正是在江島上看見沙平地凈,一時書法興起,以利鋒劃地而書,頓時“乃悟用筆如錐畫沙”。
所以,學習書法不能僅僅在書法中孜孜不倦地尋求,還應當跳出圈外,用心感悟生活和自然,方能使心胸豁然開朗。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學習書法又何嘗不是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能否“自悟”,悟得真法門,比勤奮練習還要重要。因為,寫書法不僅是要用手,更要用心。如果“手迷揮運之理,心昏擬效之方”,那么,你的勤奮練習都可能是在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或不良習慣。我見過許多人練了一輩子的書法,結果還是在原地打轉。
王世國(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
來源:蘭州日報
唐代書法家張旭的啟發:書法要勤習更要善悟
唐代書法家張旭的啟發:書法要勤習更要善悟
唐代書法家張旭的啟發:書法要勤習更要善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