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方依 《CoCo·凳》 (廣美學生畢業作品)

宋洋 《badgirl系列作品》
日前,各大美院的畢業展從學習成果的展示變成熱鬧的博覽會,引發了種種爭議——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麗琴
本版圖文無關
又到畢業季,各大美院高校舉辦的學生畢業展如火如荼,展覽規模、新穎度、影響力可謂一屆比一屆高。不過,對于畢業展變博覽會的現象,引發了不少人的思考和質疑:畢業展太平均沒亮點?從單純變得商業化?畢業學生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社會和機構如何扶植?本期《品味》我們邀請了高校教授、大學生藝博會負責人、畫廊策展人,為即將畢業的學生獻上他們的金玉良言。
央美教授、油畫家 王華祥——
迎合市場創作看似
有效但也很快失效
現在美院畢業展的規模和影響力都比較大,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展覽權,所以畢業展也會給人很平均、沒有沖擊力的印象,學院也認識到這一點,將逐漸擴大展覽空間、細化展覽主題,將畢業展的概念延伸到“畢業季”,做成一個大學生博覽會,向全社會開放,讓更多人參與到展覽過程中來。
關于學生畢業展自身存在的問題受到社會的一些質疑,我的思考如下:
首先,有人提出美院畢業展給人“博不如碩,碩不如本”的感受,對此我想說,在三五年前不少院校,的確是這么個情況,就是本科生水平最高,研究生差一些,博士生就不會畫。其中原因是本科生高考時文化課的分數線比較低,考研的話,專業優秀的學生反而考不上。但這種現象正在發生改變,至少央美的本科生文化課水平在提高,逐步和普通大學拉平,而且在明確的考研規劃下,其文化課也會比較全面,現在研究生水平已經超過本科生了,但博士生還是要比碩士生差一點,一方面因為博士生偏重理論和藝術史,一方面源于研究生時期畫得非常好的人畢業后或者留校教書,或者被畫廊代理、成為了職業藝術家。
其次,有人質疑“畢業展”邊展示邊交易,會變得不單純、商業化。但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商業無孔不入,學校舉辦畢業展也是對此的回應,為學生提供一個賣畫以及和畫廊接洽的機會。尤其是一些實用性專業,市場和客戶是他們教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和服務對象,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是學校師生本身也要去適應的部分。通俗地講,美術館是一種市場,具有國際視野和當代藝術判斷力的大收藏家也是一種市場,在今天,學術很難把市場獨立排斥出去。市場是學校應該研究的,但恰恰是我們被動地隨波逐流,才會出現讓人擔心的現象,就是市場造成了負面的塑形作用。但市場復雜、學生單純,必須靠老師引導,所以學校的職能是社會和商業都無法替代的。但我也知道,有些學院平時在教學中就灌輸商業思想,直奔市場而去,比如市場流行某種畫風、某種畫法,只要有成功的案例出現,學校的老師和管理者就會直接教學生去做,這看起來非常有效,但很快也就失效了,學生畢業后會發現這些東西都行不通,因為市場是比較滯后的,也不是單一的。而藝術本身是反統一步調,追求獨立性、個性和自由的。
再次,關于畢業創作“重觀念,輕技法”令人喜還是令人憂的爭議,我自己也比較矛盾,一方面我看中實驗性,另一方面又很堅持技巧、傳承這些共性方面。學繪畫的學生,如果作品里沒有承載視覺的技巧,很難讓人信服。有不少人認為,學生在考前班的技術已經很好了,搞當代不需要那么好的技術,他們再在學院里學技術的話是浪費時間。這種觀點非常錯誤,在我看來,應試高考的技術是初級、大眾化、表面化的,學生需要轉化成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和探索。但目前的輿論環境下,不少學生在技術上還停滯于考前班水平。我在教學和創作中強調,繪畫要復興,技術必須重提,“寫實訓練是繪畫基礎中的基礎。但在基礎教學中的那些過于強調表面變化的人,甚至否定基礎的人,竟然成了今天的主流與正統”。其實,技巧和藝術觀念并不對立,如果說用照片可以表達觀念,那么用繪畫為什么不能表達觀念?涂鴉可以表達觀念,那么把東西畫得很逼真,和古人一樣具有高超的技巧就不能表達觀念了?
最后,還有不少人質疑現在的畢業作品“創作雷同,創新不夠”,這確實是學生創作的最大問題。現在的學生比較自我,生活、經歷簡單,對社會、歷史了解不深刻,這些決定了他們在思想上不夠有深度,都是一些小情調、小憂傷、小茫然,作品很難引起共鳴。當然也有一些學生具備國際視野,會去關注藝術的前沿和動向,思考的問題很遠,但是這類學生不多。因此,在最后,我給畢業生的寄語,就是希望藝術系的學生要把責任放在更高的層面上,正視生活中的競爭和殘酷。
藝術家、策展人、“亞洲青年藝術家提名展”發起人 宋洋——不必急功近利 藝術創作還是“拙”一點好
扶植年輕藝術家的“亞洲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唯一的評選標準是——作品讓人眼前一亮。發起這個活動,源于想打破行業的“潛規則”,為改變中國藝術行業環境和規則做出努力,改變社會和大眾對藝術的認知、理解甚至生活方式,讓藝術時尚化和大眾化。
一個藝術家要做展覽,需要找到非常有名的策展人、批評家,為他支付酬勞,讓他寫一篇文章,如此才能在畫廊、銷售機構展示和露面,這是我的經歷。而有些畫家為了參展,甚至被騙走了很多畫。可以說,在目前這個行業環境下,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會面臨行業內種種不公的待遇,受到傷害、感到挫敗,藝術圈的師承體系、行業機構的小圈子、傳統的藏家體系,對初闖藝術圈的年輕人都是層層壁壘,是等待一個好的環境還是自己做一個環境?而另一方面,市場也需要建立良性、透明、公開的環境。
“亞洲青年藝術家提名展”2013年第一屆有130位參加,第二屆已經增加到1043位藝術家。在這些年輕的藝術家里,有很多是學院背景、畢業不久的人。我也會去學院的畢業展參觀,不過很少看到讓我眼前一亮的年輕的新銳藝術家作品。
我很認同一位批評家的觀點,就是畢業展的作品很蒼白,最嚴重的問題是很多學生直接就是老師的翻版,“藝術圈是個江湖,一些名家自創門戶,實行‘掌門人’管理制,畫派式教學,這是維護利益、損害學術的行為”。我知道一些學生會走捷徑,比如當老師的槍手,跟著老師做項目,按照老師的風格去繪畫,他們懂得迎合市場,快速收獲回報。但從長線的角度來看,這是壞事。
我認為藝術家還是要“拙”一點,不要太急功近利。藝術家不應排除市場,但要把你的藝術和觀念凌駕于市場之上,去引導市場環境。
對剛剛畢業的學生,我建議他們更單純一點、智慧一點。所謂單純,就是藝術家在生活最困窘的時候最容易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畢加索、梵·高、村上隆莫不如是,舒適安逸的時候很難自我突破,這也是人性使然;而智慧就是,藝術家要成功,不是單純賣幾張畫,而是需要提高綜合學養。
大學生藝術博覽會主辦方、華藝文化副總裁 黎靜——畢業學生需要一個更大的藝術消費市場
隨著美術專業院校的畢業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藝術消費市場,讓更大的市場來支撐藝術創作這個隊伍,這是一個有利機制。同時,將藏家對象鎖定在中產階級家庭,將他們的消費選擇拓展到藝術品消費,對于提高其生活空間的藝術氛圍、培養家庭的藝術品,也是有益的。
現在對很多青年藝術家來說,機會越來越多了,不少畫廊把眼光向下看了,越來越重視潛力藝術家的發掘,有些畫廊的自身定位就是包裝與推廣剛畢業或者畢業不久的青年藝術家,然而被畫廊選中的人畢竟是少數;另外,因為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參加各類在線展示和銷售的機會一下子呈現爆發式的增長,但虛擬空間的展示與落地的、面對面實現和觀眾互動的展示,是完全不同的。
大學生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大藝博”)的征集對象是當年畢業的美術專業畢業生,幾萬件作品經過好幾輪的篩選,從四五月份到十一月份,長達半年時間。而在藝術方面的標準,則是作品的品質與創新性,藝術家是否有其獨特的語言。當然,市場方面的因素也會考慮,比如這一年中國畫的表現一直比油畫要好,在征集的時候也會相應地增加這方面的比例。同時,大藝博也在摸索藝術市場的定價規則,通過跟中國最年輕的藝術家群體的互動,以及對一手銷售資料的把握,不斷摸索并形成一套合理的定價體系。
我們知道中國的藝術市場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強調其投資價值。有很多人在拍賣市場上買了很昂貴的藝術品,可回去就放在保險柜里,更不用說欣賞了。雖然原創藝術品本身具有收藏的天然稟賦,年輕藝術家有長時間的技法訓練和藝術教育的專業背景,其作品中投入的情感和思想,本身賦予了藝術品獨一無二的價值,但我還是要強調,懷著投資目的收藏,不符合我們的定位和宗旨,我們希望購買人買回去是為了欣賞,提升家庭居室的氛圍和家庭成員的趣味,真正享受藝術帶給他們的樂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