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藝人:山西省工藝美術師、“白玉王”王聲望
藝海循珍
本期藝人:山西省工藝美術師、“白玉王”王聲望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林琳
對于工藝師來說,既要珍惜好的材料,巧妙地運用它來塑造、更合適表現題材,又要把不那么完美的材料利用起來。
轉眼間我從藝也有五十年了。還記得那時我高中才上了半學期,因為家里困難,4月不得不休學找工作,到了山西工藝美術廠工作。當時美術廠主要出口象牙、玉石、金銀器、推光漆等,我被分到了玉器車間,學習打眼(即打洞)、拉鉆等最基本的技術。當時的玉器車間還分瓶素、花鳥、人物、獸、雜項等小組,我就做花瓶等大件。
慢慢地,我也開始買加工材料了。那個年代我當然不舍得買好的和田玉材料, 從河南鄭州的玉雕廠買回一些邊角料,價格大概是1公斤1元,一次買一編織袋,有六七十公斤重,夠半年之用。做出來的產品不乏銷路,尤其是河南商丘很多玉販子都是我的熟客。后來,我覺得做這種檔次的產品利潤不高,就開始買籽料。玉石商人每次背著一密碼箱的籽料來,大概能有11公斤,價格大概是10萬元左右。到了1990年左右,籽料的價格一公斤達3000元了,而現在價格更是“飛”了。好的料,更要在設計上下功夫,尤其是籽料要因材施藝,最大化地發揮材料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白玉追求玉的完美無瑕,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玉畢竟是少數的,那些毫無瑕疵的還是難求。所以對于工藝師來說,既要珍惜好的材料,巧妙地運用它來塑造、更合適表現題材,又要把不那么完美的材料利用起來,利用設計把有瑕疵的部分去掉,甚至將有瑕疵的部分“變廢為寶”。有時候我甚至想,一塊材料往往因為有瑕疵,所以更加獨一無二,因為它與眾不同,它能夠引發作者構思出絕無僅有的造型,往往成為一件絕品。比如最近我破開一塊料,6塊材料中有5塊潔白無瑕,一塊上面有三個黑點,兩個深一個淺。很多人認為這塊料廢了,我卻不這么看。我把它放在身邊琢磨了好長時間,終于構思出自己滿意的設計,我把前面深的黑點做成一條龍的眼睛,因為顏色夠深,所以雕刻出來有透視感,淡的黑點是后面另一條龍的一只眼。雕刻出來的作品令我愛不釋手,我相信會是近期最滿意的一件作品。
人生的機遇就看每個人能不能捉住,我很慶幸自己捉住了當年的那次機遇。如今我已經60多歲了,我常常想如果老了每天只能待在家里數錢是一件很失敗的事,如果能留下一部分自己不同階段創作的作品,每件都有一個小故事,等到家里來了親友,都可以拿出來展示、講述、回憶,才算是老有所樂,不枉這一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