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聽到杭法基先生的作品即將結集出版的消息時,我深深感到高興。依時下的風尚,出版一本畫冊甚至是豪華的版本,在許多畫家那里并不是一件難事。商業經營,媒體包裝,評論幫忙,都可以在一夜間使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畫家聲名顯赫。但是,對于長期走著寂寞的探索之途,又不善交際和推銷自己的杭法基來說,出版一本收入他自我會心的作品、反應他藝術真實面貌的畫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相信這對于他與其說是一種傳播的機會,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回報。我也相信,通過這本畫冊中的作品,人們能看到一個淡泊于塵世榮華、堅守在精神家園的靈魂,看到杭法基在水墨藝術領域里沉潛思考和不懈追求的心路歷程。
中國畫的現代轉型,是改革開放條件下具有時代性的藝術課題。許多畫家不滿足于沿襲傳統的路徑,以勇敢的姿態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探索,終于匯成了今日畫壇多種風格綻放、多種樣式并存的氣象。在回顧和評價近20年現代水墨運動的實踐進程的時候,我(也包括不少藝術評論家同仁)總是會想到有一位屬于最早從事水墨實驗的畫家之一的人物,那就是杭法基。他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就以水墨的抽象表現為專攻的目標,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在遠離藝術中心和缺乏信息交匯的條件下,這種探索是寂寞而艱苦的,秘響回通只在自己的心靈于不斷涌現的筆墨形象之間發生,但歷久經年,他在營造自己的藝術世界和表現自己思想情感上達到了自足的境界,終成自己的一家面貌。
抽象繪畫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形態,在西方已有不同的流派,藝術史提供了許多范例。在中國畫壇,也有許多先賢以融會中西為使命,創造了個性的水墨抽象樣式。杭法基以水墨為媒介,探索的是東方人的抽象表現方式,追求的是表達自己的心靈意象。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方面放開感覺,恣意揮灑,于點劃渲染間探試點、線、面構成的視覺效果,通過筆意墨象形成畫面的抽象結構和形式美感。另一方面,他的作畫沖動或創作靈感的來源是宏觀的人文感悟,其中既有對歷史的追思,也有對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懷。一則歷史典故、一個哲學命題、一段詩文章句、一種生命意態,都能成為他作畫的機緣,成為他經營畫面,沉入畫面世界的動力。他的作品看上去畫無定法,隨機應變,形態多樣,但貫注了飽滿的人文關懷,讓人從外在的形式中感受到內在的文化品質。可以說,這是一種以抽象形式為表現語言的文人畫。
一個畫家的作品在整體上終究是畫家的心理、性格和氣質的反應。杭法基的抽象水墨作品,就透溢出他的心理、性格和氣質。他內傾的性格和沉潛專注的勞作態度使他畫中的筆墨形象入紙三分,凡線條均有飽滿圓渾、如屋漏痕般的彈性,凡渲染均有精微細膩、充滿質地的肌理。他甘于淡泊的生活方式則使他的作品有著發自內心的激動,卻無外界塵世的喧嘩,畫面結構通常有一種向中心方向聚合的韻律,畫面的世界是一個自我天成、自我融通的世界。杭法基自己可能并無這種形式上的有意追求,但畫為心象,他的畫就自然而然地表現了他的心理與精神,成為一個屬于他的心象世界。我以為,這個世界展示了杭法基的處世態度與人生理想,也讓人與它的純粹品質發生共鳴。
范迪安 2002年8月于中央美術學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