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過于物欲化的時代氛圍中,每個人呈現出的身心壓力和精神迷茫顯而易見。宋莊,也是當今藝術界一個欲望與挑戰、平庸與自由、躁動與平靜、幻想與幻滅等邊緣化后五味雜存的濃縮體。
2、“自由只存在于束縛之中,沒有堤岸,哪來江河”(金斯伯格),現實中的“自由”都會有一個“度”。 而“絕對自由”作為一種“內蘊”創作精神,確實具有一種松綁與激發生命自身存在與醒悟的“驅動力”,實質上只體現于一些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某種領悟之中。
3、人的沉淪和異化源自于精神的迷失,其根源是人類無休止的欲望所致,人性的貪婪在這個物欲盛行的年代已披露無遺,不知這到底是人性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
4、人生有一個自己愿終生為之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就會常常有一份自足與充實。或許目標最終不會實現或不會完全實現,但努力的價值在過程之中。
5、孤獨是人性的本質之一,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當你走向孤獨的負面,那就是寂寞,會真切感受到落寂之苦。當你直面孤獨,擁抱孤獨,就會享受獨孤之樂。對于智者來說,孤獨是一種境界,是生命體一種完整、自足、清寂的圓融狀態。孤獨中才會尋覓到一種真實的自我,我思故我在!
6、獨孤求敗成往事,半生風雨笑磋砣,知音難覓也無撼,回首鏡中白了頭。
7、市場化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牽制,使今天主流藝術更加空間狹窄,信念僵化。多年來形成的一種集體意識鉗制的功利性與世俗經驗為主的審美導向,割舍了當下鮮活的個性與自由的審美體驗,走進藝術成為技術、不斷自我重復與整體循環性重復的一統天下。
8、當下水墨畫倡導的詩性的審美與抒情方式,不論是張力的呈現還是內斂的韻律,不論其形式如何不同,排斥的是功利性與世俗經驗的審美體驗。當代人與這個鮮活世界融為一體的關聯及獨特的個性化闡釋,成為藝術生存方式的自救之路。
9、懷著夢想卻無法拒絕平庸,這就是我們的真實。
10、沉悶中產生的虛無可使自己超凡脫俗,默然無語的自信可使自己毫不做作而質樸率真。藝術本質上無古無今,無東無西,藝術是人類自身虛幻的影,藝術的人,人的藝術。
11、藝術上的綜合、模糊及新的“偶然性”,常常會使畫家將過程中的激情導入理性的思緒之中,同時在潛意識的潛流中,也會常常發出對生命自身的思考、追問與質疑。
12、形式與語言是難以窮盡的。真正的藝術,是會有力量改變觀賞者的審美評判標準,在提升作者自身創造力的同時,也會提升觀賞者的審美格調與情趣,激發人們豐富的想象力空間。
13、生命的任何存在方式,都是人生的一種“度過”與“活法”。面對無奈,藝術家一種適時而生的“無所謂”,倒會常常消解人生的許多糾結與煩惱,“無所謂”本身就成了生命存在的一種自然形態。
14、發現與探索的過程,也是藝術家展現生命意志與物化內在本質力量的過程。真正的藝術家總感到藝術中無法消解的是一種內在人格的支撐力,最終的完美似乎來自于冥冥中的“超然之力”。
15、“自知性癖難偕俗,且喜身閑不屬人”,晚清大家何紹基這兩句詩,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揶揄。但將這兩句詩對照今日少數自由人,幾乎活脫脫勾畫出那些不合群的清高、孤傲、憤世嫉俗的現代藝術家形像。
16、胡涂的活著,勤奮的畫著,執著的走著,如同天邊那朵云,自由自在飄浮。
17、不要問我從哪里來,青山有約,人在途中。
18、我要走很長很長的路,累了就歇,困了就睡,餓了就吃,那是一條走不到頭的路,然后死去。
19、人生的意義是“活著”,生命體驗的價值與意義在“過程”與“當下”,人生的終極是無意義,上帝賦予每個生靈最平等公正的歸宿。
20、世態炎涼、眾生百態。而在人之為人的生命特征中,有最閃光的兩點,那就是正直與慈悲,藝術家要做的首先應該是和平與人道主義者。
21、在急切的功利與躁動的心境中完成的作品,會屏蔽畫家內在的悟性與靈動,同時也會讓觀者一顆平靜的心變得厭煩與不安。藝術本質上總愛與鄙俗較勁,如英國思想家羅斯金所說:“藝術的基礎存在于道德的人格”。
22、唯真不唯美、唯意不唯形。狀態中的“真、拙、怪、丑”達至“韻格”,也是心態松弛、真情流動的一種“化境”。 老子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23、人的精神本質即是自由,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傳載,體現出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多種需求、選擇與價值觀的認可。而藝術創造類同一種生存方式,本質上的自由與自主性,注定藝術在寬松的歷史背景下的多元性、開放性、寬容性。
24、技藝在藝術中是重要的,但過分強調就會使藝術自我“窒息”而徒存手藝性外殼,從而丟失人文精神的高度。因為任何時候,精神的制高點及雋永靈悟的“原創”與“激情”尤為重要。有時一種不要技巧的“技巧”是一種“大化”之境。
25、藝術家選擇來北京發展,這一點似乎也重要也不重要,因人而異。林子大,什么鳥都有,有些藝術家來北京,就是為了能聽到各種悅耳的鳥鳴之聲。至于名氣,北京有名的藝術家不少,但有名的不一定都是畫得好的,優秀的藝術家也不一定都在北京。
26、人類精神與信息的“共浴”,注定沒有“純粹”的中國畫。
27、當代社會從物質到精神有別于任何歷史時段,整個世界近半個世紀的變化與發展,其速率與強度令人吃驚。而在藝術上必然會有一部分藝術家,表達與傳送這種歷史真實的精神屬性與本真的生命體驗。當代藝術則意味著當代精神與生命體驗的一種“真實”。
28、藝術不是為“變”而變,而是順應內心真實的感覺、激情及理性的思考“自然生發”,過程中的“精神導向”與潛意識中的“混沌趣向”,可以“體悟”難以言表。真正的藝術家總是與塵世“浮華”保持距離,不松懈“向前走”的意志 。
29、今日畫壇尤其當代藝術,不看好風格主義。當一種面貌與風格達到飽和依然多年持續,也是一種重復與自我抄襲。不斷否定自己及努力向前拓展,是當代藝術家的一種自覺行為。
30、藝術是夢想、幻想、理想的溫床,它應該承載的是人類崇高的精神與情感。
31、詩意的生存狀態注定藝術創意空間最本源的自然、純粹與激情的呈現,天然而無需雕琢。
32、需要尋找與回到藝術中的原點:或原始的沖動與野性,或禪意中的散淡與超然。兩種狀態及或熱或冷的激情與韻致都是無法刻意而求的。過程中的“寫”與“意”是中國藝術內涵中的重要法門。
33、所謂“成功”,是人“能量”發揮的產物。有的畫家名氣大作品令人失望,主要是人際交往“能量”達標,作品“能量”就無力顧及,兩方面達到平衡的不是太多。想到都是“能量”的付出,也就覺得一切都是正常了。歷史當然不會以此為準。
34、為什么一分鐘前還在地獄遭受焦慮、失望、悲哀之苦, 一分鐘后卻來到天堂?原來是他找到“想開了”這把即刻能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
35、利益是維系人們行為最強有力的粘合劑,藝術界及整個社會都是如此。事無巨細,人性中這一無法逾越的最大特點,融入在漫長而豐富復雜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之中。
36、謊言能夠顛覆事實,是因為迎合了人性中嗜好誤傳的某些陋習,從而制造許多以訛傳訛的薩特所言“他人即地獄”的精神苦難。唯有智者才會認識到崇德揚善,為他人著想,就是鋪就自己人生成功之路的真諦。
37、人生最根本的樂趣,是追求一種精神的價值與享受。所謂藝術,不論對作者或觀者,功能僅此而已。
38、藝術這條道,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關健是你的堅持,在堅韌中體現出的人格力量,以及逃脫與顛覆傳統形式的束縛與捆綁,持之以恒的探究、發現與拓展藝術中未知因素的勇氣。
39、不要醉心于活著時的“名氣”,看看現實中的一些所謂“名家”,感覺到當下的“名氣”,有時就是人忽悠人的“江湖把戲”。死后經過歲月的篩選而留存的亮點,才會具有一種恒久的價值.
40、搞藝術有不同的三種:當奴才、當叛徒、當主人。一成不變照抄古人、今人、名人的是奴才; 想突破樊籬,另辟蹊徑的是叛徒; 經過艱苦努力自出機杼,成一家之體,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是主人。
41、刻骨銘心的孤獨源自靈魂深處“無愛”及“無被愛”的寂寞。
42、“世間大多名利場,人間盡是利己事”。此乃人性使然,基督教中稱“原罪”,佛教中叫“業障”,由此也構成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或許一絲淡淡的禪意, 倒象一股清泉,或多或少能夠蕩滌人心中的那點污垢,平息一些“心魔”欲火。
43、過眼煙云人生事,成敗皆在一笑中。
44、人生萬象的歸宿是“消解”。佛教“輪回說”中為“消解”指出了一條“向死而生”自我慰藉的虛幻之路,而有關生死的悖論卻永遠困擾著人類自身。
45、人類社會群體在這個星球上當下飆出的一切,是如此令人瞠目結舌,如此豐富多彩,如此與傳統有別。藝術如影隨行,必然會有一部分人在精神層面作出相應的訴求,這就是當代藝術。
46、與體制相悖、精神流浪及被邊緣化的當代藝術家,他們對主流文化認同感的缺失及批判反思的人生態度等,對社會和精神領域的暗流有一種監視與披露的良性功能,也是民主的文明社會存在的正常現象。由此也可體悟到“和而不同”的真正涵義。
47 完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完美的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藝術亦復如是。大繁若簡,大成若缺,大智若愚亦同此理。人生完美的常態是隨境而生,隨心而變,絕對的完美是癡人尋夢。
48、一批批來宋莊的人,是他們成就了宋莊,宋莊也成就了他們。畫家們候鳥般往返棲息,惠及了一方水土,造就出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畫家群聚區。
49、大愛無疆,,人的一生是愛的一生。各種不同的愛中,“護犢之情”是人類最無私最本真的愛。“愛”是人生命軀動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50、一生一世,永遠難忘的是母親的愛。
51、人世間熙熙攘攘,皆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去。達官顯貴,名人雅士,大都迷失在自我困頓的名利場中,到頭來也是空空。終了如《紅樓夢》中那句話:“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杭法基 2014年12月初于宋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