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昌碩 《歲朝清供圖》
《歲朝清供圖》長期以來是宮廷和民間畫家創作的題材,現存此類作品最早見于宋宮廷畫家趙昌所繪的《歲朝圖》,后卻在清中后期江南地區成為文人畫盛行的題材類型,畫家們創作《歲朝圖》時應景即興,以清供之品入畫,兼工帶寫并賦句成詩,使之成為圖文并茂的文人畫。《歲朝圖》也就與《四君子圖》、《歲寒三友圖》一樣成為當時文人畫的題材類型,并逐漸形成比較固定的圖式。這在揚州畫派和海上畫派中尤為興盛,許多畫家創作過《歲朝圖》,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李鱔、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
應該說晚清民國初創作《歲朝圖》數量最多的是海上畫派中的吳昌碩,亦最具特色。此幅《歲朝清供圖》,為吳昌碩七十二歲所作。所描繪清供花果有水仙和梅花,其寓意事事如意,盡隨人緣,充滿了喜慶吉祥的氣氛。全圖水墨醇厚,敷色古艷,一派清逸秀美、欣欣向榮的氣象。
吳昌碩的《歲朝清供圖》既迎合市場需求帶有世俗情調,又不失文人雅興、自娛自賞之意。這些畫作色彩濃郁斑斕、對比強烈,形成春意盎然、清麗襲人、熱烈飽滿的視覺效果;表現手法、藝術語言質實無華、通俗曉暢,貼近民眾生活,以致屠沽俗子也好之。
吳昌碩幾乎所有的畫題都與祈愿福壽康寧、富足平安有關。值得一提的是,清中后期江南地區繪畫雖然流行以世俗化的題材為主,但畫家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繪畫美學精神的把持,并通過引金石氣的書法入畫力圖保持文人畫的繪畫圖式和古雅情調,使得這一時期的繪畫雅俗觀并不僅僅概括為“雅俗共賞”,它有著更為深層的內涵,如“歲朝清供圖”雖是世俗化的題材,卻表達出如“歲寒三友”等文人畫相似的韻味,畫家們在精神層面上還是追求文人畫古雅之美的,即形成了其格俗而韻雅的審美形態。而這正是昌石(吳昌碩號昌石)老人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上海,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沖突中,獻于世人最傳統、最民族的,但同時也是現代的、世界的精神財富。
吳昌碩(1844.8.1—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老缶、缶道人等等,漢族,浙江湖州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