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訓作品

王家訓作品

王家訓作品
中國畫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積淀并陶鑄為一種特定的精神與文化品格——筆情墨韻中的意味與情趣;作為一種傳統的審美品質,它具有綿延、雋永的與耐人尋味的藝術屬性。
在王家訓的作品中讀到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清幽,卻又意趣盎然的筆墨氣息。有著一種溫暖和從容的感染力,而這種感染力的來源就是他擁有來自傳統、來自生活的深深情結。這些情結促使他到古典藝術和民間藝術中尋求語言,說出他的“畫”。
從畫中來看,王家訓的作品里隨處可見書、筆、畫、棋等具有古典文化意象的元素。他的古詩詞書香門第題材的畫作較多。眉清目秀的女人總是坐在纖細的木椅上,或淺笑低吟,或凝睇遐思,手邊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信,然而不急,一碟玫紅色的小果、一碗清茶、一段佳句、一縷幽幽情思,足以打發一整個下午。一切那么安妥,悠閑雅致得令人嫉妒,清韻悠揚讓人懷想。
除了畫內元素的交代,畫外功夫更能傳達文人畫的思想情趣。王家訓的作品也是如此。
陳寅恪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因此,文人畫重意,通過常規細節的有意犧牲,換來某種情緒的舒放,凸顯他們的個性。倪贊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 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這種寫意的特點在清代表現得格外明顯,如八大山人、石濤以及后世的“揚州八怪”等。王家訓的作品正是這樣一種抒情傳神的寫意,人物、景物適度的夸張,輕松而自如,流溢出古雅、超然的意境。
事實上,王家訓這類作品體現著一種積極的意義——為舊形式注入新的內涵,使人為之耳目一新,且從舊形式中提取積極因素,加以運用,在時間的歷煉中,為人稱道和喜聞樂見。
這些作品在力求筆精墨妙中,對舊形式、對結構進行了取舍。在依然是借用文人雅士閑適、散淡的題材中,王家訓在品格、美感、境界的營造中都進行了置換,在符號的重組中,詩、書、畫、印等的整體效果都漾溢著一種清新感和生活的詩意,一掃傳統文人畫病態的把玩與孤傲的自賞心態;同是醉翁、高士、釣父、棋者、品茗等題材,在王家訓筆下煥然一新,他最為突出之處是——表現了平淡生活的單純、充實、意趣和歡樂、愉悅。而且,在甘于平淡中體現出一種“天真”感和童心未泯的品質,一種源于生活的平實而產生的自足感,漾溢在畫面中。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生活、人與自身的和諧關系和平靜、愉悅、詼諧、幽默的心態。
他選擇了最恰當的語言方式,借以折射出了人類共同的天性,展現出了屬于自身的藝術風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