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一博物館佛像被游客祈福紙幣包圍
佛像上堆滿紙幣、恐龍展柜變成了投幣箱……這不是香客在寺廟祈福,也不是公益者搞募捐,這是一些博物館里常能看到的情景。近年來,一些博物館“祈福錢幣成堆”問題屢被曝光:甘肅省博物館多尊佛像身上、手臂上被扔有面值從一角到十元不等的人民幣,有些還被疊成小方塊;北京自然博物館“無齒芙蓉龍化石展柜”內堆滿了游客投放的各類紙幣,等等。
在寺廟,游客向許愿池投錢、向功德箱扔錢許愿祈福很正常,它本來是供善男信女積善行德的地方。然而,游客在參觀博物館時向展品展柜里扔錢,直把珍藏歷史、留存記憶,讓人不忘來路的文化場所當作許愿祈福的香火之地,卻是扔錯了地方,必須禁絕。
游客為何會紛紛在博物館里大扔錢幣,將博物館展品或展柜變成“許愿池”“功德箱”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部分游客具有迷信心理,認為只要見到宗教造像等文物或其他老古董就扔錢,不僅可以許愿,而且會功德無量;二是某些游客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看到展品上、展柜里有錢,或其他人正在扔錢,就會盲目效仿。
各類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場所,是供公眾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神圣殿堂。以前不久被媒體曝光的甘肅省博物館佛像前錢幣成堆為例,博物館中陳設著甘肅段絲綢之路上魏晉至清代的大量珍貴佛教文物,旨在讓人們從藝術的角度了解佛教,了解甘肅。游客豈能誤把文物展陳與宗教祈福混為一談,從而向博物館展品展柜投擲錢幣?這破壞了博物館的潔凈環境,降低了博物館的文化水準,把回望歷史的行為庸俗化了。而且,向文物投擲硬幣,也違反了文物保護的要求。
此外,博物館成“許愿池”“功德箱” ,博物館方面也有責任。游客文明參觀博物館,不僅要靠其自律來實現,也需要管理者積極引導。比如,對投擲錢幣的游客予以及時勸說并設置一塊“請勿投擲錢幣”之類的告示牌予以提醒;也可將文物展柜予以密封,規避投擲錢幣的行為損傷展品。然而,個別博物館對此卻表現得無所作為,不予以制止,他們甚至不及時清理錢幣,任由祈福錢幣成堆,給游客造成誤導:這本來就是扔錢的地方。至于游客投擲的錢幣流向何方,會不會變成博物館的小金庫,甚至會不會流進私人腰包,則無人關注,也無人交代,嚴重破壞了一個文化場所本該具有的典雅莊重。
要填補博物館成“許愿池”“功德箱”的管理“破窗” ,必須從促進游客自律、文明參觀以及加強博物館對參觀者行為的規范管理這兩方面下功夫。筆者還想強調的是,博物館是非營利性的文化單位,不是祈福場所,更不是宗教場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