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斯庫利央美美術館展覽現(xiàn)場

馬庫斯·呂佩爾茨時代美術館展覽現(xiàn)場

大衛(wèi)·霍克尼佩斯畫廊展覽現(xiàn)場
自3月起,藝術圈迎來了一個短暫而密集的“大師季”:3月12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國際抽象藝術大師肖恩·斯庫利跨越半個世紀的大型回顧展“隨心而行”、 4月18日在佩斯北京舉辦的英國國寶級藝術家大衛(wèi)·霍克尼個展“春至”以及4月25日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大師馬庫斯·呂佩爾茨在北京時代美術館的研究個展陸續(xù)在京亮相。對于眾多藝術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個不用走出國門就可以感受國際藝術大師作品的黃金時段,較長的展覽周期,以及相關聯(lián)的數(shù)場講座都給了每個人更多參與的機會。
三場展覽中,最熱鬧的當屬大衛(wèi)·霍克尼在佩斯的展覽,開幕當天聚集在佩斯畫廊門口等待入場的足有七八百人,這讓每個看過各種場面的媒體人都瞠目結舌,而他在北大、央美的兩場講座更是人山人海,一票難求。惟一獲有英國功績勛章的在世藝術家,印在每個繪畫者腦海中的“大水花”和各類的“攝影拼貼”,還有對自己同性戀身份的高調態(tài)度,都讓這位78歲的老人有了更多行業(yè)之外的社會效應。但相對廣大慕名而來的觀眾,此次展覽的作品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有些不夠意思,是一系列iPad畫作以及視頻影像作品,描繪了位于英國東約克郡的沃德蓋特地區(qū)的風景。如此正式高調的亮相,卻未見著大衛(wèi)·霍克尼的架上作品實在有些遺憾。
相對于佩斯畫廊此次展覽作品的單一,北京時代美術館的馬庫斯·呂佩爾茨展覽則是一次來真格的大動作:56件架上繪畫、25件雕塑,而相對于大衛(wèi)·霍克尼來說,呂佩爾茨有著更為廣泛的涉獵,精通繪畫、雕塑、詩歌、爵士樂,喜歡汽車、拳擊、時裝和美食,被稱為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畫家里最時髦最會穿最會擺POSE的人。與大衛(wèi)·霍克尼作品對日常的關注相比,呂佩爾茨則有著更沉重、詩意和哲學化的氣質。而在央美美術館舉辦的肖恩·斯庫利回顧展則更加帶有一種嚴肅的、學術交流的學院氣質,作為繼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之后巡展的第二站,展覽涵蓋了肖恩·斯庫利各個時期包括油畫、色粉筆、素描、攝影等100多件作品。
對于近兩個月的三位國際大師在北京展覽的陸續(xù)亮相,央美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王春辰認為,這雖是各個機構在展覽排期時間點的一次巧合,也說明了隨著多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成為了諸多國際大師在世界展覽記錄中不可或缺的一條履歷,也為中國的觀眾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藝術的可能。
而大師陸續(xù)登臺造成的火爆現(xiàn)場也引來了一些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如觀眾更多是慕名來湊熱鬧,并非關注作品和藝術本身,是把能見到國際知名藝術家本人的行為當做了一件追捧偶像的事情來做,其中還有些崇洋媚外的動機。就這些批評的聲音,王春辰給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個藝術創(chuàng)造者,其影響力能在國際上傳播,而且在專業(yè)領域之外的公眾社會層面能有這么大的反響是值得反思的。國內尚未出現(xiàn)如這三位影響力的藝術大師,有藝術家自身的原因,也取決于大眾輿論對于其不了解的藝術領域缺乏包容與敬畏之心,總是試圖以一種文化消費的心態(tài)來評判藝術家和他們的創(chuàng)作。
而對于國內的藝術家來說,大師的出現(xiàn)又能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收獲和思考?回顧2008年里希特在中國美術館做展覽的時候,有評論說,掃虛畫法的祖師爺來了,那些無數(shù)效仿他作品的國內藝術家該何去何從呢?而更早的1985年,勞申伯格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更是對當時國內許多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道路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而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絡已讓了解外界資訊沒有了早年的障礙,大師的到來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再也不會有當初那種顛覆性的影響,該看過的早就看過了,而以往那種大規(guī)模的模仿和跟風也越來越少,和大師相比,如何讓創(chuàng)作與自己的生活結合得更緊密,產生更多豐富敏感的觸角,使作品與生活的轉換更為自然合理才是國內藝術家要更下功夫的地方。王春辰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更應該去自己不熟悉的創(chuàng)作領域尋找觸動和刺激,從而彌補自己觀念里的缺失,帶來更多維的感知能力。
而市場總是繞不開的話題,特別是肖恩·斯庫利抽象繪畫巡展正好趕上了國內新水墨風潮剛落,抽象市場又起的階段,時間點上的巧合也讓許多人對日后抽象畫市場的發(fā)展浮想聯(lián)翩。在前不久結束的藝術北京上參展的抽象作品就比往年增加了許多,而且有不錯的銷售成績。對此,王春辰表達了自己的顧慮,作為一個美術研究者和教育者,他并不認為中國目前整個藝術教育已經形成大規(guī)模達到能夠欣賞抽象畫水平的人群,還有太多的人試圖去看懂抽象畫,而不是探尋創(chuàng)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畫。許多藝術家已經從事抽象畫或新水墨創(chuàng)作多年,近幾年突然被市場選擇,自然非常可疑。國內藝術市場已經經歷了太多原始野蠻的大起大落,這也是整個行業(yè)需要反思的地方。面對大師所引發(fā)的潮流,藝術家已經變得理性與冷靜,資本與藝術市場同樣需要朝著文明與節(jié)制去進化。 北京商報記者 周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