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京個人資料

簡介:
胡京,字清旭,號半山、半山居士、又號愚堂。壬寅年生于北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隨李駱公、蔣振立、王立民等先生學習書法、篆刻、繪畫。現生活居住在北京。
參展活動:
廣東藝術博覽會(2010廣州)
“藝術廣東”博覽會(2011廣州)
廣西首屆當代藝術展(2012南寧)
南方風景十年回顧展(2012北京)
第八屆國際橡道藝術展 (2012北京)
北京油畫學會2012展
中國與世界一交叉影響(美國雷森明畫廊2012北京)紙上的力量(2013柳州)
亞洲當代藝術展(2013香港)
半山居士——胡京新作展(2013北京798)
第十回中韓藝術展(2013韓國)
別致——七人畫展(2014柳州)
藝術的36°5(2014北京宋莊)
亞洲春季O2O年藝術家巡回展(2015年.北京)


淺析胡京的繪畫:
胡京是一位很難以既有的評價體系去評價的畫家。當你撇開中國文化去品評他的作品時,你會茫然不知所措;可當你將他的作品置入中國文化的脈絡里,卻又找不到儒釋道的脈動。于是,我曾試圖拋開文化族譜,嘗試從繪畫藝術的本體價值去體會胡京的創作意圖,卻又屢屢被隱匿于其作品中的文化承載所牽引。一種充滿誘惑的矛盾,從此,在我腦海里彌漫。對胡京的關注,以及對他的作品的研究,也從這時起,引申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繪畫、文字、符號,它們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血緣?

胡京很早就練書法、習篆刻,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對他影響至深的,當說是文字。直到他轉入繪畫,那些關于文字結構和釋義的思維習慣,以及信手拈來的刻符,仍如影相隨。以致他早期的繪畫作品,頑固地殘存著書法和篆刻的影子,難以消解,甚至成為風格。可胡京從來沒有認可自己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哪怕這些作品曾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好評,并給他帶來不小的財富。他竭力排遣作品中寄生于既存的藝術樣式而形成的風格,摒棄一直被視為褒獎的“博采眾長”所夾帶的迂腐、中庸和藝術惰性,力圖從繪畫的源頭出發重新思考繪畫。進而毅然決然,將此前十余年所積累的400多件畫作,付之一炬。這不是作秀,他確實在否定自己。而這樣的自我否定本身,其實是一種沉淀,也是一種登高的希冀。當胡京否定了他之前的作品時,他對繪畫的思考早已站在了另一個高點。追索文字和繪畫的起源,本是史家借考古成果所謀之事,與畫家并沒有根本的關系。但胡京卻樂于從考古以外的視角,以個人的臆想,去張羅文字和繪畫之前,人類生存的狀態,由此推測出一種文字和繪畫的起源假想,并深信這樣的假想。此假想可摘要簡述如下:在文字和繪畫之前,人類以發聲、手勢和各種不同的符號進行交流。其后,為明確其含義,這些發聲、手勢和符號漸漸從約定俗成開始被規范起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對那些用于交流的符號進行了不同的規范,而形成的兩類產物。


基于這一假想,胡京將視點停留在文字和繪畫之前的,未受規范的符號之上。設想著,當這些符號不受任何規范,而僅受控于當代人的心靈驅使時,將會有怎樣的一種形式呈現?這聽起來多少有點尼采唯意志論哲學的痕跡,但較之唯意志論,胡京的假想顯然偏重于理性,盡管這種理性同樣帶有濃重的唯心色彩。更大的差別在于,唯意志論強調的是本能的沖動,而胡京的假想則著眼于理性地放棄。“未受規范的符號”盡管是一種假想,但卻能啟迪人們放棄陳規、教條、規范、教化,去尋找從未受過污染的,繪畫語言最初始的形態。至于這樣的放棄,會給當代人帶來怎樣的心靈干預,則有必要通過胡京自我否定之后重新創作的作品,去探討其能指和所指,才可能得知。如果把被胡京燒掉的那些作品稱為第一階段的作品,那么,我們將要探討的,就是胡京第二階段的作品。此階段,胡京不再把繪畫看成畫家個人可以完成的事,認定一件完整的繪畫作品必須由畫家、作品和觀者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畫家可以獨此一人,作品也是獨此一件,而觀者,則可以無數。為此,他選擇放棄。放棄繪畫學理上的陳規教條,放棄無關藝術的沉重承載,放棄因教化產生的視覺經驗,放棄一切對未受規范的符號先入為主的定義。讓繪畫語言以其原始形態接受畫家心靈的引領,去感染另一個心靈——觀者的心靈。于是我們看到他第二階段的作品,再沒有規園矩方的武斷,也沒了可分門別類的風格面貌,甚至沒有了可借經驗識別的形。取而代之的,是由心而生的假想符,以及超然物外的異象。其實,這是潛意識中一種超理性的領悟,甚至是出自理性而又有如神啟的高瞻遠矚:畫家對畫中由心而生的經驗以外的形,主觀賦予含義,卻不希望是最終的結果,更希望,甚或必須,把最終結果留給觀者,以形啟象,由不同的觀者自生各自不同的象。放棄是一種虛空。虛空不是無,而是有,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如同海納百川的更大的有。

如果借用索緒爾論語言符號的性質時提出的一對概念(能指和所指)來解釋。那么,畫家做出上述放棄,就是在制造能指;而每一個觀者在觀賞時自生各自不同的象,則是在制造所指。能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賦予無限且任意的所指。顯然,這個條件,就是在放棄后不可缺少超然物外的異象。胡京似乎天生就具備這樣的條件。這也是我欣賞胡京的理由所在。他從來就不曾對業已存在的藝術范式產生興趣,包括觀念、意識、形式、技術,等等,甚至包括自我重復。他將第一階段的400多件作品付之一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第二階段的作品,力求每件有異。包括造型、構圖在內的所有的形式,既在經驗之外,又在心靈之中;包括情感、寓意、情緒、關切等等在內的所有的訴求,既有主觀融入,又不限制觀者的創造性接受。

他是在響應一個由心靈驅使卻依然受控于理性的感性過程,他用理性派遣理性,為的就是營造超然物外的異象,制造可賦予任意所指的能指。這是一種可貴的探索。
--編輯:卓克王爽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