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世間有一種音樂,來自心靈,他的旋律,可以喚醒生命;我也相信,世間有一種繪畫,可以傳達心語,它的色彩,可以震撼心靈......
顏色不僅是信息傳達的符號,還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情緒。紅色是熱情,黃色是希望,紫色是浪漫,綠色是和平,藍色是純凈……這些長期持續生成的色彩影響效應,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為我們每個人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性格,色彩也會潛移默化著我們的感知世界,使每個人內心建立起自己不同的色彩認知世界.

我們正處于一個多彩的時代,人們對中國畫的色彩藝術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藝術家也在新的探索中更多的尋求色彩的文化底蘊。中國西部畫院院長毛雪峰就是一個有著強烈的主觀表達意識的藝術家,他的新疆重彩山水畫無論是在塑造的用筆藝術上還是以用筆為媒介承載的色彩藝術上都別具一番魅力。他的繪畫不是為了再現視覺的真實,而要表現他對事物的真實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情。這種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愿望和他心中所蘊藏的那股強烈的激情,使得他在繪畫中獨特的審美力量并不單單是視覺印象的強烈,而還有蘊涵在視覺因素之中的情感體驗的深刻。他在作品中并不力求精確地再現他眼前的一切,他自由而隨意地使用色彩,是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畫家毛雪峰不僅僅滿足于表現自己的感覺色彩,而是將色彩看作是非自然主義的表現因素的直接工具,看作是精神領域(訴說人類命運的真相)的預言者,試圖在色彩和感情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他通過各種色彩實驗來研究色彩強度增加和減弱的自然規律,但是他的目的并不在于這些研究和實驗本身,而是為了挖掘色彩自身所具有的那種強大的表現力。他對他的這種探索的前景充滿了希望。因此,一種新的和感情緊密結合著的色彩表現形式開始出現在他繪畫作品當中。他從自然物象中抽取顏色,然后通過色彩的對比或交融,來增強色彩的精神性,使顏料和深藏于心的真實感情達到了直接的重合。這不只是一個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問題,而是色彩觀念從物到人的色彩本質的一種深刻變化。
毛雪峰發展了一種有著清晰運動感的線條和強烈色彩的繪畫表現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情感色彩語言。因為,很多畫家對色彩的靜態觀念(固有色)或者是對色彩的動態觀念(條件色)的認知,都只是把色彩作為觀察的結果來表現,有意無意中阻隔了心與物的直接通聯,而毛雪峰則把動態的色彩觀念引向觀察過程本身的表現,這樣,他就在繪畫中真正引入了心靈世界的直接表達。毛雪峰繪畫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顯的象征性傾向,這是他的情感色彩語言的特殊性之一。毛雪峰的創作始終是以一種感情上的“現實主義”為目標,是一種感情的集結和疏導,由此而產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顯得更為單純和強烈,因此具有更強烈的情感影響力。

繪畫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就如“色美以感目”之說,色彩在視覺藝術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早在18世紀狄德羅就認為:“色彩使萬物有生命。”塞尚也曾說過:“顏色是我們腦袋和世界碰頭的地方。”他認為,在畫家的眼睛里,“只在色彩里來占有客體,把它和別的客體聯合著,讓畫的東西從色彩里誕生出來,萌長出來”。他相信:“色彩豐富之際,即形式完美之時。”在繪畫領域中,色彩是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同時又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色彩既是繪畫的重要表現形式、語言的構成要素,也是情感的符號,精神的載體。不同的歷史時期,畫家對色彩的選擇和運用也在不斷地演變。但作為畫家藝術精神的表征,繪畫色彩始終具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特別是色彩的視覺張力和豐富表現力所產生的情感力量,在藝術家和觀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彩虹。正由于色彩語言在繪畫中的作用和意義,雖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色彩藝術的構成形態各有偏重,同一時期不同的畫家也都有各異的色彩語言表現,但中外的藝術大師們,無一例外都很重視色彩語言的視覺及情感表現力,注重對繪畫語言的突破及視覺效果的強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繪畫色彩的研究和表現綜合了色彩學、心理學、美學等多方面的成就,為繪畫提供了多元的、更加豐富的理性依據。在對色彩規律把握的基礎上,畫家在繪畫中對色彩的藝術表現力運用更充分,更加有的放矢。而在色彩語言的審美功能完美的表現上,已不僅僅是分析、理解及傳達客觀的色彩,還強調重構和表現主客觀世界的色彩關系,表達出畫家的個人感受、理解及美學評價。色彩語言的拓展為繪畫藝術提供了觀察、理解和表現主客觀世界的更大可能性。

筆觸和色彩的密切結合是毛雪峰情感色彩語言的另一主要特色,他將色點發展成色線,他的這種色線不再僅僅服務于形體,它本身就是畫家的感情的一種直接的表現。他畫面中的無處不在的跳躍的、瘋狂轉動的筆觸和著那飽含感情的色彩,暴風雨般地鋪陳在畫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精神和視覺沖擊。
宋元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重彩畫一度衰微低落,明清以來,水墨文人畫大行其道,色彩表現在中國繪畫中的功用逐漸弱化,乃至被排斥,丹青重彩畫日漸式微,幾乎奄奄一息,除民間寺院的畫工在宗教壁畫的制作中按粉本描摹外,僅在卷軸畫的青綠山水、工筆畫中不同程度的部分采用礦物顏料,并且均不屬于畫壇的主流地位。隨著上世紀初敦煌壁畫的重新面世,重彩畫的傳統被重新發現和認識,由此,其綿延至今,脈絡并未中斷,進入新時期的現代重彩畫,正在走上一條繼往開來的新路。

現代重彩畫在中國畫壇重新崛起并換發光彩,它既是幾千年傳統中國畫所謂“丹青‘延續與發揚,體現了東方繪畫獨具特色的畫材畫法與美學品格,又在當代中國畫變革與創新的趨向上,以色彩的中國畫為突破口,以新材質、新媒體、新語言的建構,增強了現代藝術的視覺沖擊力,從而突破了以水墨為上,文人水墨一統天下,傳統筆墨形式凝固的程式框架和單一的模式,催化了當代中國畫在創作理念、審美追求和形式美感方面的新思維、新表現、新空間,從而促進了中國繪畫由傳統的表述方式向當代表現變革的進程。

毛雪峰先生的新疆重彩山水畫追溯遠古的巖畫彩陶,傳承敦煌壁畫,秉承漢唐畫風,繼往開來面向當代生活,廣納世界繪畫的優秀因子,以色彩與材質開啟重彩畫的現代形式語言和表現領域。他的重彩山水在手法上沿用了水墨畫的一些技巧和手法,保持了水墨畫的痛快淋漓,而比水墨畫多了幾分絢爛和亮麗,時而以墨為主,以色為用,畫因墨而成立,色因墨而煥彩。時而以色彩成為主體,墨被當成色彩及色彩之間的調和和過渡使用。以筆墨為骨,在濃墨上施以石青、石綠、朱砂或者金粉,或者丙烯顏料,色彩效果極為明麗燦爛,追求一種恢弘而博大的氣象。他強化色彩、推崇技法、講究媒材、重視制作,在遵循世界繪畫普遍性的前提下來發掘本土樣式 ,以重彩為契機,進入的是一種生機勃勃、創造與開拓的現代藝術新的空間。他嘗試將各種顏料融入中國畫,豐富了色干、光感的表現力,增強了調性的透明度和純粹感。用多種技法相互交融,讓畫面產生斑斕奪目、晶瑩閃爍、斑駁厚重、色彩濃烈、令人耳目一新的狀貌。他集中全力將中國水墨、丹青兩相揉和,宣紙、毛筆材質之美,發揮到淋漓盡致。驟然間,“色美”、“形美”突顯“意美”、三美合一 ,合一到明麗有加的“色彩王國”里來。他力求色與墨大限度親和,又大限度碰撞,畫面產生振奮視覺、緊扣心靈的交響,一種水墨丹青獨有的詩韻之美,作為潛層的心理趣味,自然而自由,本心而又本色地躍然紙上。

毛雪峰先生使用重彩畫材質和技法,充分發揮和表現意蘊的色彩之美,有色彩的中國畫之美。畫面的過程是在每一塊色、每一個筆意中實現自己的精神意念的物化,是進行畫材與人的生命交流。技法、媒材與色彩的表現均呈示著藝術本體的精神與藝術語言的張力,必然會在新世紀有一個新的認知和開拓。
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雜志編輯:中國美術家官方網主編 :楊小薇 2012年8月寫于北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