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各地藝術博覽會的舉行旺季,史凱茲藝術市場研究公司最新數據顯示,與前幾年相比,數字平臺的興起影響博覽會的效果,而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剛剛發布的《2015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稱,中國大陸只有數個大型藝博會,其他數千個“藝博會”以低端的微型展銷會為主,展會成本成為藝術經銷商較大的負擔。
曾經影響全世界市場的藝術博覽會為何難以再聚人氣?未來,藝術博覽會能否再為藝術品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
畫家參加博覽后作品受市場青睞
嶺南畫家胡錦雄是早期受益于藝術博覽會的一批藝術家之一。1996年之前,他就曾經幫助其他老師參加廣州藝術博覽會,觀察到博覽會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買家,意識到博覽會是畫家出名、出位的機遇。1996年開始,他連續三年參加了廣州藝術博覽會,每一屆都幾乎賣光所有展品,還獲得了新加坡大買家的青睞,開始了作品在市場中的運作。與他同時期參加廣州藝術博覽會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他們也因為博覽會的宣傳而被國內外的畫廊挖掘,大部分作品的行情在市場上越走越好。
“以前的文化氣氛、市場氛圍不一樣,信息也不發達,買家都是為了來‘尋寶’,找到有潛力的畫家,特別是來自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畫廊主,到這邊找到新的作品回到當地,轉手一賣就能盈利。”胡錦雄說,買家層次高,是因為當時參展的畫家水平也高,“那個時候不是只要交了‘檔口費’就可以進藝博會的,還要受到主辦方的邀請才有資格參加,所以門檻比較高”。
據他回憶,當時的“檔口費”高達6000元(3~5天),“這6000元放在今天比6萬元還多,因為當時的紅星紙一刀才100~150元,現在至少幾千元了”。盡管如此,畫家們卻非常積極參加藝博會,因為能夠名利雙收,胡錦雄光是賣賀年卡、印刷品,一次展會都能賣幾千元。
由于受惠于博覽會,他認同畫家參加博覽會的作用:“藝術家自己辦畫展,不可能請到這么多觀眾,而且在美術館辦展覽成本至少數十萬元,博覽會最多也就幾萬元。”他透露,自己有一個經營漆畫的朋友,去年參加博覽會的成本為7000~8000元,最后賣出總價六七十萬元的作品。
當代藝術潮促博覽會大熱
在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看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地藝術博覽會項目如火如荼展開頗出人意料:“原因是當代藝術的潮流性,使得藏家更加傾向于派對式的購物體驗,在博覽會的預展酒會上,某位大佬購入某件作品的消息往往會像天價拍品的成交一樣,迅速在圈內傳播,即便只是猜測或傳言,卻也在某種程度上,給潛在買家造成一種心理壓力。”
事實上,博覽會已毋庸置疑地成為除本地畫廊之外最重要的銷售渠道。據《TEFAF歐洲藝術基金會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統計,從2011年至今,全球范圍內,經銷商每年約有1/3的銷售額來自藝術博覽會,其中地方性和國內博覽會的比例大概占總銷售額的20%。“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銷售額為115億歐元,經銷商銷售大約占30%的市場份額,約為34.5億歐元,如果按照國際水平,經銷商20%的銷售額產生于本地藝術博覽會,可以推算出中國藝術博覽會的市場潛力大約為6.9億歐元(合59億元人民幣)。”孔達達稱,中國現有的博覽會規模似乎還遠遠未能滿足這樣的市場需求。
然而,從研究機構最近的研究結果看,藝術博覽會的發展卻似乎越走越窄。史凱茲藝術市場研究公司針對今年第一季度藝術博覽會的觀展情況做了調查,發現即使是作為“亞洲藝術盛典”的中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今年的觀展人數仍下跌了7.7%。報告指出,與前幾年相比,藝術博覽會觀展人數增長緩慢,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于數字平臺的興起。
在上海剛剛結束的“藝術開啟未來高峰對話”中,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發布的《2015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對藝術博覽會進行了詳細調研:“中國大陸擁有數千個規模較小的商業銷售活動及藝術家和經銷商承辦的微型展銷會,只有數量相對較少的大型藝術博覽會,2014年只舉辦了6場大型活動。數千場微型藝術品展銷會和銷售活動主要專注于低端市場。”報告提出,雖然藝術博覽會的興起為經銷商創造了新的機會,但也造成了客觀的成本。在藝術博覽會上的花費是全球藝術品經銷商在2014年最高的附屬開支,達到23億美元,相當于他們所有附屬和支持服務開支總額的三分之一。差旅、員工和展覽的花費繁重,許多經銷商稱,在過去的幾年里,他們已經開始減少參加博覽會的數量,專注于最適合他們業務范圍的重要博覽會。
博覽會降低門檻恐陷“惡性循環”
周先生經營畫廊多年,近幾年走南闖北參加過全國各地不少藝術博覽會,感觸頗深:“我敢說99%的博覽會就是展銷會。這些‘博覽會’沒有太多像樣的藝術畫廊參加,往往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小有名氣或者名不見經傳的畫家,展品不但有油畫、國畫,還有瓷器、紫砂壺等工藝品,應有盡有。”他認為,這些“博覽會”真實呈現了當下中低端藝術市場的現狀,不講究參展機構、展示效果、藝術品水平。
這樣的博覽會充斥著整個市場,而主辦方的盈利手段就是向畫家、機構伸手,賣展位,而不顧展會的宣傳效果。胡錦雄告訴記者,他一個月至少收到幾張這種博覽會的邀請函。有業內人士透露其中玄機:“他們大多數找外省的小名頭畫家,因為畫家們急于找出路、博出位,所以往往對機會是‘有殺錯不放過’。”據了解,這些展覽的特點是主辦方不權威、展會規模大、展位面積大,但是沒有人氣。
而曾經熱衷于到中國大陸藝博會尋找“千里馬”的外國“伯樂”們也漸漸不再涉足,有市場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已找到了一些有潛力的畫家,手上的貨已足夠,需要時間消化,另一方面是中國大陸藝術品市場近幾年價格水漲船高,他們已經沒有太大利潤空間,因此不再“高攀”。
有的博覽會“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為了展覽進行下去,往往無奈降低參展商的要求。“這么幾屆下去,大家就覺得這個博覽會已經不是那么回事了。”華藝文化董事總裁李峰說,當參展畫廊發現自己的“左鄰右舍”都是些“不著調”的,以后就不會再參加了,“什么品質的博覽會決定什么樣的參展商,什么樣的參展商決定來什么客戶,要么良性循環,要么惡性循環”。
藝術博覽會還有社會教育功能
在李峰看來,藝術博覽會特指有一定規模、能保證展品豐富性、對參展的藝術機構和個人都有較高要求的藝術展會,“按照這樣的標準,中國大陸一年能舉辦兩個好的博覽會已經很成功了”。
而目前的藝博會現狀,在他看來則“稍為悲觀”,主要原因是展商資源奇缺:“一家好的博覽會沒有80~100家的優質畫廊是撐不起來的,而在中國大陸找這么多的好畫廊非常困難。”而對于一家畫廊來說,一年參加兩次博覽會已經是“費時、費力、費資源”的大事。李峰曾經營過畫廊,對此很有經驗:“2007~2009年我參加了四五場中國大陸的大型博覽會,每場費用為50萬~80萬元,幾乎每一次都沒‘回本’。”不過,他看中的是在大型博覽會上展現自己,“好的博覽會首先是好展覽,其次才是好的銷售平臺”。
市場也存在像李峰這樣不看短期回報的畫廊,他們重視的是博覽會上的曝光率、被關注度、業內人士對畫廊整體定位的認識,而不在乎能不能在一場博覽會上把展品全賣光。李峰告訴記者,藝術機構帶到博覽會上的作品不一定能賣出,甚至有的作品本來就不是因為能賣出而帶去展示的,“這些賣不出的作品,或者說‘非賣品’,是為了展示藝術品機構的追求和實力,而客人們集中看幾天也只是為了了解市場,并不一定會現場購買藝術品”。他透露:“國內的博覽會成交都很一般,個別數據顯示好的,這個數據也不見得準確、真實。”
不過,胡錦雄的一席話發人深省:“并不能說賣不了畫的博覽會就是圈錢的、沒有價值的展會,因為除了是一個商業活動外,博覽會還承載了社會責任、教育的功能,在提高群眾文化品位的同時,藝術博覽會往往還能展現一個城市的文化、藝術形象。”
世界各地藝術博覽會如火如荼展開:人氣難聚意在“圈錢”?
世界各地藝術博覽會如火如荼展開:人氣難聚意在“圈錢”?
世界各地藝術博覽會如火如荼展開:人氣難聚意在“圈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