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藝術家Michael Soi在facebook上發布的《中國愛非洲》系列作品來抗議肯尼亞館事件肯尼亞藝術家Michael Soi在facebook上發布的《中國愛非洲》系列作品來抗議肯尼亞館事件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肯尼亞國家館被中國藝術家集體“代表”,這到底是藝術無國界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蹭紅毯”
置身于威尼斯雙年展中,放眼望去,身邊的中國面孔比比皆是。這不是夢境,而是現實。在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之即,一則有關中國藝術家的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多位中國藝術家入駐肯尼亞國家館展覽,而肯尼亞本土藝術家卻只有一位。
肯尼亞館被“占領”
5月9日至11月22日,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將舉行。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展覽,威尼斯雙年展迄今已有150多年歷史,它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并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而在此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肯尼亞國家館主推中國藝術家,包括秦風、史金淞、李占洋、藍正輝、李綱等人,而只有兩位參展藝術家和肯尼亞有關——一位是居住在瑞士的肯尼亞后裔,另一位則是住在肯尼亞的意大利人阿曼多·坦奇尼。另外,肯尼亞國家館的贊助商也是中國南京的一家企業。
這份名單引起了肯尼亞藝術家的不滿,有人認為中國藝術家從未去過肯尼亞,其藝術也與肯尼亞藝術毫無干系,還有藝術家稱此事為“威尼斯的恥辱”。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國藝術家第一次“占領”威尼斯雙年展肯尼亞館了。早在2013年,肯尼亞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其場館的參展藝術家絕大部分就是中國人,參展的12位藝術家中只有2位來自肯尼亞。尼日利亞現代藝術中心的創始人奧拉比西·席爾瓦(Olabisi Silva)曾在Facebook上寫道:“我作為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評委,看到肯尼亞館是混亂無章的,展廳里擠滿了中國和意大利人,中間摻雜著幾個肯尼亞藝術家,這種情況不應再次發生”。
能代表肯尼亞藝術?
有報道稱,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那些真正有品味的藝術品藏家對于中國藝術家代表肯尼亞參展,不僅認為這是肯尼亞藝術的失敗,而且是錯失良機。他們在一份威尼斯雙年展的請愿書上寫道:“呼吁肯尼亞館撤除非具肯尼亞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描述了一批能夠在當代國際舞臺上代表肯尼亞有知識有創新的當代藝術。
內羅比的藝術家匯集與駐留項目Kuona Trust的負責人西爾維婭·吉奇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的機構正努力通過藝術展覽和藝術品拍賣使內羅畢的文藝復興得到全球關注。“這令人心痛,中國人跟肯尼亞視覺藝術有何相干?”西爾維婭·吉奇亞說,她很失望參觀威尼斯雙年展的37萬名藝術愛好者將看不到肯尼亞當代藝術作品。
對于肯尼亞人的指責,肯尼亞政府委托的場館組委會“專員”、意大利人葆拉·波波尼為參展藝術家人選名單辯解說,肯尼亞館生動地表達了第56屆雙年展的國際主題——“全世界的未來”。她表示,150年來威尼斯雙年展的核心理念未曾改變:藝術無國界,相較于藝術家的國籍,策展團隊更關心的是參展的項目。也正是在這種策展思路的指引下,每個國家館,都會出現邀請他國藝術家的情形。葆拉·波波尼說:“在一個藝術展上探討來自世界另一端的藝術會對肯尼亞有好處,更能創造它的自身特色。”藝術不應受地理位置約束,“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助于肯尼亞藝術家“更深入地”剖析他們自己的體驗。
而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肯尼亞館策展人桑德羅·奧蘭迪在4月9日于南京舉行的肯尼亞國家館參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藝術是世界的,是超越國籍的。全球大背景下的文化互動非常正常,部分西方媒體的狹隘觀點是不成立的。”正是她,在2013年帶著陳文令、奉正杰、范勃、何瑋明、呂鵬、羅靈和劉可藝術小組等8位中國藝術家參展肯尼亞館。
功利色彩濃厚
近年來,中國藝術家開始蜂擁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而令業界擔憂的是,功利性訴求成為中國藝術家參展的主要目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當代藝術家表示,201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是其百年歷史上中國項目出現最多的一屆,參展藝術家300多人。由中國藝術家組成的大大小小平行展有近十個,還有些藝術家推出了自己的個展平行展和形形色色的外圍展。“顯然,中國藝術家蜂擁而至參展,功利性訴求成為最主要的目的,哪怕參加的是認可度不高的平行展(外圍展),重要的是可以出口轉內銷。”該藝術家說。
上海Arthub Asia的中國當代藝術館館長樂大豆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很多藝術家花錢到威尼斯參展”,假如中國藝術家能告訴別人他們參加過著名的雙年展,那他們的作品就能賣出高價。他說:“威尼斯成了中國很多機構在境內給其藝術家定位的某種品牌。威尼斯對中國來說在現代藝術中所代表的價值嗎?它實際上是中國市場。”
不可否認,雖然威尼斯雙年展所有展覽都涉及資金問題,贊助人制度也是從文藝復興美第奇時代就有的全球通行的主流的藝術運營制度,但是舉辦方也明確規定了威尼斯雙年展與直接的商業活動劃清界限,在相當程度上保持平行展的學術理想。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藝術家大規模參展背后的資本操作折射出的是中國藝術市場畸形的價值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履歷在藝術品市場上是一塊金字招牌。國內一些收藏家認為,購買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作品,比普通博覽會上的作品多了一層光環,這會對藏品的未來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不過,北京在3畫廊負責人季曉楓認為,國際藝術界真正看重的是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主題展覽,而包括國家館在內的許多周邊展覽,根本不被國際藝術界重視。“有幾個中國藝術家通過參展威尼斯回來之后身價倍增了?”季曉楓反問道。“鍍金”背后的潛臺詞是拿威尼斯的參展經歷來忽悠國內的收藏家,但請不要把藏家當傻子,尤其是新一代藏家多半都有很好的判斷力。“藝術愛好者當然可以比較集中和相對容易地從威尼斯雙年展發現亮點和有價值的參展藝術家,但這不是必然的。”季曉楓說,“糟糕的藝術出現在威尼斯只能貽笑大方。”
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藝術家的盛宴
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藝術家的盛宴
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藝術家的盛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