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誠軒2015年春季拍賣會將于5月14日至22日在北京昆侖飯店舉行,推出中國書畫、現當代藝術、瓷器工藝品、錢幣郵品四個項目,共計七個專場。

吳湖帆 翠嵐居隱 1943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108.5X53cm
中國書畫精選四百八十余件拍品,其中以吳湖帆1943年的青綠山水代表作《翠嵐居隱》最受矚目,此作完成時正值吳氏五十壽誕,梅景書屋弟子擇“其作品之殊尤者以為壽”,付梓為《梅景畫集》,本幅即屬入選作品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又曾數次參加在香港、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地重要美術館舉辦的展覽。畫家自題用唐寅法,氣勢蒼莽,高遠空蒙的布局和縝密靈動的用筆,有唐寅遺風,但更清朗雋美;墨色中水分豐沛,經過反復渲染,沉穩而生動,烘染出潤澤含蓄的山林景象,乃這一時期特色。此作代表吳湖帆四十年代山水畫的成就,亦彰顯其歷經早期兼收并蓄后,終能自成一家的苦心孤詣。

黃賓虹 湖山泊舟 1946年作 鏡心 設色紙本 99X49.8cm
是次征集到的黃賓虹山水和書法作品,創作時間集中于北京時期,相對完整地展現出畫家這一關鍵階段的藝術探索和脫化軌跡。1946年的《湖山泊舟》筆致嚴密而充滿律動感,山體經過層層的皴染,既堅實渾厚,又有淋漓華滋之感,穿插的流水與云靄令畫面氣脈通暢,實為傾力之作。《臨徐渭二體書卷》書于八十歲(1943年)左右,屬于黃賓虹極少散落民間的書法卷之一,對于研究其筆法有極高的價值。

潘天壽 《雙禽圖》 1957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7.8X34cm
潘天壽1957年的指墨畫《雙禽圖》曾參加1980年香港展覽,一對八哥蹲立在巨石上,既具有現代的結構美,又富含豐富的墨韻變化。另幅《新春》繪于1964年,一座孤塔高聳在遠山上,山腳下垂柳造型比例略作夸張處理,洋溢著清新爛漫的自然氣息。

齊白石 《拈花微笑》 1926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128X42cm
人物是齊白石早年畫作中最受關注的題材,1926年的《拈花微笑》為其個人風格鮮明的佛像力作,佛祖側身趺坐于蒲團上,形象“亦入世,亦出世”,不拘傳統,創造出屬于齊白石的獨特審美風格。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南瓜蜜蜂》筆墨流暢,色彩豐富,則彰顯出成熟時期的蒼健與絢爛。

李可染 《雨后斜陽》 鏡心 設色紙本 68.6X45.5cm
李可染《雨后斜陽》創作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繪贈原北京市房管局局長閻世增夫婦,以雨后夕陽映照的黃山入畫,其間煙云流淌,潤澤之氣撲面而來,畫家通過凝練的筆墨,將最具感染力的瞬間景致呈現于觀者眼前。陸儼少繪畫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日趨老辣渾厚,此次數件拍品面貌齊整,顯示出畫家晚年老而彌堅的藝術進境,《巴船出峽圖卷》屬于這一時期的精品,以橫幅構圖描繪三峽一處激流險灘,觀之若聞驚濤駭浪之聲;1988年的《寒梅暗香》采用橫幅構圖,畫面闊大,筆墨蒼辣。
虛谷《萬斛金丸綴樹稠》收錄于1986年日本中央公論社刊行的《文人畫粹編》中,飽滿的枝葉與枇杷果栩栩如生,雖寫靜態,卻似有颯颯風過,透出勃勃生機。吳昌碩《東籬佳色》為晚年之作,其自由蒼率,抒發了畫家自強不息的人生理想。
其它二十世紀名家亦有精品參拍。陳少梅《翠袖疏影看鴛鴦》作于二十五歲時,融合唐寅、仇英之長,而自有面目;張大千1969年的《秋山扁舟》筆墨率意恣肆;黃胄繪于1974年的《編筐》,著錄于《黃胄作品集》中;于非闇《山茶赤綬》源自寫生,傳神生動。此外,“劉銘、白雅梅伉儷收藏丁衍庸作品”專題及一批陸幼剛、梁佩珩夫婦上款作品均為首次釋出市場,頗多妙筆佳作,值得期待。
成扇專題遴選近八十件精美之作,其中陳少梅1941年的《鐵拐李•曹國舅書畫集錦扇》工謹秀逸,為盛年佳構;田世光《丹山白鳳》色彩熾烈,面貌少見;黃賓虹1930年的《書畫合璧扇》、溥心畬《招鶴虛巖云亦來》等亦可珍可賞。

關良 《杭州靈隱寺》 1950年作 布面油畫 39.8X32cm
現當代藝術專場甄選近百件拍品,匯聚多位名家杰作。關良油畫存世較少,是次征集到兩件風景作品,《杭州靈隱寺》作于1950年,著錄、展覽豐富,寫千年古剎,而只截取午后的林蔭一隅,畫面色彩飽滿,以鵝黃嫩綠表現出午后耀眼的光感,但又極講究用色的火候,看似絢爛斑駁,卻令人覺得平和沉靜,頗耐尋味。另幅早年風景畫《小廟》同為《關良百年紀念展》展品,刻畫出古寺的素樸幽靜。

林風眠 《秋景》1960年代作 紙本 彩墨 68.2X69.1cm
風景是林風眠跳脫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最大成就,本場推出的三件風景畫,均為其流傳極少的早期作品,來源清晰,彌足珍貴。《秋景》創作于1960年代,曾參加1999年“形色寫詩•山水記懷:林風眠百年紀念專題展”,畫面中秋葉明麗澄澈,與白墻黛瓦相互呼應,節奏明快。《綠柳》征集自林風眠義女馮葉女士,創作年代略早于《秋景》,水墨意味保留較多,抒情性質更濃,是畫家色彩探索的經典之作。另一幅《河畔》曾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陳文華藏品,刊載于1977年第6期《藝術家》雜志,上款“佳景先生”為陳佳景,與陳文華在上世紀中后期并稱新加坡收藏界的“二陳”。

陳文驥 《一角》 2006年作 布面 油畫 100cm X2
陳文驥的作品一向鐘情于沒有生命的物態世界,二聯畫《一角》創作于2006年,正處于畫家抽離物象、向冷抽象轉型的重要時期,正圓一明一暗,像是兩個窺鏡,獵取了平行世界的墻角,以疏離、間接的陳述方式,呈現出一種超越技法的純粹視覺美感。
此外,具有傳統文人氣質的藝術作品亦備受矚目。彭斯的畫兼備歐洲文藝復興前期和中國魏晉南北朝的風骨,近年的市場表現持續走高,他的風景常利用神秘的光線使空間關系晦暗不明,傳導出水墨山水的內蘊,《煙云》一幅即屬此類;2007年的《冠之岌岌》則是彭斯人物畫理性、敏睿精神的集中體現。
劉國松1970年前后的“太空畫”系列為他贏得國際聲譽,奠定他在中國現代畫壇的地位,《故鄉的月亮》寄托了濃郁的思鄉情懷,與早期代表作《故鄉,我聽到您的聲音》形成呼應。同樣在1960至1970年代的臺灣,水墨的抽象化之路成為很多畫家關切的話題,陳其寬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除夕》收錄于《微觀之趣:陳其寬早期水墨作品》中,敘事性的分段布局頗具巧思。
新銳藝術家對繪畫語言的實驗性探索越來越受藝壇關注。黃一山的《肌肉人之二》通過對物理屬性的模仿,表現出超越二維的逼真感,介乎真實與荒誕之間,形成悖論。顧亮的《懸掛》在其“日常”系列中最具個人特色,以超級寫實的方式營造視錯覺,引人著迷。謝墨凜運用自制的繪畫機器進行創作,《迭之七》雖是油畫,卻更像色彩浮雕,試圖尋找機械秩序與手工細膩的邊界。
瓷器工藝品專場遴選近一百二十件拍品。明清官窯的文房用器歷來最受藏家青睞,清康熙天藍釉龍耳尊品種少見,頸部對稱貼塑龍耳,內外壁滿施天藍釉,釉色光潤,開片均勻自然,乃刻意追仿明宣德時期天藍釉特征,極為珍貴。清康熙豇豆紅暗刻團螭紋太白尊,外壁暗刻三組團螭紋,施豇豆紅釉,釉色深沉凝練,局部斑點摻雜,特征明顯,品相保存良好,亦屬不易。

(左)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紋賞瓶 36.9cm (右) 清乾隆 青花海水龍紋案缸 22.3X13.6cm
明早期龍泉窯青釉刻花番蓮紋碗,尺寸較大,外壁減地浮雕八朵纏枝蓮紋,內壁及碗心剔刻纏枝蓮與菊瓣紋,花葉布置繁密,紋飾清晰立體,青釉肥厚溫潤,較同時期青花器裝飾技法更勝一籌,為明早期處州龍泉官窯的精品。清乾隆青花海水龍紋案缸,外壁以青花描繪兩條行龍追逐于云紋之間,兇猛矯健,鬃發上飄,脛部繪海水紋,波浪翻騰,青花發色艷麗。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賞瓶,為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的陳設用瓷,外壁以青花為飾,器形規整,紋飾繁復細密,層次分明,畫工點染流暢。

清康熙 天藍釉龍耳尊 11.2X8.8cm
明清工藝佳品不遑多讓。明早期銅嵌銀薩迦派祖師坐像,神情和藹慈祥,左手托摩尼寶珠,右手結無畏印,全跏趺坐,身著僧衣鏨刻精細的纏枝花卉紋,雙眼嵌銀,屬于供奉儀軌改變之前的造像特征,時代風格明顯,工藝復雜,值得珍視。明中期銅鎏金彌勒菩薩坐像,面容飽滿,雙手當胸結說法印,善跏趺坐于須彌座上,佩戴寶冠、瓔珞,腰間束長裙,通體鏨刻細密的纏枝花卉卷草紋,極為華麗,制作精細嚴謹,鎏金亮麗悅目。

清康熙 銅錯金銀獸面紋方彝 10.8X8.7X13.4cm
清早期黃楊木雕福壽紋如意,取黃楊木整雕而成,以佛手為題材,通體采用高浮雕與鏤雕工藝,層層施就,枝葉繁茂,極具巧思。清乾隆銅錯金銀獸面紋方彝,器形小巧精致,上承盝頂式蓋,四角及各面均出脊裝飾,外壁錯金銀飾獸面紋,器身滿布綠銹,顏色鮮艷夸張,乃清宮造辦處依據商代青銅器仿制,專供上用賞玩之器,極為少見。清乾隆青金石雕獸面紋犧首罍,取料碩大,亦仿商周青銅器而制,外壁浮雕獸面紋,并透雕犧首銜活環耳,整器大氣磅礴,磨工精細,為乾隆朝仿古風尚之最佳詮釋。

中國銀元開山鼻祖——喜敦版廣東"七三反版"試鑄樣幣
錢幣郵品項目共計二千八百余件拍品,分為三個專場。機制幣中,1890年喜敦版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銀幣,又稱“廣東七三反版”,是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山之作,拍品由英國喜敦原廠鏡面版底精鑄,品相極佳,PCGS SP66,具有不可估量的機制幣收藏與鑄幣史料價值;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銀幣樣幣及當十銅幣樣幣,前三者俗稱“浙江楷書”,均由喜敦造幣廠試鑄,圖案雕刻精致,鏡面版底,品相完美;民國十七年張作霖像大元帥紀念銀幣樣幣,存世較少,堪稱中國近代人像幣鑄造之典范,原始包漿,狀態極佳。

中國銅元天王巨星——四川當三十水龍版樣幣
機制銅幣部分精彩非凡。1896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水龍紅銅試鑄樣幣,是此次銅幣的扛鼎拍品,鑄就因規制不符,未發行,流傳至今者吉光片羽,一向被泉壇視為重器,拍品在多種權威目錄中均曾著錄,流傳有緒,PCGS XF40,參拍的消息傳出后,反響巨大,已引起海內外藏家的高度關注;1902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方孔十文銅樣幣,中國銅元十珍之一,頗具人氣;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十文黃銅樣幣,大英文版,目前僅見二枚,是德國為湖南省代制銅樣幣中最少的版別,PCGS SP63RB,品種與品相俱佳;中華民國河南伍百文紅銅試鑄樣幣,民國銅元大珍,是中國歷史上面額與尺寸最大的機制銅幣,傳世稀少。

咸豐三年五月十二日戶部官票手寫體壹兩
紙幣專場亦可圈可點,咸豐三年五月十二日戶部官票手寫體壹兩,背有墨書與戳記多處,官票面值、字號、日期均毛筆書寫,為官票最早期發行使用品,圖文清晰,極其難得;光緒三十三年廣東錢局銀元票伍元,票面顏色鮮艷,品相上乘;光緒二十五年湖北銀元局壹大元銀元票,票幅寬闊,色澤飽滿,保存狀態較佳,為清代官錢局票券之名品。
民國元年黃帝像中國銀行兌換券
“直隸”地名 “注銷” 壹元,伍元,拾元
此次紙幣專場還推出“上善軒藏中國銀行紙幣”專題,是目前所見中國銀行紙幣最高水平之私人收藏,含拍品二百余項,精彩可期。其珍罕品包括:宣統元年李鴻章像大清銀行兌換券改作中國銀行兌換券伍圓加蓋“漢口”、“北京”、“上海”地名票各一枚,因存世流通票極罕,好品相者每一枚均可稱中國紙鈔之翹楚;民國元年黃帝像中國銀行兌換券壹圓加蓋“直隸”、“漢口”、“江西”、“福建”地名票,品相上佳者極為少見;民國二年黃帝像中國銀行兌換券壹百圓流通票改作樣票,目前實物僅發現此一枚。
郵品部分亦有精品。光緒二十六年(1900)浙江巡撫部院遞嚴州府大型排單及公文封套,五百里火速飛遞,蓋“浙江巡撫關防”大印,保存完好,是研究清代郵驛的寶貴資料;1949年漢口加蓋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十一枚全四方連,均帶下邊紙及廠銘,其中2,000,000,元/20元、5,000,000元/20元票存世罕少,集齊全套難度較大,全套廠銘方連可遇而不可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