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柳醉春煙。春色怡人,書畫悅心。恰此情應此景,北京上和隆重推出2015年春季書畫精品拍賣會,以慰全力支持我們的各界藏家。本期拍賣共計推出“啟功專場”、“黃胄專場”、“王雪濤專場”、“李苦禪專場”、“張大千專場”、“董壽平專場”、“吳作人、蕭淑芳專場”、“周思聰、盧沉專場”“近現代名家專場”“當代名家專場”以及“文物商店舊藏—無底價專場”等十一個專場,近400件近現代及當代精品。拍賣將于5月14日至5月15日預展,5月16日拍賣,預展拍賣地點均為亞洲大酒店。
啟功專場是上和一貫堅持的強項,自上和成立以來,啟功專場保持著100%的成交率和傲人的成交額,啟功專場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已經在業內小有成就,本場全部的啟功作品均為啟功書院鑒定并開具證書的作品。現擇冰山一角,以窺一斑:

1009
啟功(1912-2005)
竹石圖
紙本立軸
題識:一九八九年春日啟功寫於首都寓舍之堅凈居。
鈐印:啟功之印(白)、元白(朱)
說明:1.經啟功書院鑒定為真跡,并附啟功書院鑒定證書。
2. 展覽:“融古開今—京津繪畫對話展”,天津美術館,2014年4月19日—24日;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2014年5月25—30日。
Qi Gong
BAMBOO AND ROCK
65×84 cm 約5.0平尺
RMB:600,000-800,000
此作構圖新奇不失平穩,怪石斜聳于畫幅的右下方,頭重腳輕的經營更顯險絕,從而打破了畫面的單調與平庸,一股奇崛颯爽之氣,仿佛從你耳邊呼嘯而過,或許又有能讓你昏沉不醒的狀態瞬間精神百倍;再看幾乎鋪滿整個畫面的紅竹,除了左上角落款地方,其它位置都被先生以勁健有力的筆勾斫出片片大小不一的竹葉,整體看過去,是那樣的和諧統一,絲毫沒有凌亂不堪的感覺,細看每一個竹片的穿插是那么地合乎法度,同時又不落斤斤自守的俗套,有自己的創見,風格鮮明,可謂嚴謹不失大氣,令其他寫竹者難以望其項背,給人以透氣舒暢的爽快意味,不亦快哉!啟先生此件紅竹就是他作為一個傳統文人,將內心的所思所想,將他的一生的修養,將他的文人氣質等等全部傾注于此的一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這期的黃胄專場精品多多,流光溢彩,全部上拍作品都經過作者家屬的鑒定。人物精氣神十足,動物靈動憨然,可謂相得益彰。

黃胄(1925-1997)
躍馬圖
紙本鏡片
題識:黃胄畫于一九七三年春。
鈐印:黃胄畫印(朱)
說明:經作者家屬鑒定為真跡。
Huang Zhou
PRANCING HORSE
113×73cm 約7.6平尺
RMB:800,000-1,000,000
此件作品創作于1973年的春天,此時正值“文革”后期。據黃胄夫人鄭聞慧女士所著《回憶我的丈夫黃胄》一書可知,自1966年至1972年的近7年間,黃胄未曾動過畫筆,而且于此期間深受迫害,受盡磨難,用其夫人的話說來就是:“活得是多么艱難啊!”。據書中鄭引黃胄所言“我就是畫些畫,畫得那么用心,從1972年冬天開始畫,整整一年”可知,黃胄時隔七年重新拾起久違的畫筆,確切時間應在1972年的冬天(黃胄之所以能得到畫畫的機會,原因是這年“周總理點名讓中國畫家為國家有外事活動的地點繪制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繪畫”)。而此件《馴馬圖》的創作時間與之相去甚微,僅僅就是兩三個月的時間差。所以,這件作品單純從創作的大背景來看,就已經顯得尤為特殊且珍貴了。
眾所周知,黃胄先生尤其擅長人物畫、動物畫,善于運用速寫式手法表現物象,構圖獨具匠心,造型準確生動,線條流暢遒勁,筆勢奔放灑脫。而此件《馴馬圖》更是將這些繪畫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圖中女主人公頭圍淺綠色紗巾,作愉悅狀,其左手持套馬桿,右手緊勒住羈靮,腳緊貼馬腹用力踩在馬鐙上,腰間的鮮紅色絲帶隨風飄揚,真真是一位馳騁在草原上的巾幗形象;而占去畫面三分之二多的高頭大馬更是這件作品中畫家特別要突出刻畫的對象,從女主人公動作與馬的行為反應來看,定是經歷了一段飛奔之后,女主人公要馬停頓下來,從而強力拉馬韁繩,使得馬前蹄騰空上揚,馬身向上傾斜,形成極陡峭的角度,此時,馬的重心被強壯的后腿支撐,頭朝藍天不停地嘶鳴,妄圖擺脫主人公的控制,人、馬之間的矛盾與較量,充滿了緊張的氣氛。
除此之外,這件作品還有一個妙處值得玩味,就是整個畫面被主人公與馬占去將近全部,但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有堵塞之感,仍給人一種透氣舒暢,遼遠且想象的空間,這絕對是是歸功于畫家深厚的構圖能力。那他是怎么處理的呢?且看馬腿下面、馬背斜上方均點綴有五六只大雁,細看,這些大雁用筆簡潔干脆,雖是點景,但絲毫無一點馬虎粗率,寫來一絲不茍。正是這十來只飛禽,給人一種仿佛置身于遼闊廣袤的大草原之上,一眼尋不到邊際的蒼茫之感。
據《回憶我的丈夫黃胄》中黃胄所言“七年多不動筆,手眼失去靈氣,畫家的沮喪莫過于此”,但從這件作品中,絲毫沒有看出他因長久不動筆而顯得生疏,相反,筆墨非常精到,揮灑磊磊落落,神醒氣足,痛快淋漓。更可以感受到畫家飽含激情的創作態度,同時也能感受到畫家對藝術的無限深情與信念的堅定執著。而此件作品也成為后來同類題材的先聲,更成為80年代后開啟第二個創作高峰重要力作之一。

1033
黃胄(1925-1997)
牧驢少女
紙本立軸
題識:黃胄作于一九八零年春雨之夜。時居頤和園藻鑒堂。
鈐印:梁黃胄(白)、映齋畫印(朱)、黃胄寫意(朱)
說明:經作者家屬鑒定為真跡。
Huang Zhou
TENDING DONKEYS
83×50 cm 約3.8平尺
RMB:600,000-800,000
從此作女主人公的著裝跟斑駁的腳印,可以看出,先生刻畫的是冬日雪后牧旅的景象,女主人頭戴紗巾,步履從容穩健,從臉上洋溢著的愉悅的笑容,可以想見女主人公此時的心情是很不錯的。畫人物畫能畫得很準確者,大有人在。形神兼備者也大有人在。但能使人感到可愛的人物形象則不多了。黃胄畫的人物形象嚴謹也許不是他惟一能做的,但“可愛”卻超乎常人,就如此作這位女主人公,看后無不令人動心,實在難能可貴。而位于畫面前方的的三頭驢同樣精彩:三驢各有情態,其中最前面的兩頭正嬉戲玩鬧,可謂不亦樂乎,緊跟在后面的一頭則似乎不太在意另外兩頭驢的打鬧,顯得有些安靜,如此三頭驢之間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比,給人以真實生動的親切感受,充滿了勃勃生機。再從筆墨的角度來看,作者用筆瀟灑出塵,筆勢豪邁奔放,墨色豐富,筆簡意賅,形象準確。驢這不顯眼的動物,在先生出神入化的筆下,尤其惟妙惟肖,真是畫出了驢的精、氣、神。綜上,此件牧驢圖應為黃胄開啟第二次創作高峰尤為重要的一件作品,值得玩味。
這期的王雪濤專場集精品之大成,題材豐富,亮點頻頻。幾乎所有拍品都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品評估委員會鑒定證書或者早年出版。擇一件荷塘之作以應秾李碧楊之境:

1052
王雪濤(1903-1982)
荷塘清趣
紙本鏡框
題識:雪濤寫于首都。
鈐印:老雪(白)
說明:1.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入編證書;
2.即將出版于《20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王雪濤卷。
Wang Xuetao
LOTUS POND
80×48 cm 約3.5平尺
RMB:400,000-500,000
此《荷塘清趣圖》構圖飽滿,筆墨大膽,設色淡雅。作者對荷花、蜻蜓位置的安排恰到好處,對筆墨的駕馭也發揮到了極至。畫面墨氣溫潤淋漓,敷彩淡雅,筆觸隨性,點畫暈染生動灑脫,神韻俱足。荷葉濃淡交映,舒卷飛舞;荷花綽約多姿、雍容圣潔;含苞待放的花蕾更是含羞帶怯,婀娜嬌媚。尤其對天空中展翅飛翔的蜻蜓的刻畫,為整個畫面增添了靈動,使得整個畫面盎然生機、野趣無限。
李苦禪之花鳥畫代表了中國畫筆墨大寫意之精髓,蒼勁古樸,金石味十足。本期所有上拍的李苦禪作品均經過李燕先生的鑒定并開具證書。其中雙鷹圖是其中翹楚:

李苦禪(1899-1983)
雙鷹圖
紙本立軸
題識:雙英圖,玉琪賢契屬政。苦禪作于北京西郊釣魚臺之三里河,并記。
鈐印:以學愈愚(朱)、李氏苦禪(朱)、八十后作(朱)
說明:1.上款人馬玉琪,為京劇小生表演藝術家、收藏家。原名柳寶,北京市人,生于1939年。
2.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入編證書;
出版:1.《中國近現代繪畫精選集》P209,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2.即將出版于《20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李苦禪卷。
Li Kuchan
EAGLES
138.5×69cm 約8.8平尺
RMB:1,500,000-1,800,000
此件《雙英圖》,單從尺幅上來看,已實屬罕見。而論其藝術價值,則可說得不少,今試論之:先從墨色說開去,此作對于淡墨的控制與運用豐富了畫面的層次,使畫面具有濃郁的韻味與空間感,創造了淡而厚的墨色效果。苦老把不同的墨色效果轉化成造型語言,與物象的不同質感表現需要相結合,比如表現這兩只鷹的不同部位的羽毛質感,這拓展了墨色的表現力,顯示了傳統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其次,此件作品進一步強化了“寫”的意味,作者極力張揚開掘筆墨、線條的表現力,放開筆墨,彰顯了大寫意的精神,較之于小寫意更加富于氣魄,他對于這兩只鷹的形象高度概括提煉,右邊一只黑鷹用塊墨堆出其形象,有筆有墨,有結構有明暗,用筆與形象結構暗合,例如鷹翅部分留出的空白,因而藝術形象富于體感,又充實飽滿,更加整體,左邊白鷹則以強勁有力的線條勾勒而成,只在鷹羽、鷹頸上施以一小部分黑墨,一黑一白以形成對比。此般對于一左一右二鷹的揮寫,強化了花鳥畫的筆墨內涵,這進一步彰顯了筆墨的審美品質,增強了花鳥畫的寫意抒情品質,強化了花鳥畫的藝術性。同時,苦老用色也極簡,如,鷹佇立遠望的載體,一大塊山石,其勾勒出石頭的基本結構后,大筆皴擦形成其紋理,墨色之外輔以花青、赭石二色,畫面格調頓覺古淡優雅。此作于章法布局上同樣簡潔洗練,大膽裁剪,以怪石、松枝、雙鷹組織結構,穿插得當,疏密有致,保持畫面大片的空白,氣脈連貫,意趣盎然。
苦老此巨幅畫作,充分地表現出了蒼鷹的氣勢神采,形象富于動感與韻律,在組合上同樣連貫富于氣勢,從取材到造型再到筆墨這些因素都使這件作品增強了氣勢,充滿了陽剛之美,這兩只鷹的神采氣勢就是對于大自然生命力的描繪。
張大千是近現代不可不提的一位大家,兼工帶寫,才華橫溢。上和今年新嘗試的張大千專場,所有上拍拍品都附早期出版。

1106
張大千(1899-1983)
松崖老人
紙本立軸
題識:壬寅二月,大千居士張爰。
鈐印:張爰印(朱)
出版:《張大千書畫作品集》P125。
Zhang Daqian
CHARACTER AND LANDSCAPE
125×70cm 約8.0平尺
RMB:1,200,000-1,500,000
《松巖高士》作于1962年,款識“百年人物數風流,六代三唐孰與儔。稍惜老夫雙眼瞀,暗中聊復辨曹劉。佩佩仁弟從學人物畫,升堂入室,吾道有傳人矣。五年以來,予目翳日甚,不復能為工筆矣。養疴江戶,偶爾命筆得此,因題寄與,知予近狀也。”此時張大千正于東京游憩養疴,遙寄女弟子吳浣蕙以慰其牽掛之情。畫面尺幅闊大,取豎構圖,以花青淡墨刷掃出的山石崚嶒盤亙,占據了畫面約五分之四的空間。一樹遒勁老松,自畫面下方破發而出,一枝干橫逸向右,另枝則昂揚挺拔向上,貫通畫幅,不見其極,惟在左上角撐出數叢濃蔭。崖頂緩坡處,一白袍長髯老者,正拱手而立,回望遠方。筆墨率意奔放,但落筆精準,位置經營頗具匠心,前景虬松掩映絕壁,造成畫面的空間感;枝干的犬牙交錯,山巖、松針等大塊花青的運用,及右上角題識的安排,均使畫面舒放有致。大千在題識中“稍惜”“聊復”“偶爾命筆得此”云云,亦無不流露出得意之情。1957年,張大千在八德園幫忙工人堆置假山時,用力過度導致眼底毛細血管破裂,其后雖有好轉,但因眼疾所限,漸不耐細筆。《松巖高士》雖不似昔日般精巧細秀,但粗獷肆意的大筆點染,卻讓觀者強烈感覺到他奮筆揮灑的氣勢。“意足不求顏色似”“元氣淋漓障猶濕”,畫家不再拘泥形似,轉以生辣與拙重的筆墨來表現神似。蘇東坡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縱筆寄意,這不是至高境界嗎?畫家在此一階段多有大幅作品產生,則是對自我筆墨控制力的挑戰。1962年春,張大千在日本居留近三個月,期間莊禹靈、黃天才等摯友常相伴游覽各處勝景,位于海岸東部的“天橋立”景區甚得大千傾心,其地遍植蒼松,大千賦詩盛贊此處松林:“平生愛松已成癖,三十里陰濃蓋地。乞我松間石上眠,幕天稍恨劉伶俗。”“知是松聲是水聲,泠然身似御風行。天橋十萬龍蟠樹,一一春雷起蟄鳴。”《松巖高士》與詩歌意象極相合,應為此行得稿,而孤立高崖,極目眺望的高士,亦或許正是畫家自我寫照。花青及墨色為主的色調,更襯托出高士的孤絕出塵。這種“營造氛圍的人物畫”,是大千晚期人物畫的新風格。 上款“佩佩”即吳浣蕙,字佩佩,江蘇蘇州人,吳子深之女,陳定山義女,自幼承庭訓,善繪事。1946年,經陳定山介紹,年僅15歲的吳浣蕙在上海李秋君之甌湘館正式拜入張大千門下,并以家藏元代名家黃溍畫作《臨大癡道人富春山圖》作為拜師禮。吳氏蕙質蘭心,跟隨大千修習人物畫,深得老師喜愛。大千在日本養病,亦不忘寫人物寄贈,并以“升堂入室”“吾道有傳人”稱之,嘉譽之至,溢于筆端。
董壽平先生技法全面,修養深厚,不僅是書畫藝術家,而且是當之無愧的哲學家、美學家,不愧為我國書畫史上一座豐碑。他幾十年滄桑風雨中辛勤耕耘于書畫,留下了成千上萬幅一貫雍容恬靜、旗幟鮮明的歷史名作。他的畫風蒼勁渾樸,布局精到,清新典雅,以造化為師而不違古法,在風格上有突出的個人創新。他的畫出于天籟,從寫生入手,筆墨活潑,富以高度的藝術概括,既求形似,也重神似,更重表現對象的精神。上和新推出的董壽平專場中大部分拍品都附早年出版,以資參考。
吳作人、蕭淑芳專場也是上和的一大亮點,自打推出這個專場,以拍品質量過硬,高成交率和高成交額收獲了良好的口碑。這一專場的顧問是吳作人藝術基金會的商玉生先生。這一期的作品也是各種題材俱全,且各具風韻。

1141
吳作人(1908-1997)
凌云
紙本立軸
題識:凌云,一九七八年立夏作人筆。
鈐印:吳作人印(白)寥廓(朱)
說明:1.本作品為榕湖飯店舊藏
2.經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秘書長商玉生先生鑒定為真跡
Wu Zuoren
EAGLE
102.5×46.5 cm 約4.4平尺
RMB:300,000-400,000
吳作人藝術風格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此是其創作個性的自然流露,反映在藝術境界中對“有我”的追求。這種有我,就是把握不同于其他藝術家的對美的獨特感受,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獨創性的藝術風格是獨特感受與獨特表達的高度統一,而格調即在風格之中。
吳作人的畫,往往用筆簡到無法再簡的程度,筆少意多,言簡意足。比如,此件《凌云》中的所描繪的各個物象:山石、蒼鷹,云,都具備了這一特征。鷹的軀干、雙腿僅用較大的塊墨組合而成,尾羽則是用三四筆的數量鋪毫寫出,概括性非常強,但整個形象絲毫沒有因用筆的簡而顯得粗率,反而更覺緊湊,形象更加完整生動。相對于這些部位的簡練,吳作人對于鷹的頭、頸、爪三個部位做了較為深入細致地刻畫,每一筆都全力寫出,一絲不茍,把蒼鷹的應有的氣勢、魄力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山石與遠方的云在用筆上的處理也遵循了這樣的特質,使畫面在用筆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其次,這件作品的構圖可謂匠心獨運,呈長方形的斜聳立于云霄之上的山石,盡顯得陡峭險絕,而蒼鷹有力的爪子牢牢地抓住山石,回首遙望遠方,神情鎮定自若,氣勢逼人。飄忽在山石下方的云,由近及遠,更襯托出蒼鷹所借以遠眺環境的宏闊廣大。總之,各物象的描繪,都緊扣凌云主題,讓人贊嘆不已。
周思聰盧沉專場是上和一貫堅持的特色專場,曾有人說,周思聰是自李清照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女藝術家。在美術圈外的人聽來,這種評價也許過高,但周思聰的確是公認的杰出畫家,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她有著超人的天賦和悟性,是新時期以來中國畫當之無愧的引領者。但是周思聰先生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未被廣大收藏者充分發掘,上和希望在推動先生的藝術影響力方面,能做一些基礎的工作,微盡綿力!

1164
周思聰(1939-1996)
戴月歸
紙本鏡框
題識:戴月歸,甲子思聰墨趣。
鈐印:周(白)
出版:《人民美術》P43。
Zhou Sicong
CHARACTER
54×67 cm 約3.3平尺
RMB:200,000-300,000
《戴月歸》是周思聰用藝術的方式對于人類生存滄桑的呈現,表現的是生活的艱辛與沉重,這種滄桑里面包含著一種悲壯與傷感,洋溢著由衷的悲情。她是要在這種女性的真實生存狀態中傳達出自己真實的人生體驗。說到此,不禁又讓人想到了著名美術評論家郎紹君先生在為周思聰先生作品集寫得序文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話語:“1981年后畫的各類荷物女,多孤獨一人,或在秋風里,或在雪夜里,或在草地上,大都是拾落葉、背水、行路……她們有時變成臧女,弓身背著大木桶,在高原上跋涉著,負重女們總是身處空曠的原野,云天低垂,塵路漫漫,獨立移步,艱難而無怨。這是少數民族風俗圖畫么?不是。畫家在這些反復描繪的小景中,暗示著一種特殊的精神感受。這感受不僅僅來自作為客體的彝族荷物女,也來自創作主體的深層心理。這積淀著對默默忍受命運,甘于人生艱辛的女性勞動者一種深隱的關懷與念戀。作為女性藝術家,周思聰會有關注女性的自性意識,但這似乎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來自她的經歷、性格,尤其早年記憶。她曾說起她的母親——一位有文化教養,卻把全部心血奉獻給丈夫、孩子,默默忍受生活的苦辛,以至于過早地耗損了自己,悄然離世的母親。小時的周思聰知道母親背地里忍饑挨餓而把糧食讓給他人的事情,卻因為聽母親的話而為她保密。每憶及這段往事,她就有一種難言的酸楚和負疚的心理。荷物女形象的創造,無疑與這一沉埋在心底的情結有關。歷經人世滄桑,又經過審美的洗禮,她的寄托有了更大的普遍性,但那作品的內蘊是悲、愛、創痛、崇敬,還是遺憾、喟嘆,只有讓細心的觀者去體味了。”相信郎紹君先生的這段文字,對于我們深入解讀《戴月歸》這件作品,會大有裨益,也為我們全面認識周思聰先生這樣一位大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近現代專場中名家大作連連,擇其一二以作觀瞻。

1181
齊白石(1864-1957)
牽牛花
紙本鏡框
題識:白石老人作。
鈐印:白石(朱)
Qi Baishi
MORNING GLORY
81×32 cm 約2.4平尺
RMB:600,000-800,000
齊白石畫牽牛花約始自上世紀20年代,源自一段與梅蘭芳先生的友情。齊白石在梅蘭芳處見到“百來種樣式的牽牛花,有的開著碗般大的花朵,從此我也畫上了此花”,齊白石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他童年記憶中的籬邊牽牛花,引起了他對寧靜親切的田園詩意的共鳴,并藉此來表達對家鄉,對孩童生活的眷戀之情。以牽牛花入畫,成為齊氏藝術的經典符號。此幅《牽牛花》以籬笆形式呈現,比之于隨意滋長的植物,多了一份家的歸屬感與脈脈人情味。作者以洋紅畫花,濃墨勾畫籬笆的竹支架和葉脈,寥寥數筆,牽牛花的生動形態便躍然紙上。枝葉、藤蔓穿插有致,紅色的牽牛花居于籬笆的上方,嬌麗動人。畫風單純平直、鮮活有趣。

1184
李可染(1907-1989 )
牧童牛背畫中行
紙本立軸
題識:人說江南風景好,牧童牛背畫中行。一九七八年可染作于北京。馬儀同志屬畫即請教正。
鈐印:可染(白)、 李(朱)、孺子牛(朱)
說明:上款人馬儀(1921.3—2009.9),山東黃縣(今龍口)人,早年即加入抗日救亡活動。建國后歷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本作品得自于上款人家屬
出版:《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近現代書畫展覽圖錄(三)》p144,2010年出版
Li Keran
BOY AND BUFFALO
75×51cm 約3.5平尺
RMB:800,000-1,000,000
此件馬儀上款的《看山圖》在李可染先生的四季牧牛圖系列中尤其精彩,堪稱精品。此件《看山圖》在用筆用墨上與《春牧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之處是這只牛的形體施以較濃的墨塊寫出,但其清新爽朗之氣息絲毫不遜于前作,筆墨層次鮮明,極富韻味。
萬青教授曾總結:“李可染畫牛與前人不同之處,一是他創立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樣式和難以取代的表現程序方法,二是他的作品具有空前豐富、廣闊的意境。”的確,李可染先生的作品都很注重意境的營造。何為意境?先生曾自言:“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集中的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作意境。”他更進一步說:“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即是寫情。”此幅《看山圖》正是情景交融的生動佐證。作者觀察生活細致入微,故在不經意間,營造了畫中童真、樸實、清新、和諧的詩一般的意境,匠心獨運。足為其牧牛圖系列中的精品。
當代名家專場中特別推薦李老十的殘荷系列:

101
李老十
風吹霜挫
紙本鏡片
題識:老石。
鈐印:老石(白)
說明:現藏家得自畫家家屬。
Li Laoshi
LOTUS
97×88cm 約7.8平尺
RMB:400,000-500,000
李老十此件《風吹霜挫》,殘荷蕭條而凄美,意境高雅,耐人尋味。這件作品用線造型賦有隨意性,用簡潔的筆墨描繪殘荷,舍繁就簡,弱化了殘荷的具體形象,從而提高了畫面的整體形象。在用筆用墨上,黑與白的韻味十足,筆塊與團塊的組合獨具匠心,尤有獨到之處。從偶爾凌亂的筆端泄露,看得出作者自由而準確地描寫了自己的心象,他的處境如同筆下的荷花一樣是悲涼的,幽淡的,卻也暗含著不屈不撓的堅韌意志。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人品自高者,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李老十筆下的荷花的氣節與他如出一轍,也是他所期望的做人準則——潔身自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世事多磨,只能做幾只殘荷,就算免不了世俗,也要出淤泥而不染,寧守清貧也不趨時好。風韻不在,氣節猶存!殘荷又如何,她盛開時,只是嬌媚與跋扈,他枯萎了,才真正有了風景,有了氣節,才讓人心生敬畏。難怪畫界評論他的作品:“深情冷眼,老氣橫秋。”他冷眼笑看世俗名利,不被雜念所誘惑。荷與老十最本質的共同點:錚錚傲骨,清醒自知。
1996年1月給予老十莫大支持與鼓勵的恩師周思聰先生過世,同年他的大哥也病逝,這雙重打擊之下,他的作品顯得更加凄涼,在1996年創作的《題秋塘》中寫道:“花殘終有恨,嫣紅酬病眸。生息參透否,無語對寒秋。”包含著無法用言語訴說的無奈悲涼。同年抑郁已久的老十選擇了逃避的長眠。
寫到此,謹以郎紹君先生的話語作結,以表示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無限思念與深愛:“他處理生活瑣事往往優柔寡斷,在藝術上卻敢恨敢愛,敢哭敢笑,敢把人面畫成鬼,敢把鬼畫成人,敢于傾吐痛心疾首的內心世界。在以效益、利益衡量一切的現代社會,這樣的人、這樣的藝術家是越來越少了。”
還有一件極為少見的沈鵬先生巨幅大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9
沈鵬
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紙本鏡片
釋文: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沈鵬一揮。
鈐印:沈鵬(白)、介居主(朱)
說明:附作者本人合影照片。
Shen Peng
CALLIGRAPHY
250×791cm 約181.6平尺
RMB:3,000,000-4,000,000
沈鵬《狂草略得》一文中說:“狂草又稱連綿草。連綿者,每個字內部以及每個字之間的映帶關系使其不斷,顧名思義,是不難理解的。然而這并非如春蚓秋蛇一味故作姿態,姜夔《續書譜》謂‘(草書)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文,乍徐還急,忽往復收。……皆以勢為主。’接著又說‘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這里說‘不欲相帶’,意指草書應強調內在的‘意’‘勢’,不借字間的引帶作表面文章。就狂草(連綿草)來說,由于是一種‘百米沖刺’的狂奔、突進,點畫的引帶要比一般行草為多,但過多的引帶則‘近俗’,這個原則應是與一般行草相通的。狂草的‘連綿’應在加強動勢的前提下恰當地運用。”
“再有一點可能容易被忽略,就是‘連綿’固然指一行內部字間的關系,也包括前行末字與后行首字之間的關系。一般人可能注意到首字須顧及與前行之間的橫向關系,但是書法的觀賞特點,一方面通覽總篇,即經營位置(章法),另一方面觀賞者循著創作者書寫的次序閱讀全文,前行的末字與后行的首字如果沒有大小、濃淡、干濕、筆法等等的內在呼應,便會感到不協調。這種微妙的關系,有豐富創作經驗與欣賞經驗者當能領會。”
結合沈先生關于大草的真知灼見,我們再看這件超大尺幅的大草,在欣賞上一定會更好地把握作者當時創作的精神狀態,以及在用筆、用墨、章法上的匠心之處:。此作正文20行,行5到8字不等,大開大合,疏處盡可走馬,密處則不可透風。用筆奔放,從“北”字的第一筆觸紙始,就一發不可收拾,如百川灌河,一瀉千里,勢不可遏。通篇望去,氣魄宏大,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無窮。
本場拍賣特別推出的無底價專場,或為同一上款人作品或為各地文物商店舊藏,來源清楚,流傳有序,經過與委托人協商,全部無底價起拍,相信能讓各位藏家眼前一亮!
北京上和一直堅持做精做專的原則,與其他浩浩湯湯上千甚至幾千件拍品的公司相比,可能拍品的數量過于精簡了,雖然上拍的數量多會提高整體的成交額,但是也會拉低拍品的質量。上和堅持的是去偽存真,寧可放棄利潤,也要讓支持上和的收藏家們花真錢買真作,為此,上和每場為上拍的拍品所花的鑒定費用,足夠組織一場拍賣會的所有花銷了。我們在鑒定方面的認真和負責,是希望各位藏家在上和競拍,只考慮喜好,不考慮真偽。這就是上和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300-400件上拍作品的原因。在亂相叢生的藝術品環境里,我們的堅持,為真正熱愛藝術品的藏家和機構指明一條收藏投資的捷徑,與業內和業外的收藏家們共同傳播書畫的正能量和藝術性至上的收藏本真態度!
清茶雅韻已備,靜待花開客來!
北京上和2015年春季精品書畫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5年5月14-15日
拍賣時間:2015年5月16日下午15:30
預展拍賣地點:亞洲大酒店
咨詢電話:13723996657、13521826777、010-63163956
網上預展見雅昌拍賣預展頁或我公司網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