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色系統說起
中國古代五色系統,指青赤黃白黑的固定組合,對應天地人神和萬事萬物。這個無所不包的系統,不像西方的色彩應用系統,比如孟塞爾色彩立體,以色相、純度、明度為三要素,以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為條件,用來描繪寫實繪畫。比較而言,中國五色系統屬于解釋系統。它分解天文、地理和人文百科,供帝王觀察和運作。解釋五色的理論框架依據的五行學,固然很陳腐,但用于操控中華帝國的農業文明,簡明而又管用。

徐累 《如影觀》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古人認為它們是構成世界的五種要素。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別對應青、赤、黃、白、黑五色。這五個顏色,古代文獻聯稱為五正色、正色、五色。其中,青是藍,赤是大紅而紅指淺赤色。五正色之外,又有五間色。它們是綠、紅、流黃、碧、紫。其中,紅是赤加白,碧是青加白,紫是赤加黑,流黃近似土黃。
五正色的并置,在古代屬于帝王專利。帝王參加大典穿的禮服,采用五正色并置。帝王出行用的五種旗幟,即青龍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和黃色的招搖旗,用五色作主色。帝王的五種專車,統稱五輅,用五色裝飾。帝王的五種華蓋,也按照五色的分布制作和使用。帝王的宮殿,五色齊備,以元朝最為繁復。元朝北京皇宮連宮瓦也全用五色,花里胡哨。由于顏色提純在古代屬于高端技術,自古帝王為了炫耀,盡量提高色彩的純度。莊子聲稱“五色亂目”,就是說鮮艷的五色并置很晃眼,把眼睛看花了。
五色系統相比漢字系統,是更加直觀的中國古代文明的外表。現列表如下:
五行對象(天、地、人、神、器)表
節選自彭德《中華五色》,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9頁
|
類別 |
對象 |
出處 |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今文尚書•甘誓》, 《古文尚書•洪范》 |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考工記•畫繢》,《左傳•桓二》,《素問•五藏生成篇》,《逸周書•小開武》 |
|
五天 |
青天 |
丹天 |
黃天 |
白天 |
黑天 |
《上清靈寶大法》卷十 |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填星 |
金星 |
水星 |
《史記•天官書》,《關尹子•二柱》 |
|
五云 |
青云 |
赤云 |
黃云 |
白云 |
黑云 |
《周禮•春官•保章氏》鄭玄注,《關尹子•二柱》 |
|
五風 |
角風 |
徵風 |
宮風 |
商風 |
羽風 |
西漢枚乘《七發》“五風”李周翰注 |
|
五氣 |
風 |
陽 |
雨 |
陰 |
寒 |
《管子•四時》 |
|
五辰 |
春 |
夏 |
季夏 |
秋 |
冬 |
《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 |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
|
五數 |
三、八 |
二、七 |
五、十 |
四、九 |
一、六 |
《古文尚書•洪范》,《管子•幼官圖》 |
|
五德 |
木德 |
火德 |
土德 |
金德 |
水德 |
《史記•三代世表》司馬貞索隱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今文尚書•甘誓》,《古文尚書•洪范》 |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
申酉 |
亥子 |
周尹喜《關尹子•二柱》宋劉道淳注 |
|
卦象 |
震 |
離 |
坤、艮 |
兌 |
坎 |
周尹喜《關尹子•二柱》宋劉道淳注 |
|
五位 |
東極 |
南極 |
中極 |
西極 |
北極 |
《淮南子•時則訓》 |
|
五岳 |
岱宗 |
衡山 |
嵩高山 |
華山 |
恒山 |
《周禮•大宗伯》鄭玄注,《史記•封禪書》 |
|
五鎮 |
沂山 |
會稽山 |
霍山 |
吳山 |
醫巫閭 |
《宋史•禮志五》 |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禮記•王制》孔穎達疏 |
|
五位 |
左 |
上 |
中 |
右 |
下 |
《子華子•北宮意問》 |
|
位置 |
左 |
表 |
央 |
右 |
里 |
《張家山漢墓竹簡•蓋廬》 |
|
五壤 |
青壤 |
赤壤 |
黃壤 |
白壤 |
黑壤 |
《孫臏兵法•地葆》 |
|
五金 |
錫 |
銅 |
金 |
銀 |
鐵 |
《漢書•食貨志上》顏師古注 |
|
五樹 |
楊 |
桃 |
梓 |
楝 |
檀 |
《淮南子•時則訓》 |
|
五谷 |
麥 |
菽 |
稷 |
麻 |
黍 |
《呂覽》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麻即糜) |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蔥 |
藿 |
《靈樞•五味》,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八 |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雞 |
豬 |
《靈樞經•五味》,《左•昭十一》杜注豬作豕 |
|
五蟲 |
鱗蟲 |
羽蟲 |
倮蟲 |
毛蟲 |
甲蟲 |
《大戴禮•易本命》,《淮南子•時則》甲作介 |
|
五形 |
曲直 |
銳 |
圜 |
方 |
平 |
《子華子•北宮意問》 |
|
五材 |
變 |
革 |
化 |
從 |
因 |
《子華子•北宮意問》 |
(《呂覽》即《呂氏春秋》)
|
人倫 |
父 |
子 |
君 |
臣 |
夫 |
《禮緯•斗威儀》,《舊唐書•呂才傳》 |
|
君臣 |
輔 |
疑 |
天子 |
弼 |
丞 |
西漢伏勝《尚書大傳》卷一 |
|
家族 |
父 |
女 |
祖 |
母 |
子 |
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 |
|
爵位 |
侯 |
子 |
公 |
伯 |
男 |
據《尚書•舜典》“五禮”鄭玄注推定 |
|
五姓 |
角姓 |
徵姓 |
宮姓 |
商姓 |
羽姓 |
《論衡•詰術》,《舊唐書•呂才傳》 |
|
五音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尚書•益稷》,《孫子兵法•勢篇》注 |
|
五竅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子華子•北宮意問》 |
|
五藏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素問•五藏生成篇》,《子華子•北宮意問》 |
|
五侯 |
魂 |
神 |
意 |
魄 |
精 |
《子華子•北宮意問》 |
|
五主 |
筋 |
脈 |
肉 |
皮毛 |
骨 |
《素問•宣明五氣論》 |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素問•陰陽應象論》,《素問•宣明五氣論》 |
|
五觸 |
柔 |
熱 |
平 |
堅 |
冷 |
《三洞珠簾》卷七引《左玄論》 |
|
五事 |
貌 |
視 |
思 |
言 |
聽 |
《古文尚書•洪范》,《尚書大傳》卷一 |
|
五性 |
怒 |
欲 |
喜 |
懼 |
憂 |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逸周書•時訓》作五氣 |
|
五常 |
仁 |
禮 |
信 |
義 |
智 |
董仲舒《賢良策》 |
|
五經 |
易經 |
禮經 |
尚書 |
左傳 |
詩經 |
隋蕭吉《五行大義•論配五常》 |
|
五官 |
宗伯 |
司馬 |
司徒 |
司寇 |
司空 |
《周禮•春官•小宗伯》 |
|
五軍 |
左軍 |
前軍 |
中軍 |
右軍 |
后軍 |
張衡《西京賦》“五軍”唐李善注 |
|
五帝 |
太皡 |
炎帝 |
黃帝 |
少昊 |
顓頊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
|
五正 |
勾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
《孔子家語•五帝》 |
|
五精 |
青龍 |
朱鳥 |
騰蛇 |
素虎 |
玄武 |
《春秋緯•文耀鉤》(清河郡本) |
|
五靈 |
龍 |
鳳 |
麟 |
白虎 |
龜 |
《春秋經傳集解序》孔穎達疏 |
|
五石 |
曾青 |
丹砂 |
雄黃 |
白礜 |
慈石 |
《抱樸子•金丹》 |
|
五祭 |
先脾 |
先肺 |
先心 |
先肝 |
先腎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
|
五祀 |
戶 |
灶 |
中霤 |
門 |
井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井作行 |
|
五遁 |
木遁 |
火遁 |
土遁 |
金遁 |
水遁 |
《淮南子•本經訓》 |
|
五朝 |
青陽 |
明堂 |
太室 |
總章 |
玄堂 |
《呂氏春秋•季夏紀》,《禮記•月令》 |
|
五室 |
木室 |
火室 |
土室 |
金室 |
水室 |
《考工記•匠人》東漢鄭玄注 |
|
壇土 |
青土 |
赤土 |
黃土 |
白土 |
驪土 |
《逸周書•作雒》,《史記•三王世家》 |
|
五鐘 |
青鐘 |
赤鐘 |
黃鐘 |
景鐘 |
黑鐘 |
《管子•五行》 |
|
五樂 |
琴瑟 |
笙竽 |
鼓 |
鐘 |
磬 |
《漢書•郊祀志》“五樂”唐顏師古注 |
|
五玉 |
青圭 |
赤璋 |
黃琮 |
白琥 |
玄璜 |
《周禮•春官•大宗伯》 |
|
五衣 |
青衣 |
赤衣 |
黃衣 |
白衣 |
黑衣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赤作朱 |
|
五御 |
蒼龍 |
赤騮 |
黃騮 |
白駱 |
鐵驪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
|
五麾 |
青旗 |
赤旗 |
黃旗 |
白旗 |
玄旗 |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禮記•禮運》“五味”鄭玄注,《難經•五臟圖》 |
|
五臭 |
膻 |
焦 |
香 |
腥 |
朽 |
《禮記•月令》,《莊子•天地》成玄英疏朽作腐 |
|
五戎 |
矛 |
戟 |
劍 |
刀 |
矢 |
《呂氏春秋•季秋》 |
|
五法 |
規 |
衡 |
繩 |
矩 |
權 |
《禮記•深衣》,《讀書紀數略》引漢志稱五則 |
五色意象與水墨畫意象
五色是五行系統的子項,也是五行系統的表征。五色意象在古代屬于文化常識,它指五行對物象分類、對照產生的意義。懂得五音配五行系統的人叫做聰,懂得五色配五行系統的人叫做明。瀏覽上列五行分類對象表,一目了然。
根據五行分類,配以相關的色彩,便是隨類賦彩,繪畫的六法之一。漢代王延壽描述壁畫涂色,叫做隨色象類。不論隨色象類,還是隨類賦彩,關鍵在于類,類就是物象的五行屬性。隨類賦彩被解釋為根據物象的本色涂彩,流于膚淺。隨類賦彩指根據人物的五行類別涂色:畫木形人的皮膚用青色,畫火形人的皮膚用赤色,土形人用黃色,金形人用白色,水形人用黑色。這里所說的五色,并非純正的顏色,而是如同五類正色表面裹了一層薄絹的效果。歷代寺觀壁畫正宗的四海龍王畫像,采用方色涂顏料:東海龍王臉色青,南海龍王臉色赤,西海龍王臉色白,北海龍王臉色黑。方色即方位的標志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秦始皇陵西邊的俑坑出土的戰馬,白色,一車四匹,符合西方、白色同五數的對應關系。漢景帝陽陵東邊俑坑出土的馬,純青色。東方的物象,五行屬木,只能涂青色,盡管具體的草木不一定發青。同理,象征東方的旗幟、服裝、供具,都必須是青色或用青色作主色;象征西方的旗幟、服裝、供具,也都必須是白色或用白色作為主色。古人畫吉祥云彩,生硬地畫成五色,叫做祥云、卿云、慶云、景云,總之就是五色云。這種五色云氣,道教壁畫甚至漢傳佛教壁畫很常見。
五色寓意,指五色或五色關系形成的意蘊。中國古代改朝換代,五行家認定為天命神授,按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相克相生并終而復始的原理,號稱“五德終始”。五德就是五行。按照相克的邏輯,夏朝木德,色彩尚青;克木者金,所以商朝金德,色彩尚白;克金者火,所以周朝火德,色彩尚赤;克火者水,所以到了東周末年,各諸侯國都標榜自己是水德。秦始皇消滅六國,以水德自居,色彩尚黑,衣服和旗幟都用黑色。宋朝的天命是火德,因而畫家米芾有一方四字印章:火宋米芾。
明朝天命也是火德,崇尚赤色。明宣宗召見在野畫家,戴進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秋江垂釣圖》放在一批作品的前面。畫中釣魚人身穿赤色的長袍,很顯眼。謝廷詢是宮廷首席畫家,畫技在戴進之下,他擔心戴進搶了自己的飯碗,對皇帝說:“畫得雖然好,但很俗氣。大紅是本朝官方顏色,鄉下的釣魚人怎么能穿呢?”皇帝表示認可,沒有錄用戴進。
周朝詩歌有“彤管”這個詞,有人解釋為毛筆,筆的主人是后宮的女性史官,簡稱女史。彤管的言下之意,表示女史要用赤誠之心做人。周朝王后和夫人都配有女史,職責是記錄在后宮發生的事情,特別是過失,不能隱瞞而必須記錄在案。女史記人過失,用丹砂顏料書寫,稱為彤管之法。朝廷負責刑法的官員判決囚犯,也是用朱筆簽字。
青色在唐宋明等朝代的官服中,地位不高。身穿青衣的人,通常是地位低下的少年男女、侍候主人的奴仆、沒有功名的學子或七品以下的官員。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比如漢朝長安城東門的顏色,主色是青色。南朝時期的齊國,建都在南京,國運是木德,崇尚青色。宮廷建筑的基礎采用青石做臺階,稱為青墀;上面的宮殿涂的是青色的油漆,人稱青樓。青樓在后代指的是妓院,在齊國卻是指皇宮,可知色彩的含義因時因地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水墨畫意象,同五色蘊涵的意象有重疊之處。水墨寫意畫的意象涉及三個方面:一是筆墨的自由揮灑產生的意味和情趣;二是繪畫意圖;三是歷史賦于的含義和境界,同五行系統的本義和引申義直接關聯。
五色的色標與顏料
五正色的色標,古人常用天然色彩來描述。赤色如同雞冠或珊瑚的顏色,黃色如同純金或蒸熟的板栗顏色,白色如同豬的脂肪顏色,黑色如同烏鴉的羽毛或熟漆的顏色。
青是藍色,青色的礦物顏料,主要有青金石、孔雀石和綠松石。標準的青色如同翠鳥的羽毛或藍靛的色彩。藍原指藍草而不指顏色,不過藍草是制作青色的原料,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古人形容青色如同沐浴藍草汁的效果。漢代以后,藍變成了青的俗詞。
赤相當于現代色相中的大紅。五色體系中的紅,指的是間色,即赤與白混合而成的淺赤色。赤的同義詞是朱。周代的文獻,朱與赤同時出現時,區別在于染色的次數與濃度。周朝宮廷染色,染三遍成赤色,染四遍成朱色。兩者的另一種區別,在于赤指色象,朱指朱砂顏料。自然界的朱砂,有的是赤色,有的是深赤,有的是淺赤。高檔朱砂又名丹砂,丹砂和空青是古代繪畫使用最多的顏料,中國繪畫據此別名丹青。
周朝的國旗是赤色,當時將絲綢或羽毛染紅,為了提高純度,用水泡朱砂和紅高粱作為染料。上等朱砂是湖南辰州出產的光明砂,艷麗的朱紅色,紅高粱赤色偏紫。兩相搭配,形成赤色染料。古代礦物顏料叫石色,植物顏料叫草色。畫畫先涂石色,再罩草色。比如畫面需要赤色,畫家先涂朱砂,朱砂的純度不高,再罩草色,比如用紅花制作的胭脂。
黃色接近現代顏料中的橙黃,古人形容正黃色如同蒸熟的板栗。黃色在自然界對應的顏色,有純金色、菊黃、杏黃、蛋黃和石黃。石黃是礦物,常用的有雄黃。雄黃又名雞冠石,桔黃色。黃色最為高貴,它是中央帝王的專用色,稱為中色。正因為是專用,文獻中有關黃色的記錄,反而比赤色和青色要少。
五正色之外有五間色。間色指綠、紅、碧、紫、流黃五色,一說是綠、紅、碧、紫、纁,一說紺、紅、縹、紫、駵黃。綠、紅、紫、紺、縹、纁有共同的字根:糸。糸是絲的本字,表明間色同絲綢染色有關。流黃是帶黑的橙黃色,帶有赤的成份,因而流黃的實際色相,介于現代土黃色與赭黃色之間。中國的紫色,不是用赤色與青色混合而成,而是赤色與黑色混合而成,形成黑赤色,如同普通紫砂壸的顏色。間色別名奸色,本意是不正。不正派的官僚叫奸臣,不走正道的平民叫奸民,不舉行正式婚禮的男女私情叫奸情。周代的紡織品,正色染得不夠正規標準,被視為奸色,國家明文禁止在市面上買賣。

劉慶和 《娃哈哈》
五色害眼與水墨畫的出現
古代顏料缺乏提純的技術,衣服、旗幟、儀仗、工藝術品和繪畫使用鮮明的顏色,只有宮廷和貴族才有條件。文人畫是文人創始的,古代文人的主體是官員。官員從凌晨上朝,成天呆在宮廷,看煩了五色。五代有一位宰相得了眼病,厭惡五色,認為損害視力,凡是器物都涂成黑色。
黑色消極,除了秦朝、北魏前期和南朝的宋國,寓意大多流于負面。通常只有帝王祭祀天地神靈或祖宗時才采用,作為禮服禮帽的基色,用低姿態來顯示身份,表明自己是上天之子或祖宗的后裔。黑色又叫皂色、黧色。地位低下的平民因為常常穿黑衣,別名皂民、黧民。穿黑衣服的底層官員,名叫皂吏。皂吏的地位最低,對國家的危害卻最大,既可以懸置或歪曲上級的政策,又可以用官方的名義魚肉老百姓,其手段之卑劣,無所不用其極。蜀漢丞相諸葛亮告誡皇帝,治國在于治人,治人在于治理穿黑衣服的底層小官。
陰陽歷法家稱吉日為黃道日,兇日為黑道日,簡稱黑道。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陳,就是月中的黑道。它們管理的方位和值日的時候,不能夠挖土、營造、移居、遠行、結婚和調兵,否則就會遭受不測之災。
朱元璋戎馬一生,沒有時間從事文化建設,對待文人的器量也很狹小。高啟是蘇州四大才子之一,不接受朝廷授予的官職,寫詩又語帶諷刺,被朱元璋腰斬。倪瓚是個潔癖,相傳朱元璋厭惡他的怪癖作風,派人把他扔進糞坑。建國后過了十八年,朱元璋開始關注文化,在國宴表白:從建國的那一年開始,發現黑氣始終凝結在二十八宿中的奎宿和壁宿之間,這兩個星座同文化有關;直到今年,黑氣才消失,文化應該振興。
水墨畫的主要材料是墨,黑色。用黑墨畫畫,蘊含著消極和自我貶低的意味。黑色屬水,對應北方和智慧,因而使用黑色也帶有大智若愚的意思。黑墨的原料是松樹燒成的煙灰,漢代出自陜西扶風、千陽和終南山,東晉出自廬山,唐代出自山西上黨。上黨松樹質地堅實,樹心燒出的煙灰為人稱道。上黨位于中原的正北,對應五行的水位和八卦的坎位,這個位置的標志色是黑色。如同中國樂律定音一樣,采用上黨出產的黑黍,作為基本樂器黃鐘音高的定音依據。
墨色如同女人的姿色,分等級:光澤發紫最好,發黑第二,發青第三,暗淡無光最差。紫光墨深黑而不輕浮,發光而不妖艷,潤澤而不滯澀。明代有人只用煙灰和膠水制作墨錠,墨色呈玄色,黑中帶赤,稱為一品玄霜。玄色不是純黑色,而是發赤的黑色,即紫黑色。玄色寓意天地交會:天南地北,北方黑,南方赤,兩者交會于中天,形成玄色。

陳向迅 《春來江水綠如藍》
翻轉的趣味
宋代水墨畫同青綠、淺絳之類的顏色攪在一起,不大單純。淺絳指紅色,對應宋朝的火德。米芾因為母親是皇帝的奶媽,對宋朝皇室懷有特殊的情感。他在印章上署名“火宋米芾”,便有強調并掛靠皇室的意味。唐代萌芽的金碧山水,到了宋代名叫青綠山水。無論青色還是綠色,本性屬木,木生火,所以青綠兩色都是宋朝的吉色。畫壇為了討好皇室或者為了自保,多用青綠畫大宋的江山,甚至直接畫成淺絳,絳是赤色的別名。元朝不是漢族人當皇帝,五德終始按相生或者相克的那一套說法,元朝皇帝放棄了,或者說改變了。既然五行五色相生相克,元朝皇帝于是全部擁有,讓五色不再循環生克。《元史》記載宮廷服裝和儀仗用色,五色交織,艷麗花哨,俗不可耐。
大俗導致大雅。元代以后,水墨畫大面積地推行開來。署名王維的《山水訣》聲稱“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山水訣》是一篇偽作,最早見于明代叢書,作偽的時間大抵在元代末年。從元代經明清一直到民國,六百年間,水墨山水畫一直占據著畫壇的核心位置。這使得重彩山水畫成了陪襯。
戀舊的墨分五色
水墨畫在唐代屬于異端。張彥遠為了提攜水墨畫,他尋找理論依據,聲稱“運墨而五色具”,成為墨分五色的最早說詞。張彥遠的祖父、曾祖和高祖都是宰相,他本人的職務相當于當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這樣的角色掌握著人間的生殺大權,習慣于一言九鼎。墨分五色的立論,從他開始,成為水墨畫的重要范疇。
張彥遠認為,山水中的五色隨陰陽和四季五時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呈現,如果用墨把變化的特征大體表現出來,就會產生山青、草綠、花赤、雪白等效果,而不必涂上空青、石綠、丹砂、鉛粉等顏料。同理,鳳鳥羽毛固然呈現五色,但墨畫的鳳鳥只要意思到了,也會給人五色雜陳的印象。唐代以后,墨分五色更多地是談論墨色的深淺,常常指焦、濃、重、淡、清。從深淺濃淡的角度去對應五色,也未嘗不可。比如濃如青,重如赤,淡如黃,清如白,焦如黑。古人聲稱鬼的面色青黑,意味著青與黑對等。又稱濃墨重彩,重彩往往以赤色作代詞。元代畫家龔開畫鐘馗嫁妹,畫面女子用重墨涂臉蛋,表示赤色的胭脂。五代時,科舉考試揭榜,朝廷有關部門用淡墨書寫上榜人的名字,功能同朝廷通用的黃榜相似,表明淡墨與黃色對應。清墨的清,指的是透明,其實就是水墨的水。水墨的畫地是白紙,清墨可以視為白色。
張彥遠將水墨畫肇始于張璪、王墨、王維。王維畫山水畫,自己不親手上色而是指揮匠人去涂。趙伯駒、趙伯骕兄弟是宋太祖的七世孫,擅長水墨畫。他們同樣輕視色彩,雇了兩個擅長繪畫的仆人,專門調配和涂飾顏料。不過五色體系畢竟太強大,勢力根深柢固,其結果,水墨畫始終未能清除五色體系的影響,始終眾口一詞地標榜墨分五色。
水墨畫的主要材料是白紙和黑墨。這兩種無彩色相,人們從儒家、道教、佛教以及世俗的角度去看,也有種種通達見解。以雪為白,以墨為黑,是俗人的看法。雪可以變黑,墨可以變白,是圣人的看法。雪就是黑,墨就是白,是道家的看法。白不是雪,黑不是墨,是佛教的看法。文人推崇的水墨畫,正是在用道家和佛教思想解脫五色體系的束縛。
2014年11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