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國粹”藝術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高雅藝術門類之一。藝術體系完備,個性鮮明、嚴謹規范,場景、道具、服飾、臉譜、動作、行腔等,簡潔、意象而極具邏輯性,使任何受眾都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準確表述其中的美妙。“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用來比喻京劇藝術水準高深莫測的奧妙。生旦凈末丑、唱念做打,流派紛呈,技藝精湛,各具千秋,且萬變不離其宗。即便是聽上一嗓子唱腔和韻白,真是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盡。而或鑼鼓琴韻,寸寸板眼,沁人肺脾。觀上一招一式云手,總會讓人牽魂地陶醉!
現如今,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漸漸地淡化了曾經令天下君臣庶民、老少婦孺而折服的京劇藝術,沒有“在行”的專業基礎知識鋪墊,很難覓懂“梨園”妙境!于無聲處而旁出的來者----畫家王仁華女士,悄然撩開時代帷幕,不施粉黛,以京劇題材閃亮于中國畫壇,神州一片嘩然!
大音希聲,仁愛無華。一腔梨園情愫,撩開了王仁華遼闊的藝術空間和審美視野。綜合性與虛擬性,浪漫、意象與現實主義的有機相輔,是構成京劇藝術的主要特點,與中國畫的特性有著天作之妙合。王仁華既癡迷于京劇,則更是擅長于以繪畫形式傾訴生活體悟之衷腸。柔柔的女性外表,竟然能夠通過作品傳導出類似于“麻辣火鍋”一樣的人間百味。不難看出,內在倔犟不屈的錚錚傲骨,是她對于生命哲學的頓悟,甘愿為信步于神圣的藝術殿堂而赴湯蹈火,這就是美麗天使為追尋藝術之道而勇于擔當的有力支撐。“小器易就,大器晚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有著雙重藝術生活體悟經驗的王仁華,曾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憑著滿腔赤誠的“梨園”情懷,以《暗香浮動》、《燈語》、《線偶》、《粉墨春秋》、《梅蘭芳》、《刀馬旦》、《醉里挑燈看劍》等系列作品,充分發揮繪畫特有的視覺語言特性,會心地道出了梨園生活狀態幕后的內在思緒,動情地流露出自己對于“梨園”情懷的覺悟和牽掛!包括《中國記憶》、《昨夜的風》、《指點江山》、《十九張撲克牌》等作品,都受之于“梨園”情懷處心積慮的影響,這是一個成熟藝術家的風格魅力所在。由此可見,在王仁華的內心世界深處所積淀的底蘊,是相當的十分了得!
太上老子有“形而上者謂之高,形而下者謂之器”妙言,南朝宗炳所提出的“澄懷味象”、“ 超以象外”、 “以形媚道”,強調以獲得物象與心象理想結合的“一統”,以觀化大道永恒之精髓,旨在導出借物傳情達意,彰顯形而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含蓄和巧妙的傳導方式。作品的感召力取決于其內蘊的豐厚程度,作品的價值根本,就在于內在的思想性與外在的形式美的有機結合,“成教化”而“助人倫”,方可使觀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關鍵在于能否拔立塵表,獨具春秋。
細細品讀王仁華的系列作品,自撲面而來的氣息之中,濃濃地透出了藝術家對于創作態度而慘淡經營的甘苦和虔誠,以及飽載滿船風月的處世感慨,就像滲透在藝術生活歷程之中無聲的詩篇,憑借著東方女性視覺特質的獨到,以虛懷若谷的心地,借助生活題材為載體,移情別戀地賦予筆端,將重墨與水的碰撞,而幻化為心與血的交融,營造出與主題相吻合的、可歌可泣的大氣象,延伸了深邃蒼茫、樸實無華的意境的可讀性。且情有獨鐘地將許許多多難以忘懷的印記而進行藝術放大,無論是甜美的愉悅,或者是苦澀的痛楚,而或留戀往返的憂傷,交織著內心深處的情結,那是大自在的覺悟,驅使了賦予靈性的畫筆,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恰到好處地展現出炎涼世故,人間百態,圓著那漸漸遠去的且鮮為人知的一幕幕曾經的“夢”,為謳歌人性良知而埋下了伏筆,可謂用心良苦!畫中有我,我中有畫,畫中的元素盡是自己,也是人人!這就是一位老練的藝術家虔誠獨到的自我心象化境的寫照。“人生如戲,戲比天大”,與“白紙對蒼天,問心無愧”遙相呼應,雖然假借的是梨園生活素材,但闡述的卻是世間哲理。這是一個生命個體面對曠世所生發的感動襟懷,如此蕩氣回腸的氣概,足以讓觀者為之而折服!
人生高妙之處,在于趨其神駿滅沒之處,藝術高妙之處也同此道。愿王仁華女士藝術之樹長青!
歲次癸巳小雪時節于京華之心齋 竇建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