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軍
一棟老居民樓即將拆遷,搬遷位于頂樓的是王仁華畫室,收拾好這屋里大大小小的擺設,高高低低堆放的書卷,絕非易事。經年的研習與繪畫生活中,屋中間巨大的書桌如一面現實主義的沙盤,如實記錄下所有痕跡。
“我每天看書,畫畫,這里都是書、墨、紙。”
桌角的放大鏡、眼鏡和藥瓶幾乎是屋里唯一的生活用品,有時,陽臺上那只籠中鳥會自顧自唱一會兒。這套簡樸的兩居室已然成為一出荒誕劇的后臺。女主人公穿行在似是而非的生活現場,凌亂如麻之中也可任取所需。門口,雅致而拙樸的一只藤條柜子乖立在墻角,轉眼,白紙黑字謎語便簽貼在墻上,到處搜集大量西方哲學與藝術理論的書被引進來,“那段時間我每天看很多書,巴爾丟斯、莫蘭迪、拉托爾,和許多后現代的藝術家作品,并且練習書法和畫畫。”
1998年,王仁華找到了自己的繪畫語言。那一年,有兩年京劇青衣經歷的她開始畫京劇演員舞臺背后的狀態。她們往往穿著現代人的衣服,卻畫著紅眼的戲妝,這似是而非的場景,讓她非常著迷,以這樣“人生如戲”為題,她創作了一系列作品,畫中女性多是纖細的古典美人,臉上常帶著暗夜獨醒的孤清,顯得憂郁而迷離。
王仁華用擅長的工筆手法描摹女性氣質,再自然不過,“我的繪畫基礎是從傳統而來的,但我更喜歡接受一些超前的東西,我喜歡新穎的觀念。”于是,她用現代繪畫的構圖方式創作工筆畫,并且大膽應用了寫意畫的撞墨技法。那是任何線條也無法表達的畫面意蘊,神秘,充滿不可言說的張力。
如果說1994年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的《尋風拾遺》是她前期典型的風格,那么《窺探》便是她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轉折作品,先鋒的意識與筆法與獨特的構圖,使得這幅作品獲獎眾多。
2008年的《暗香浮動》同樣是戲劇題材,“后臺的年輕人,妝畫了一半,戲服還沒穿好,就耍起來了,亦真亦幻。即是舞臺的,又是生活的。”
她對于這樣似是而非的狀態,很感興趣。她的創作過程,也莫不如是。
“創作時,對于畫面的表達,意識是模糊的,是經常在心里繞圈的模糊狀態。突然有一天,它迸發出來,產生一種激動,像是宇宙爆炸一樣,是荒誕的,說不上來,說上來,它就不是了。”
“每一幅畫都是這樣。衣服秀什么花,蒙什么樣的紗?畫之前都不知道,只有到執筆之時,它們自然就會出現。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積累,碰撞過的東西,是見過的點點滴滴積蓄出來。”她習慣收藏古董和繡片,這些古物件經過很多年時光的打磨而脫俗,經過歲月的清洗,呈現出樸素無華的狀態,“這就是種子”。
而這種子如何發芽,如何攀上它而扶搖直上云端,去尋那境界?她卻說,“辛苦一世未必夢見。有的人一輩子是畫匠,找不到畫里的靈魂的。這很悲哀的,殘酷。”
60多歲的她說起畫就特別興奮,她如何找到自己的境界?
“是上帝給的”,她淡然地說。雖然前半生辛苦而備受折磨,她并不抱怨,“聽人說,舞臺上經典的戲劇,悲劇都是大美。一個畫家如果沒有生活的坎坷。你的頭腦就空空什么都沒有,必定要經歷坎坷才能采到圣果。”
她畫中的女孩,有的衣服上繡著極為講究的花紋,執一盞油燈遺世兀立,或是現代女孩兒扮上了戲妝,對鏡出神地端詳。她是這畫中世界的總導演,是亦真亦幻中依然獨醒的那一人。
王仁華:安徽合肥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民盟中央美術院理事、安徽省書畫院專職畫家、安徽省民盟書畫院院長、安徽省文史館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重要獎項
2012年作品《粉墨徽班》獲第四屆安徽省美術大展金獎。
2009年作品《中國記憶》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
2009年作品《中國記憶》安徽省美術大展金獎。
2008年作品《暗香浮動》入選“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知白守黑》獲“新世紀全國中國畫展”銀獎
2005年作品《花非花》獲“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代表大會美術特展”銅獎
《似水似風似云》獲《中國美協百家金陵中國畫展》金獎
2004年作品《美眉》“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并獲日本日中友好會館大賞(國
畫最高獎)
《胭脂》獲“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紀念蔣兆和誕辰100周年”
銀獎
2003年作品《景泰藍》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優秀獎
2001年作品《庭院深深》獲“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銀獎
2000年作品《窺探》獲“新世紀?中國風情中國畫展”金獎
1994年作品《尋風拾遺》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