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藝術家曾梵志的藝術創作歷程,可以分為:協和醫院系列時期、面具系列時期、面具之后的肖像系列時期、亂筆系列時期等。尤其面具系列成為了曾梵志的標志性作品,而在2001年之后,曾梵志試圖擺脫大眾對他的固有印象,因此又創作了一系列摘下“面具”標志的肖像作品。

曾梵志《協和醫院系列之三》
1.協和醫院系列時期(1987年——1994年)
1987年,23歲的曾梵志終于如愿成為湖北美院油畫系8名新生之一。在美院,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與蘇派教學漸行漸遠,課余創作那些日后被評價為“帶有啟示性表現主義色彩”的畫作。曾梵志大學三年級時創作了《憂郁的人》。這幅同學的肖像畫,讓曾梵志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達自己所要描繪的對象,記錄了曾梵志藝術發展的轉變。在《協和醫院》系列表現性的筆觸中,把隱藏著的血腥與危險透露出來。作品流露出的曾梵志對人生的悲觀,除了施虐與受虐的形象暗示,主要是通過表現性的筆觸和血腥、冷酷的色彩感覺表現出來的。此后曾梵志的作品中血腥的肉色在畫面中的比例愈來愈大,筆觸的表現性愈加呈現一種撕裂和神經質狀。協和醫院系列曾上拍10件(次),1件(次)流拍,3件作品曾重復上拍。其中曾梵志1992年創作的《協和醫院系列之三 (三聯屏)》在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拍上拍出114萬港元,8年之后在香港佳士得2013春拍上又以1.13億港元的價格成交,8年翻了100倍。在曾梵志作品的TOP10中位居第二。此外,該系列作品中還有2件(次)作品曾成交過千萬元。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2.面具系列時期(1994年——2001年)
《面具》系列源于他在一個完全不認識的地方里的孤獨寂寞,觀察在北京這處充滿著社會規范的社會中人的一種新“面孔”。我們仿佛可感受到面具背后下的矛盾,更可從畫中刻意突顯的陰影可知,作品表面雖呈現出一片樂也融融的景象,但在作品背后卻隱藏著緊張與不安。他們的真實情感被完全隱藏在面具之下,表現了現今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環境中的浮面與虛假。“面具”一度成為曾梵志的藝術標簽,經過面具偽裝的人物,內心透露的卻是孤獨、疏遠以及冷漠。在曾梵志各系列作品中,面具系列上拍數量最多,共上拍88件(次),78件(次)成交,9件作品曾重復上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曾梵志2000年創作的《面具系列》在北京保利2013秋拍以2277萬元成交,7年增長了近7.3倍(2006年北京華辰曾拍出27.5萬元)。在39件(次)過千萬元成交的拍品中,面具系列作品有27件(次)。其中,曾梵志2001年創作的《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蘇富比2013春拍以1.8億港元成交,約合人民幣逾1.42億元,創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

曾梵志《肖像系列》
3.面具之后的肖像系列時期(2001年——2004年)2001年,曾梵志做了展覽《面具之后》,可以看作是他的轉型期。曾梵志稱不愿意像一部分藝術家那樣,利用青春期爆發式的狂熱挖空自己的才華,隨之進入暮氣沉沉的平庸階段。此后曾梵志創作了《毛主席》系列、《肖像》系列等,其中有3件作品曾重復上拍,1件作品的價格在3年間增長了28.66%,另外2件品均在第一次流拍,第二次成交。曾梵志此時期的作品在二級市場幾乎沒有成交過千萬元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曾梵志《安迪?沃霍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4.亂筆系列時期(2004年——至今)
2002年曾梵志的創作開始發生轉變,之后其右手受傷,不得不改用左手畫畫。左手運筆自然難以達到右手嫻熟的控制能力,在創造新方向的同時又不斷的出錯破壞畫面,越是試圖去修改這些錯誤,反而造成新的錯誤,這是在正常的右手思維中難以出現的。曾梵志在這個整體中發現了破壞的力量,干脆徹底用這種方式來創作,就是之后的“亂筆”風格。亂筆風格從2004年成熟,借助畫筆的隨意性和控制性兩方面的相互抵制,亂筆系列抓住了力量、自由度于一體的特征。此后曾梵志創作了《亂草》系列、《風景》系列、《天空》系列、《安迪?沃霍爾》系列等等,也包括在北京香格納展出的四件《從1830年至今》系列作品。此時期作品有11件(次)曾重復上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一件曾梵志2005年創作的《天空》系列作品4年增長了3.4倍。另外,曾梵志2005年創作的《安迪?沃霍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在香港佳士得2014春拍中以1450萬元成交。
(樣本拍行: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中貿圣佳、北京華辰、北京保利、北京匡時、北京誠軒、長風拍賣、北京歌德、北京永樂、朵云軒、上海敬華、華藝國際、西泠拍賣、上海道明、上海泓盛、北京九歌、佳士得、蘇富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