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圖
當代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威尼斯雙年展尚未拉開帷幕,一些肯尼亞藝術家及博主已經開始抗議,他們不能容忍的是:肯尼亞館將要參展的藝術家大多數來自中國。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報道,肯尼亞2013年首次參加展覽,今年計劃繼續參展。但是展出的作品主要來自中國藝術家,而且作品和肯尼亞沒有任何關聯。
肯尼亞館的參展名單包括秦風、李占陽、藍正輝(名字均為音譯)等6位中國藝術家。其實這種現象不是第一次,早在肯尼亞兩年前首次參展時,作品大多數也來自中國。
創辦于189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并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且其資歷在三大展中排第一,歷來以著重先鋒藝術著稱,被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
30個國家在雙年展有常駐館。另外約有50個國家可以申請展位,設置展覽館。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將于今年5月9日至11月22日舉行。今年的雙年展上,徐冰等4位中國藝術家將參與主題館的展覽,譚盾等藝術家將亮相中國館。
肯尼亞“沒錢”辦展館
尼日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的創始人及總監Olabisi Silva在facebook上寫道:“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時我是評委之一,肯尼亞館亂套了,展出的大多數都是中國和意大利藝術家的作品。”
美國東亞藝術專家Wenny Teo對這種現象批評道:“這是一種可怕的新殖民主義宣言,披著多元文化主義的外衣。應該像對待瘟疫一樣避免。”
在內羅畢,肯尼亞當代藝術正吸引越來越多收藏家的關注,這一消息是一種打擊。“猶如腹部被人踢了一腳……中國人和肯尼亞藝術有關系嗎?”當地一家藝術民間機構庫奧納信托負責人Sylvia Gichia表示。類似的機構想盡辦法例如通過藝術展覽和拍賣,使肯尼亞文藝吸引國際注意。
肯尼亞政府沒有人能回答這一問題。在很多國家,政府要么自己決定哪些藝術家參展,要么把這種任務交給民間畫廊。而肯尼亞顯然是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意大利策展人波拉·波波尼(Paola Poponi)。
波拉是今年肯尼亞館的專員,2013年也是。對于藝術家的選擇,她在一封郵件中回復道,肯尼亞館很巧妙地表達了這次雙年展的主題——“全世界的未來”。
波拉寫道:“在肯尼亞藝術展覽上討論其他國家的藝術作品對肯尼亞是有益的,可以更加凸顯自己的身份。”她說藝術不應受地理限制,“遇見其他地方的藝術”能使肯尼亞藝術家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體驗。
但是如果波拉的目標是為了拓展肯尼亞藝術家的視野,讓他們“遇見其他地方的藝術”,那有什么方式比邀請肯尼亞藝術家參加雙年展更好呢?
波拉說肯尼亞館也邀請了本國藝術家——兩位。其中一位藝術家Yvonne Amolo出生于肯尼亞,但是居住在瑞士,曾因種族主義題材電影獲獎。但和肯尼亞當代藝術幾乎沒有什么關聯。
另一位肯尼亞藝術家阿曼多·坦茲尼,72歲,是畫家、雕塑家,也是地產大亨。他出生于意大利,但是住在肯尼亞沿海小鎮馬林迪將近半個世紀。他處于這場爭議的風口,因為他是唯一一位連續兩次出現在雙年展肯尼亞館的藝術家。
坦茲尼在這個小鎮是知名人物,但是和肯尼亞當代藝術家聯系不多。當媒體問起肯尼亞館爭議時,他的解釋是:如果沒有他個人的努力,肯尼亞沒有機會獲得展館。
“肯尼亞政府不知道雙年展,我多次試圖讓他們了解這個展會。”他說。
最終,2013年在獲得政府的許可后,他花了幾萬美元,幫肯尼亞獲得展出機會,組織了那次展覽。今年,不完全是他出資,還有其他贊助人。但是肯尼亞政府沒有任何資助。
“很不幸,如果肯尼亞館要繼續辦,我必須在某些方面妥協,因為我們沒有錢。”
坦茲尼沒有詳細解釋是什么妥協,或者其他贊助來自哪里,或者“受邀的”中國藝術家是否出資購買展位。
中國藝術家“曲線”亮相
在上海的意大利專家大衛·加蒂羅(Davide Quadrio)說,他知道“很多中國藝術家花錢購買威尼斯‘入場券’。他們甚至不介意場館或展覽的知名度”。
他解釋,因為威尼斯“背書”為中國收藏家帶來的價值特別大。中國藝術家如果號稱自己的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作品就能賣更好的價錢。
“某種程度上,威尼斯成為衡量藝術家市場排名的依據。”他說。
因為沒有足夠深度的文化土壤支撐,中國的民間收藏圈子從起步就開始走上了“用價格標識一切”的路子。各種證書能為藝術家提高身價,也是民間收藏家鑒別價值的快捷途徑。
威尼斯雙年展確實曾經展現過其魔幻的魅力。1964年勞申博格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大獎,為美國藝術確立了世界地位。1993年,首批1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前往威尼斯雙年展參展,在中國引起巨大轟動。1999年,20位中國藝術家參展,蔡國強獲得金獅獎,直接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當代藝術熱潮。200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逐漸興起。威尼斯雙年展可以說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變遷起到了重要作用。及至今日,中國藝術家依然對其趨之若鶩。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吸引到不少興致高昂的金主。威尼斯雙年展廣泛的平行展,也自此成為資本競逐的舞臺。
從組織和結構而言,威尼斯雙年展分為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國家館和主題展。除此之外,若有個人、藝術團體或藝術機構想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舉辦文化活動或展覽,可向雙年展組委會提出申請,在得到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和主席以及藝術、建筑部門的藝術總監批準以后,才能實施,才能使用威尼斯雙年展的logo,即成為所謂的“平行展”。
平行展的規模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小到是個展,產生的一切費用,包括場租費,均由申請方獨立承擔。
自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以來,中國藝術家“扎堆”平行展的新聞便鋪天蓋地。早在開幕之前,就有人公布了這樣一組預測數據:“今年參加平行展的中國藝術家達360多人,直接耗資近1.2億元人民幣,加上保險、運輸、差旅、住宿、機票、旅游、購物等,預計將為威尼斯貢獻2.5億元至3.2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平行展策展人王林發表微博,否認了藝術家參加其展覽需要支付費用,但承認藝術家需要提供自己的作品以供出資方收藏。
《時代周報》曾報道,據多位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只有參加雙年展的主題展才具有真正的藝術價值,其余包括國家館的展覽都不會得到國際藝術界的重視。有些藝術家利用國內人對威尼斯雙年展缺乏了解,企圖混淆展覽的性質,從而獲得藝術市場的垂青。究其原因,中國藝術市場缺乏合理的價值判斷,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很多中國人對真相缺乏了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