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黃堡窯青釉雙魚瓶
這是一件唐青釉雙魚瓶。瓶制作成雙魚合體型,魚口即為瓶口,小口園唇,高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泛黃;器表光素無紋,肩部飾對稱魚眼,腹部雙側有魚鰭及魚劃,兩側有四只貫耳便于穿繩提攜。
魚與人類的關聯由來已久,魚恐怕是人類最早能夠獲得的非植物性食物之一。世界古人類的生發和繁衍,無一不是泮水而生,中華文明的兩大源頭,同樣離不開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這與古人類捕魚而食具有直接的關系。世界各地發現的遠古巖畫,狩獵、放牧、捕魚等畫面是出現得最多的。西藏任姆棟一號巖畫,中心部分就是一條大魚三條小魚。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之中,魚紋和水波紋是最常見的紋飾,足見魚在早期人類生活之中的重要性。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魚紋同時也是圖騰崇拜的象征。“彩陶紋飾是一定的人們共同體的標志,它在大多數場合下是作為氏族圖騰或其他崇拜的標志而存在的。”,“如果彩陶花紋確是族的圖騰標志,或者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分別屬于以魚和鳥為圖騰的不同部落氏族,馬家窯文化屬于分別以鳥和蛙為圖騰的兩個氏族部落。”還有學者認為魚乃陰陽的象征,“魚躍于淵,通乎陰陽”,太極圖的核心就是兩條向抱的陰陽魚。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最下方就是兩條相交纏的魚形圖像,并以此支撐著現實世界。
歷代出土陶瓷器中,以魚紋做輔助紋飾的常見,但以魚形為主體的并不多見。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三彩雙魚瓶,山東省博物館也藏有一件唐三彩雙魚瓶,這兩件均為陶器,貫耳裝在在魚鰭之上。而此件藏品貫耳裝在魚腹之下,使魚的形象更加完整,構思可謂巧矣,同時,其雙魚合體的形制也與陰陽魚的概念相吻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