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中作品《高昌遺址》,1989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187萬元。

近期的保利香港春拍中,吳冠中經典油畫《濱海城市(青島)》拍出3894萬港元。

吳冠中作品《紅梅》,近期在香港蘇富比春拍專場中,以6680萬港元折桂。
晨報訊:一周前,香港蘇富比、嘉德香港與保利香港舉辦的2015年香港首輪春拍落槌定音,在這一輪拍賣中,吳冠中成了最大贏家。
在香港蘇富比春拍專場,吳冠中的6幅作品全數成交,拍出1.57億港元的好成績,超估價兩倍多。其中,《紅梅》以6680萬港元折桂。在保利香港春拍中,吳冠中的經典油畫《濱海城市(青島)》以1500萬港元起拍,3894萬港元成交,為全場最貴拍品,另一幅作品《長江三峽》也以1180萬港元的高價成交。
在藝術圈的舞臺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高價,吳冠中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
北京建亞世紀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岳鴻聲是一位在藝術品拍賣圈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老人”,在他看來,吳冠中的作品身價走高,離不開市場的追捧。“要知道,吳冠中的作品不僅僅是中國糧票,更是世界糧票”。言下之意,不僅國人喜歡吳冠中的畫,即便是那些看慣了濃墨重彩的外國人,對于吳冠中的畫作也是欣賞有加。買家隊伍日漸龐大,注定了吳冠中的作品在盛名之下必有天價。
有人說,吳冠中的作品之所以能勝出,得益于他曾在藝術圈攪動的爭議。昨日,曾在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工作過的一位人士在電話中向記者透露,上世紀90年代,他曾因工作關系和吳冠中結識,雖交往不多,但覺得老先生是個“敢說話”的人,不管對方是誰,只要他有異議,立馬不吐不快。
其中,最醒目的一場圈內爭議,莫過于筆墨等于零的風波。1992年,吳冠中寫下不足千字的《筆墨等于零》,文中將筆墨理解成繪畫技巧,認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價值等于零。
1998年,老畫家張仃發表《守住中國畫的底線》,對“筆墨等于零”論提出公開批評。張仃認為,筆精墨妙是中國文化慧根之所系,如不想消亡,底線必須守住。
這一爭論持續多年,眾多畫家、理論家參與其中。筆墨價值之爭不僅在香港、臺灣引起反響,還波及海外華人文化圈,其聲勢之大,無人不曉。最終這場沒有結論的爭議,讓吳冠中成了輿論浪尖上的贏家,勝負之外他已賺足眼球。
但用這個理由來解釋吳冠中的作品堪為“世界糧票”有些牽強。畢竟,外國收藏家們對這些爭議不會時刻關注。于是,有人說,外國人之所以關注吳冠中的作品,是因為其作品中的“混血元素”。岳鴻聲認為:“吳冠中筆下的是西方味道很濃的中國畫派。他的畫有很多西方的抽象元素,畫風獨特。”
一個國畫大師的筆下如何出現西方味道?吳冠中曾落筆《心潮·歸去來兮》:我永遠往返于東西方之間。回到東方是歸來,再到西方是歸去,歸去來兮。言為心聲,這可能就是答案。
新疆華鼎國際拍賣公司董事長劉江迅說:“中西結合的畫風,對于提升吳冠中畫作的影響力產生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他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吳冠中就曾憑借其畫風打入新加坡等國外市場。1989年,香港佳士得以187萬元的價格拍賣了吳冠中的《高昌遺址》;2000年左右,國內個別藏家開始青睞吳冠中作品,其中包括萬達集團老板王健林。目前,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的買家是吳冠中作品的主要收藏群體。
“中外通吃”的結果,讓吳冠中作品的身價有了逐漸走高的理由。記者通過長途電話連線到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一位不愿具名的理事。他認為,現在的市場成交價不是吳冠中作品的價值盡頭,而是其作品未來兩年有可能繼續前行的信號。
這一看法與保利國際拍賣公司現當代藝術顧問林松有異曲同工之處。林松近期曾表示:“吳冠中的作品在整個市場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
(文/晨報記者 曲媛媛 圖/據百度)
來源:都市消費晨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