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4月18日,著名版畫家董克俊自傳《命運的重量》將于貴州西西弗書店·貴陽城文新地店進行發布,這書的寫作非常坦誠與平實。這是一個人的一生,卻講出了整個時代,記錄了藝術家在風云變幻的歷史關頭的深刻思索和艱難抉擇。字里行間,除了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追尋之外,作者也用時間、繪畫、人、物、景劃出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中有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遠房近親、身邊的藝術家等各種人物,有生病、求學、戀愛、結婚、生子、辦展覽等種種事件,千絲萬縷的關系維系著一個大家庭那岌岌可危的延續性,并且用白描式的寫法描述了自身和身邊人的生活方式、創作狀態、思考問題的方式的變化。在大時代里,無關政治歷史的宏旨,往事在說話,帶領我們回到一個人的往昔,所有的事情由此都變成了生命的滋養。
對于這本書,著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管郁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他看來:“這是一本個人的歷史回憶錄。董克俊,這位被美國的評論家稱為‘原始’的現代主義畫家,建國后最知名的版畫家之一,這位現實生活中的兒子、丈夫和父親,在年過七旬之后,一筆一畫地,記錄了作者在風云變幻的歷史關頭的深刻思索和艱難抉擇,他寫出了命運的沉重或輕盈,選擇的痛苦或快樂,歷史的啞默或喧囂。這是一個人的一生,卻講出了整個時代,文字樸素,情感真摯。董克俊先生的藝術和人生,既回應了時代激流對他的召喚,又真實地呈現了個人在時代激流奔涌下的勇氣、真誠與抉擇,這不僅是一本歷經滄桑的回憶錄,也是現代中國文化心靈史最感人的斷章。作者具有說書人的本領,娓娓道來中自有一種從容淡定和悲天憫人的才情。”
而在著名詩人、作家鐘鳴看來:“克俊先生,黔地感悟數十年,亦東亦西,亦古亦今,熔于各種材料,求氣韻,幽澹,雖取一隅風物,卻不泥于所見,更不囿于墨戲符號,發明頗多,細觀下來,方知其妙技高逸處,全在身學,不在講習,猶如枯山聽鳥,鴉雀自來,吾身如石,都不驚,故得心聲,《神交》一品,最能說明。于是又知,域別形殊,都可安排,惟童心未泯,可屏于窮技。”
本書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我們將在平靜之中帶著黃老三慢慢地老去。我最喜歡在散步時聽到路人說,那是黃老三和它的畫家主人。”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不是沒有感慨,更多流露的是期待。在某種程度上,回憶,并把回憶記錄下來,是一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的藝術行為,“向后看”是對往事與歷史的復現與升華,它不但能衡量我們的現實,也能丈量我們的良心。
小述:
第一部我家住在重慶嘉陵江邊上
我家面對嘉陵江,下一個坡就到江邊。在秋冬枯水季節,江水后退露出一大片沙灘,除了沙和大量的鵝卵石,河中間由沙灘邊延伸出去,一條大石條修建的堤坎,攔著大半河水,以便行船。大量重載的木船沿江而下,順風飄來一陣陣船工們沉重有力的川江號子聲。
第二部少年人
戴先客為我送來一本精裝的藝術日記本,上面印有世界各國的文化名人的肖像和格言。她在日記本中題字寫道:“愿你在祖國的花園里留下足夠多的種子。”
我希望為生命本身而活著,這樣才會產生生命的真正意義。
第三部紅色風暴來了,我要去當工人
我喜歡工地生活,這種生活有一種動力,有挑戰性。這里應該是我實現理想的一個基點,它隨時都在告訴我,沒有人為你安排好一切,自己才是上帝。
第四部為畫而生的我
藝術館的日常工作仍然照常進行。下班回家,和董重玩耍,最后是睡覺,一家人過著安寧而又甜蜜的生活。
第五部出了這么遠的遠門
建立這種古怪博物館,真是不可思議的社會,不可思議的文化,不可思議的政府。直接用這樣赤裸裸不加掩飾的方式,讓人直面生死、現實、歷史和將來萬物皆空的生命結局,這是一個中國人所受到的啟示。
第六部什么是藝術家?
我最喜歡在散步時聽到路人說,那是黃老三和它的畫家主人……
關于藝術家:
董克俊,1937年生,重慶人。國家一級美術師,獲國務院津貼;曾任第四、五屆中國美協理事,貴州美協副主席,貴州文聯副主席,第七、八、九、十屆全國美展版畫評委。現任貴州民族學院客座教授,貴州政協畫院名譽院長。擅長版畫,兼作中國畫、油畫。作品有《春返苗山》《雪峰寓言木刻插圖》《山氣》等,曾獲全國版畫展創作獎,魯迅版畫、貴州省文藝創作一等獎,貴州省版畫大展特別獎等多種獎項;參加過多次大型展覽。出版物有《雪峰寓言木刻插圖集》《董克俊版畫集》《董克俊版畫新作選集》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