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擅長繪畫,畫風大膽創新。倡導“文人畫”,批評院體之匠氣。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提出了許多反映文人審美情趣的美術理論,替美術界帶來新的活力。蘇東坡傳世珍品僅兩幅:《枯木怪石圖》已于抗戰時期流入日本;《瀟湘竹石圖》為國內蘇軾作品孤本,歷經幾番波折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枯木怪石圖》,紙本,水墨,縱26.5厘米,橫50.5厘米,(日本)私人收藏
此圖中有棵枝干扭曲的枯樹,彷彿在掙扎伸展,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雖然整幅的筆墨不多,但卻有種孤傲險怪的氣息,跟蘇軾傲然豪放的性格一致,描繪出蘇軾心中的不平。

▲《瀟湘竹石圖》,絹本,水墨,縱28厘米,橫105.6厘米,中國美術館收藏
《瀟湘竹石圖》構圖奇特,匠心獨運,長卷式構圖,高度的藝術概括使畫面充滿張力,使人在“窄窄畫幅”內如閱千里江山。這是以竹石寄托文人精神情懷的中國文人畫典范之作。
|| 蘇軾的書法 ||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治平帖》,1069年書,紙本,縱29.2厘米,橫45.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
▲《黃州寒食詩帖》,1082年書,墨跡素箋本,縱18.9厘米,橫34.2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州寒食詩帖》精彩局部:




![]()
▲《前赤壁賦》,1083年書,素箋墨跡卷,縱23.9厘米,橫258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
《前赤壁賦》精彩局部:





▲《祭黃幾道文》,1087年書,紙本,縱31.6厘米 ,橫121.7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
▲《洞庭春色賦》(1091年書)與《中山松醪賦》(1093年書)
白麻紙接裝,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現藏吉林省博物館

▲《答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書,紙本,縱27厘米,橫96.5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現存墨跡已闕文章篇首部分。起首處“軾口是文之意疑若”八字并非原本,其中軾字是從帖后“然軾方過臨江’句中殘剩之字拼湊而成,而在挖去軾字處另補上則字。卷后有明代婁堅補書缺字,又有陳繼儒等人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