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紅梅》
4月4日,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熱鬧”非凡。專場總成交額達6.37億港元、刷新9項藝術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吳冠中《紅梅》以6680萬港元拔得全場最高成交拍品以及其《生命的風景》專題之六幅作品全數成交。
實際上,在市場的“熱鬧”之下,很多文藝創作者的生活依然清貧,很多畫廊依然舉步維艱,大部分老百姓始終在藝術門檻之外。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文藝界人士呼喚平價藝術品市場的出現,他們認為在當下藝術兩級市場之外應該有個平價市場,讓老百姓也能參與買賣與收藏。“不過,平價藝術市場不能僅靠藝術創作方的努力推動,還需要大眾的參與和支持,而這又必須建立在大眾審美情趣提高的基礎上。”一位無錫的畫廊經理說。
藝術品不該遠離大眾
一直以來,總有觀點認為,藝術品市場的定位應該是小眾的,只屬于那些擁有巨額財富的極少數人或者專業人士。不過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藝術品市場下行趨勢明顯,藝術界人心活絡、紛紛尋找新的出路時,這種觀點不攻自破。
“藝術品交易成為少數人、機構參與的‘游戲’,勢必催生畸形的市場。”無錫一家拍賣公司的負責人說,一些人在盛贊這種文化繁榮的同時,高調入市,推動藝 術品金融化,一些機構和基金也陸續跟進。從每年大型拍賣會成交的數據可以看出,藝術的確像這部分人希望的那樣,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一邊是為糊口掙扎的 藝術創作者,一邊是動輒天價的藝術品,這種情況演變最終必然阻礙藝術的健康發展。”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孫莉坪說。
藝術品交易的“虛火”讓普通大眾無法踏入藝術品市場。“各種頭銜眼花繚亂,莫名其妙的‘大師’滿天飛,價格虛高的作品層出不窮,讓普通百姓望而卻步,另外當下的美術類作品有遠離時代與生活之嫌,難以打動當代人的心,也就難以說服人們走進它。”一家畫廊的相關負責人說。
走近大眾回歸藝術
金融資本、相關基金機構在推動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過程中正面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藝術界人士認為,藝術應該與資本市場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能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精神。
從歷史上來看,拍出天價的文藝品往往與創作者沒有太多關聯。
民眾需要藝術,也需要用藝術來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因此普通消費者呼喚平價藝術品市場。與此同時,藝術品市場自然運作出的高價品畢竟是少數,許多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以平價賣給代理機構,而作為藝術創作者并沒有從隨后的高價中獲益,所以創作者也歡迎平價藝術品市場。
與北上廣地區的藝術市場相比,無錫地區的藝術交易機構一直在價格多元化方面有所嘗試。記者走訪本地的幾家書畫交易機構發現,即便像鳳凰畫廊這樣的高端畫廊,也有“平價”意識,出售畫品既有數百萬的高檔品,也有數百元的裝飾畫。
其他一些畫廊里接地氣的親民畫,也頗受市場歡迎。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有其固有的能量,它會發現需求,并產生供給去滿足需求。由此可以預測,從長遠看,藝術品平價市場一定會出現,并顯現出勃勃生機。屆時,以各個城市動輒好幾百萬的人口基數,藝術品市場的空間會比現在廣闊得多。
平價市場需多方推動
日前,記者在錫城的一所大學里參加了一個由學生社團組織的小型的“拍賣會”,設計專業或藝術專業的學生拿出自己的作品進行展出或拍賣,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這些創作者認真地與前來溝通的觀眾交流,他們認為交流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記者從這些學生的口中了解到,近幾年,不少高校里都有人牽頭發起、組織以學生作品為主體的藝術品競買活動,每場都是座無虛席,成交率、成交額效果也不 錯,舉辦次數也在逐年增加。此外還有藝術品銷售機構以銷售讓百姓買得起的藝術品為核心理念,每年推出“購得藝術節”,且虧且堅持,如今這種理念也逐漸被消 費者所接受,逐步扭虧為盈。
“商業機制有著自身的邏輯,在它的驅動之下創作者要按它的標準生產,這導致藝術家不得不進入重復自己的怪圈 中,其他得不到商業認可的藝術家為了進入這個圈子容易進入模仿成功藝術家的行列,它其實對藝術整體發展起不到作用。”長期從事書畫等藝術品交易的石先生 說,他認為加強公共展示、審美教育等中間環節建設,建立藝術家與大眾審美紐帶至關重要,這能推動藝術品發展回歸理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