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微信拍賣”在微信朋友圈悄然興起。
和藏友交流、交易藏品,建公眾號推送藏品搞營銷,或者開一個微店直接賣藏品……現今玩藝術收藏,要是還沒有玩過微拍,那就真有點out了。藝術品收藏正在變成大眾消費,收藏圈已經進入微信時代,不管國內拍賣“大咖”們接受與否,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和趨勢。
搭上微信快車的藝術品拍賣,能跑多快,能跑多遠?收藏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藝術品拍賣遇到微信
藝術品“微拍”肇始于2013年,乘著微信的翅膀,如今已像蒲公英一樣遍地開花。拍賣方把拍品的圖片等內容介紹傳到微信公共平臺或朋友圈里,所有關注者或者“+”進群里的好友都能來競拍,藏家可以通過回復公眾平臺競價,也可注冊成會員競拍,打電話競拍同樣有效。有些微平臺還有“O2O”功能:線上展示,線下預展,吸引買家到預展現場競價購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這一行“微商”已超千個,能拍藝術品的微信群如雨后春筍,業內有人說“微拍”為傳統拍賣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有人則認為,豈止是渠道補充,看這樣的發展勢頭,在不久的將來,藝術拍賣市場上“微拍”唱主角,也未可知。
2013年3月,《城市畫報》微信拍賣平臺率先啟動。目前藝術圈公開的微信平臺主要有“周周拍”“薔薇拍賣”“藝麥微拍群”“阿特姐夫微信拍賣”等,齊天大圣鬧天宮,一眾微平臺皆依托線上線下資源,把藝術品拍賣業攪得風生水起。
和傳統的實體拍賣相比,“微店”好吃不貴。在微信朋友圈里,藝術家展新作,收藏家曬藏品,圈內可以點贊,可以留言,可以私聊,可以討價還價,足不出戶就能參與藝術鑒賞雅集,轉瞬間完成一筆藏品交易,還沒有話費支出。
藝術品“微店”發端于微信圈里的藝術公眾號。針對龐大的微信用戶群,建立公眾號傳播知識,聚集人氣,推送拍品,搭建拍場。
利用微信平臺宣傳收藏知識、推介藝術家及作品的有三種人:一是收藏類媒體,二是畫廊、古玩城、拍賣行等涉及收藏的機構,三是藝術家本人或其工作室。
微拍給剛入市的畫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交易平臺。28歲的西安畫家李鵬飛在微拍平臺上已經售出好幾幅作品。他說“傳統拍賣行一般不會接受不知名畫家的作品,微拍的門檻比較低,所以給了我進入市場的機會。”
從現今“互聯網+”的角度看,藝術“微店”實際上就是藝術品電商交易的微信應用。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4年藍皮書顯示,去年拍賣企業開展的拍賣活動線上成交金額約150億元,網絡拍賣場次和標的上拍量明顯上升,較2013年分別增長43%和54%。中拍協人士認為,拍賣企業積極將拍前、拍后的線下專業服務與線上拍賣技術融合,促進客戶服務能力提升,這是2014年網絡拍賣業務發展的根本原因。
四川聯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鐵霄認為,藝術品電商交易模式的優勢在于提高了藝術品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使市場更加公開。“以傳統的藝術品拍賣會為例,在拍賣會之前要制作圖錄,要進行預展,最后還要租場地進行拍賣,一場中型的藝術品拍賣會前后準備的時間大約要半年時間,所有費用加起來至少有60萬元左右。而一場藝術品網絡拍賣會的成本一般不到10萬元,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品網絡拍賣不受時空限制,加之信息更加公開透明,能讓普通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品。”
“小圈子”能否成就“大氣候”
藝術品市場發展面臨新常態,依靠大眾消費需求的拉動,加之門檻低和方便快捷的優勢,藝術“微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但這種高度依托小圈子的拍賣方式能走多遠?藝術品市場贗品橫行的痼疾會不會在微平臺上更猖獗?這些問題困擾著藝術品交易者。
“8號拍”屬于上海起步較早的微拍平臺之一,近一年的字畫拍賣,成交率在80%左右,成交價幾乎都在萬元之內,目前處于“微盈利”狀態。這樣的成交價也是絕大多數微拍藝術品的價格區間。盡管卓克藝術網旗下的“藝麥微拍”曾經將朱新建的一幅美人圖拍到16.5萬元,創下微拍的拍賣價格紀錄,但只是孤例。多家微拍平臺的數據顯示,成交量最大的拍品集中在1000至5000元左右。
業內認為,目前微拍不適合高價藝術品。在市場信用體系不完善、拍賣公司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鑒定并非完全可靠的情況下,大家對現場拍賣尚不放心,不可能只憑圖片網購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即便有朋友圈做信用擔保。
“借助微信群的微拍不會影響傳統的拍賣行業,而對一些銷售中低價位藝術品的一級市場的畫廊會有較大影響。”上海泓盛拍賣公司董事長趙涌表示,“從目前來看由于社交模式的變化,類似當年出現聊天室和論壇,借助微信平臺的運作的微拍會有很長時間的生命力。”
趙涌將適于網上拍賣的藝術品歸納為三點:標準化,具有一定的升值潛力,有廣泛的收藏群體。收藏群體大意味著此類藝術品價格不會太高,攝影與版畫在網上最受歡迎,因為他們的鑒定門檻低且價格平實。他認為高價位的藝術品對于普羅大眾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極少數人收藏的藝術品,電商關注的是親民的藝術品,與明星拍品無關。
微拍如何“保真”?四川聯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鐵霄直言不諱:古玩市場上90%的藏品是贗品,在實體拍賣市場上,90%的拍賣公司也拍假貨,只是信譽好的大拍贗品較少而已。在收藏圈,只要不是花了大價錢吃了大虧,即使買到贗品,藏家也就自認眼拙了事。因為我國拍賣法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此,國內藝術品網絡拍賣中假拍和拍假亂象滋生,贗品橫行。鐵霄認為,電商平臺上的藝術品價位普遍偏低,藏家買到贗品、假貨后,更不愿意聲張。
但熟悉微信社區交流的藏家認為,微信拍賣相比實體拍賣,最大的優勢就是信息的透明,雖說買的不如賣的精,但買家在網購環境下更容易得到對稱的信息,而且不會受到拍場現場氣氛的影響,造成沖動性購買。據了解,目前國家標準委已正式立項《網絡拍賣規程》,藝術品網絡拍賣今年將有法可依。
藏家言:老電影《劉三姐》里對唱山歌,有這么兩句——“財主有腳不走路哎,銅錢無腳走天下”。藝術品拍賣要走得長遠,信息對稱要好,交易費用要少,這是發展的硬道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借助線上線下的融合,微拍小圈子未必就不能拍高端藝術品。
看來螞蟻雄兵就在門前,拍賣“大咖”們小心了。
微拍:藝術品拍賣搭上微信快車
微拍:藝術品拍賣搭上微信快車
微拍:藝術品拍賣搭上微信快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