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家段俊平作品:《李白-早發白帝城》2015年書
習書必先立品。若無品格,無非是筆奴墨隸,揮灑之間法度不定,行筆無骨,落墨輕浮,此類書法流于諂媚世俗,腳下無根,也就毫無藝術價值。書法大家,無不先以立品為要,品格超然出眾,字字鋒芒,眾人不但愛惜書作,更尊愛作品中體現的品格。以中國著名書法家、國學專家段俊平先生的書作為例,他書法的品格,離不開“清雅”與“性靈”,是當代典型的兼通儒、道、釋,從文化中汲取風流之意和曠遠胸懷,寫就自己的別樣風采。他提出“練筆即煉心”的觀點,也正是書藝首重立品之意。

煉心之初,先要跳出練筆的窠臼,先為自己奠就立品的根基。書寫間須不忘一個“雅”字。書法本就是門高雅藝術,作品因清高生雅意,由雅意得覓知音——若遍身俗骨,起筆就落了下品。所以書法家大多通過作品不斷探尋獨屬于自己、與靈魂相契合的文雅意境,和欣賞書作的人達成“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精神交流。以段先生的作品為例,他寫道家道法自然,寫儒家兼濟天下,寫佛法無盡微妙拈花一笑,觀賞其作品,讀出更多的是釋家的禪意,品到的是“聽花便知月,無言袖籠風”的蕭疏之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書作,常令人有“尋根”之嘆,也就顯得格外底蘊深厚,氣韻生動。
煉心之本,在于書法中體現的真性。古人有“觀字如觀人,正書法所以正人心”的感慨,字由心生,技法熟練后書法境界就要觀心,心性正則書藝堂皇,筆勢剛健雅正。胸中無丘壑者,寫不出“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大氣,寫不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秉筆直書,既是舒胸臆,也是煉本心,書法作品正是要在激揚慷慨與守正勿失之間把握恰好的平衡,筆筆如爐,字字似碳,外師造化中守精魂,方能如段先生一般率性而不越軌,謹慎卻不死板,此時正如孔子所言,已是“隨心所欲不逾矩”也。

煉心并非心外無物,書法不是空中樓閣,僅僅注重虛無縹緲的精神境界,不經苦練,絕無可能成就一筆好字。書圣王羲之練筆不輟終成墨池的先賢事跡永留史冊,段先生幼年家學淵源,秉承庭訓,日日練習書法,才有了現在這樣飛揚不凡的筆勢。再好的精神境界,總要大筆如椽方能寫照心靈,技巧尚且不能精益求精,如何能運筆如臂使指,使書法中縱橫的意氣破紙而出,直逼眉睫?
劉熙載的《藝概》中有言:“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技巧高明足證其人勤奮堅韌,書法境界高妙折射其人志趣高遠、品味清雅,正是書如其人,人如其書的道理。我看段先生書法作品,頗覺此言一語中的。可以說一要練筆,二要煉心,乃是書道成就的秘訣。

之前道過,煉心不宜疏練筆,不過書法又最忌匠氣,僅僅會描紅只是印刷工而已,技巧登峰造極,內里毫無氣韻,也僅僅是鏡花水月,一旦微風襲來,風移影動,毫無意態的作品無異白紙一張。不靈性不成活,規規矩矩無以成大師,當技法嫻熟之后,當以立品修身為先,逐漸培養自身書法的精氣神,風姿情態是自內而外自然發出,偽裝不得,所以一旦品格超逸,其書作便猶如錐處囊中,鋒芒畢露矣。
縱觀書法歷史,非勤不得成書法大家,缺少煉心已久后的靈光一現,也難以窺得峰頂的風光。因此若要在書道有所收獲,“技”與“法”便不分強弱,應當并重,還要時刻以習書為第一要事,練筆不輟,煉心不移,這樣方能成就自我,更上層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