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者:藝 樹(以下簡稱“樹”)
受訪者:張若愚(以下簡稱“張”)
樹:您成長在一個音樂世家,這對您從事藝術創作有什么樣的影響?
張:我的父母都是樂手,童年的時光都是在劇院里度過的,我天生對音樂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夠將聽到的某一首樂曲轉換成為繪畫,表達我對樂曲最直接的感受。這些“作品”都是在樂紙譜的背面完成的,存了厚厚的幾本,是我童年最重要的回憶。后來就開始進入各種繪畫興趣班學習,高考時義無反顧地將三個志愿都選擇了廣州美院,很幸運地考上了。大學五年的雕塑學習經歷,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但是南方的商業氣息過濃,對藝術缺少重視,畢業后就很少再創作。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北京見到了魏小明老師,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成為了他的學生之后,我才真正知道怎樣去成為一個藝術家,如何將繪畫的語言運用
在雕塑中,而不僅僅是如何去完成一次創作。
樹:為什么會選擇雕塑作為您的藝術語言?
張:選擇雕塑的原因很簡單,我是一個喜歡動手操作的人,而且比較在意于實物感知所帶來的樂趣。雕塑的操作性和具備的物質感相比繪畫這種平面的藝術形式來說更加強烈一些。在創作中,雕塑的創作與藝術家個人的體力的釋放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雕塑家的藝術年齡相比繪畫藝術家來說更加短暫,在體力透支的時候,思維的活躍已經顯得無力了,雕塑家本人在此時就要不斷在體力和思維上超越自我,這樣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
樹:您在創作中獲得了什么?
張:雕塑的呈現是十分全面的、立體的,觀看者對它的審視比起繪畫是更加嚴苛的,每一個角度的觀看都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創作者的藝術功底,一個細節把握的不到位都有可能“露怯”。雕塑的創作過程更加地全面、艱辛,但完成后的那種榮耀、成就也是難以形容的。
樹:雕塑語言與其他畫種相比的特殊性在哪里? 在作品中如何去掌控雕塑語言?
張:雕塑的語言是極為抽象的,它其實是在用非常隱晦的語言去表達一個深遠的主題。繪畫更重視“瞬間”的感受,這是繪畫最為重要并最具藝術審美和藝術想象的部分。雕塑卻不同,它更像是一種慢動作的藝術,要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和提煉。從一根作為支撐的木條、鐵絲的選擇,到一塊泥巴的揉捏與塑性,經過梳理、概括和去除雜質,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樹:您的雕塑作品帶有古典主義的唯美性,您如何理解?
張:我信奉“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句話的價值。我喜歡永恒的東西,雕塑從材質上來說是永恒的。而有些情感對于我來說是永恒的,比如親情、愛情……我不是為了雕塑而雕塑,而是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去拓展雕塑在形式上的突破性。我的作品是來源于自我情感的生發,用堅硬的材料去表現柔軟的情感。
樹:如何看待雕塑的當代性?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藝術創作的當代性?
張:我并不反對那些更為激烈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對社會作出提問,它們更像是一劑良藥。既然是良藥就必定是苦澀的。我個人更加欣賞藝術的純粹性,我希望自己的雕塑就像音樂一樣,看似是最簡單、最質樸的“旋律”,但交流性卻是最強的。
樹:作為一位青年藝術家,您覺得與上一代的雕塑家相比肩負的使命有什么區別?
張:上一代的雕塑家,他們身上承載的更多的是社會、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而我們這一代可以活得像詩人、音樂家一樣,更關注自身價值的體現。社會需要每一個成員參與意見,藝術家也要有社會責任感,他們也是比較敏感的一群人。但不同的藝術家也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表達方式。我并不擅長現實主義的那種冷近乎酷的客觀,也不擅長以種種觀念使自己躋身時尚。要還原藝術家在社會分工里的樸素本質即工匠。
《藝樹》采訪——張若愚
《藝樹》采訪——張若愚
《藝樹》采訪——張若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