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中國山水畫給予評說,似乎不是什么難題,由于當代文化藝術的多元性,人們在認識上的準則和共識的紊亂,唯價值觀的多樣性而抉擇,致使品評的標準、角度及空間同樣多維而無戒律束縛。然而,當我們面對一幅當下中國山水畫稍加以學術性批評的眼光審視,你還不得不首先要界定他的體系歸屬,方才不謬論至批評的歧途,以體系的準則來品評才能基本維系使作品與觀者在美術活動中產生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當代中國山水畫其風格、技法多樣,以百花齊放、日新月異的面貌活躍當下,要以批評學的角度界定其不同的體系,無怪乎傳統體系、現代體系及二者之綜合體系而已。但是在品評鑒賞時必須明辨區別,不可同一而論,錯位言詞,妄加臆斷。因其體系不同,各自文化思想、藝術理念、審美取向和技法表現上都有各自不同的準則,唯此品鑒方有章可循、理所當然,而不至于似是而非亦或張冠李戴。
而當代傳統體系山水畫與傳統山水畫雖屬同一體系,但究其本質有著根本的區別,究其根源是文化思想、藝術理念的不同,這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差異來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幾個時代俊杰對傳統山水畫錯誤的認識和指導,以及西方文化的進入,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決絕。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文化變更及至斷裂,使傳統山水畫發展裂變的百態眾生。原有的替天行道的傳統人文山水演變為當今唯我獨尊的“模式”山水,其宗旨就是重在個性的標榜——“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以至有無“筆墨”為次,“當隨時代”即可,“當隨時代”已成為現代中國畫成功的著名標簽。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沒有對和錯,他只是歷史進程中的時代產物......
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積極的意義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但前提是需要對舊知識內在文化的認知和掌握。而當下山水畫一味“創新”——“創造”的狀態,這對于現代體系山水畫無可非議,然對當代傳統體系山水畫則要明白,歷代眾多書畫先賢是在深諳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想,以此為淵源,在社會生產活動實踐中經歷人生體驗匯聚形成“知行合一”、“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藝術理念和審美取向,為此造就一個具有民族文化共識的筆墨藝術的人文生態。中國傳統山水畫,其豐厚的文化思想、藝術理念、審美意象和筆墨技法已延續發展上千年,成熟的體系建構已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其文化價值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精神,仍為現代及將來社會共享,在此無須贅述。
當下山水畫對傳統筆墨繼承因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多以斷章取義式、元素移植法,將豐厚的筆墨文化藝術作為單純的筆墨技巧,使傳統筆墨的象、形、質、性、意、品等承載著內涵淵博的文化意義無以復加。由于對傳統文化的普遍性缺失,導致對傳統筆墨內在文化認知的表面化、形式化、教條化、程式化,使“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態的筆墨文化藝術淪為一個“唯我獨尊”的現代工藝化的筆墨技術。
在藝術中文化性與技術性的二者關系,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可作為中允的注釋。
杞人憂天何以解憂,社會的發展總是多樣性,每個時代都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仁人志士,當今為傳統山水畫的傳承發展在不懈努力的也不乏其人,金杰先生就是其中一員。
金杰的山水畫這幾年的發展,由現代與傳統綜合逐漸趨于傳統體系。他秉性中正謙實,心態積極而適性,是一個善于分辨思考、勤學踐行不懈努力的人。在繼承傳統和向當下優秀者學習中不極端不固執、潛心考究傳統筆墨文意的淵源內涵,探求并追尋吻合自己山水畫途徑發展的典范。致學交流意求解疑答惑之箴言寄語,這在與之交往及其作品中可窺見一斑——畫品如人品。
金杰作品借鑒新安漸江和碑刻之法,循跡宋元,筆墨勁瘦簡潔、平實剛勁。畫作構造心存大象,山石樹木有宋元山水大構,意趣清廖恬寂中浸透著時代生活清新氣息。
2011年前金杰的山水《秋滿家山》等作品多將寫生的素材與熟知的生活以傳統與現代綜合模式表現現實題材,此間他智慧運用“六法”之“傳移模寫”,師法傳統、師法自然,學以致用地對傳統解讀模寫與寫生體驗緊密融為一體,努力探研傳統山水理法,注重對筆墨的形性、意象、品質的內涵文化的體悟,將山水的傳統人文精神汲納心田。從他參展作品《家山春曉》入選2011年10月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九里家山一夜秋》入選2012年9月省第四屆美展、《溪山行旅》入選2012年11月第三屆工筆山水畫展、《紫霄云上九重天》入選2012年11月“畫說武當”全國中國畫展、《家山九里濟蒼雪》入選2012年12月全國中國畫展,一系列作品使他的創作逐步走向成熟。特別是《龜茲印象》入選2013年12月全國第九屆工筆畫展、《早春幽靜圖》入選2014年3月八大山人花鳥畫展,這兩幅作品氣象臻于大雅之境。《龜茲印象》可謂集之前作品的大成,筆墨運用合主題意境體現“六法”在當今的新生,作品遂見氣韻生動之境界。《早春幽靜圖》是金杰對傳統再認識的訴求,這是掘進與開創的自我覺醒,筆墨的文化內涵愈加精縝勁密、曠逸雅致,這是對“天人合一”最高理想境界的祈求。在治學上可怕的就是具有這種純粹的“心境”......。
金杰在山水畫上繼承傳統與當隨時代所取得現狀的案例,我想是值得大家關注和探討的。
萬運超 甲午春分時節 於養素齋
(本文作者系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館長助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