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杰的相識是在2003年,他的作品參加由省美協主辦的一個展覽并被文聯入選出版的新年掛歷,在畫友的陪同下來我這兒拿掛歷。簡短的交談后得知他來自大別山區的磨子潭水庫,并跟我是校友,他的謙遜內斂、淳樸穩重的處事風格給了我良好的印象,從那時起,他便經常帶些作品來與我交流關于繪畫的學習和困擾,再加上后來經常同道出去寫生,對他更加了解,便有了一種“亦師亦友”的身份了。
大部分的山水畫家都是先師法前人,掌握了筆墨的形式法則,以此觀看山川,吸納整合,而后師法造化,巧為變通,使自己的筆墨符號更為強烈和易識別化,這也是金杰在山水畫領域探索的大致歷程。他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表白,是中國傳統美學觀念與民族審美特色乃至中國文化之集大成的一種象征!”所以在自我修煉過程中,他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努力探索自己能夠駕馭的新面貌!在他的作品中,以書法的行草用線,既嚴謹又活潑,注重墨色韻味,在墨隨筆轉的揮灑中,具有一種行吟詩人的意味: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傳遞出久違的古典風韻。遠觀山體堅凝,氣象萬千,取法于宋之寫實造境;近看“干枯濃淡隨之,疏密有無任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有元人筆力;皴擦有序,淡墨積染,又有清半千遺風;結合西畫明暗來把握整體理法,把平面的筆墨關系隱現出三維多變的自然形態;平淡、真切的表達出當下在科技、信息重重包裹中,自然流露出的來自內心深處那種精神渴望契合純粹的“理想山水家園”,這在他這幾年不斷參加國家級大展中頻頻入選并獲獎中體現一二!
在藝術市場過于喧囂,權力和地位粉飾的當下,他能依然保持這種中國山水畫最高的格調,追求蕭疏、簡淡、平和、清遠之境,沒有張揚,沒有浮躁,實屬難能可貴。著名畫家朱修立先生說過:中國山水畫深受中國哲學的影響,主張“含道應物,澄懷味象”,畫家應該帶著自己的理念去面對大自然景物,通過對客觀世界的專注觀察與體味,找到能夠承載自己審美理想的載體,也就是常說的“天人一體”、“物我相融”,重點是寫心!金杰的山水之境正如朱修立老師所云,但求能“表里俱澄澈”,心無所欲、身無所羈,澄懷虛寂,絕去塵寰,展現一種心象唯尊、樂志山林的純粹。事實上,好的繪畫作品也是一種人生的感悟,是與人、自然、生活融匯貫通后表現的一種精神境界!
金杰正處于創作時期的黃金階段,我堅信他一定能帶著他的夢想和他出身的大山人家的情節,將自己的作品走的更實、更遠!
張小祥 寫于2013年12月19日晚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美協會員 合肥市美協秘書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