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是保利拍賣成立十周年,作為十周年慶典活動之一,3月18日下午,北京保利拍賣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備受業界矚目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將于3月20日至30日現身保利藝術博物館,首次向公眾亮相。此件鴻篇巨制《山水十二條屏》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撥動著中國人的藝術市場神經。

王剛到場捧場
此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縱180厘米,橫47cm,形制劃齊規一,白石老人創作于1925年,時年62歲,也是他“衰年變法”第四個年頭里創作的山水作品,可以說是白石老人風格轉型期里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同時也是目前可流通的尺幅最大的山水十二條屏。

此山水十二條屏分別為:《江上人家》、《石巖雙影》、《板橋孤帆》、《柏樹森森》、《遠岸余霞》、《松樹白屋》、《杏花草堂》、《煙深帆影》、《杉樹樓臺》、《山中春雨》、《板塘荷香》、《紅樹白泉》。

著名齊白石研究專家郎紹君先生曾言:“這十二條屏,把遠游印象、寫生畫稿、前人模式(如金農畫遠景荷花)和居北京后的創作經驗熔于一爐,構圖簡潔,境界新奇,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畫法則集勾勒與潑墨為一,間有鮮艷的著色。可以說,這套條屏具有總結性,很大程度上標志了齊白石山水畫的成熟。”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拋卻“四王”桎梏下的山水程式,進入“一洗凡塵萬事空”的真山真水創作境界;二是白石老人游歷中國大江南北的“五出五歸”后,對山水創作升華后的集大成者;三是白石老人目前存世的山水十二條屏,僅有二套,另一套是1932年齊白石為四川軍長王纘緒所繪,現收藏在重慶博物館,而此套山水十二條屏就成了民間收藏的惟一的一套,價值連城。
據考,此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首次公開展出時間應為1954年4月,在“齊白石繪畫展覽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首次露面。(注:此展覽信息資料摘自紀錄片《畫家齊白石》,從視頻中可看到第一、二、五、八、十一、十二開的展出情況。)隨后,1958年1月1日至1月2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齊白石遺作展”(展覽地址為:北京蘇聯展覽館文化館)中將此十二條屏悉數展出。此后又多次展覽著錄,是件聞名天下、赫赫有名的齊白石畫作。
根據畫上題跋可知這套《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送給陳子林的賀壽禮。陳子林,是民國年間北京的名醫,他是專門為國民黨高官、北京縉坤、民國著名書畫家、文人雅士看病的有名醫生,如蔡元培、徐悲鴻、張大千、于非闇等人都請他為家人看病,陳子林與他們保持著密切的友情。陳子林的父親就是《蟄廬診錄》的作者、中國最早的新式中醫學校創辦人、維新變法思想家陳虬。建國后,此套白石老人《山水十二條屏》為郭秀儀購藏,郭秀儀是國民黨上將黃琪翔的夫人,又是齊白石入室女弟子,以收藏齊白石作品最負盛名,數量多達百余幅。此套《山水十二條屏》一直珍藏在黃琪翔、郭秀儀夫婦家中,視為掌上明珠、閨中秘寶,至今已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此十二條屏中,齊白石筆下的美好家園情景——長天照日、桂林山水、浮萍山影、小橋流水,也許在這里,這已經不是某時某地的一個風景,而是中國人世代相守的、文人內心里無限向往的精神家園,具有濃郁東方情愫的東方家園。該畫作承載著歷代文人山水家園的情懷,畫法是以石濤、徐渭的筆法為主,寫湖南家鄉和桂林的真山真水,其眷眷之心完全是沉浸在東方式的美好家園中,與觀者內心共鳴。
齊白石老人《山水十二條屏》的再次公開現身注定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這也是歷史際遇的必然。它會引起人們的三個追問和對一個藝術市場的考量。
第一個追問是東西方藝術并駕齊驅,藝術市場價格亦當同軌,東方藝術何時與西方市場價格同軌?第二個追問是既然東西方藝術無高下之分,東方藝術大師的價格為何就低于西方藝術大師的價格?其中的原因何在?第三個追問是在20世紀藝術史上,東西方藝術的二大高峰同時出現,西方世界是以西班牙藝術大師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為代表的,東方世界則是以齊白石、張大千為代表的畫家,藝術水準不分上下,而市場上成交的價格卻相差巨大,何時能趨同?
白石老人如此鴻篇巨作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出現是對改革開放三十五年,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藝術市場的一個重大考量。眾所周知,藝術品價值的考量,不僅是藝術水準問題,而是東西方國力、話語權,東西方富豪認同自己本祖文化的具體表現所在。
齊白石于1864年生,比挪威畫家蒙克小一歲。2012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蒙克的《吶喊》第三版紙本畫,以1.199億美元成交,創造了蒙克的藝術品公開拍賣世界最高紀錄。2004年5月5日,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畢加索粉紅時期的代表作《拿煙斗的男孩》以1.0416億美元的天價成交,這個價位創造了當時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記錄,收藏界一片嘩然。2013年,畢加索的名畫《夢》以1.55億美元價格成交,與《夢》同1932年創作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在2010年5月4日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1.064億美元拍出。相比之下,齊白石作品的價格卻是相差甚遠,僅僅是西方藝術大師價格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不等。
20世紀,東西方藝術的兩大高峰同時出現,西方世界是以西班牙藝術大師巴勃羅•畢加索、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為代表的,東方世界則是以齊白石、張大千為代表的畫家,東西方藝術家的際會則是在1956年6月的張大千與畢加索的那次會晤,地點是法國風景旖旎的尼斯港附近畢加索的“加尼福里尼”別墅。
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將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授予齊白石,獲得500萬法郎的獎勵,為東方世界所有的藝術家獲得的最高獎項。齊白石在國際知名度上,成為與畢加索比肩、分別代表著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藝術大師。
一個多月后,1956年6月,張大千拜會畢加索時,張大千57歲,畢加索75歲,齊白石96歲,蒙克早已過世。畢加索對張大千說:“我不敢去你們的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齊白石是我們所崇敬的大師,是東方一位了不起的畫家!”畢加索對齊白石的稱贊是由衷的表達。
今天,半個世紀過去了,西方藝術大師蒙克、畢加索等人作品的市場價格一直保持著藝術品價格的巔峰,而東方藝術大師的價格卻僅僅是西方藝術大師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人們不禁會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的原因則是在東西方國家經濟基礎的差異上,馬克思哲學單一地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藝術的認知方式、藝術市場導向、及學術研究的深度上存在著巨大經濟發展的差異,話語權的決定取決于國力的地位!
在21世紀的今天,西方藝術品屢屢高價,幾億、十幾億的藝術品,曾幾何時,我們一度神往,都在評論值與不值。其實這都體現出西方人認可自身歷史文化的強大,而對西方藝術認同的本身則往往體現在藝術作品價格體系之中,蒙克、畢加索、培根等藝術大師作品不斷有序地增值,屢創新高,則更加說明西方藝術市場對西方自身文化藝術的認同,相比之下,東方藝術市場卻缺乏足夠的信心。
西方漢學家在研究中國歷史的過程中,把中國書畫承載著社會、人文、思想、哲學、歷史變遷的豐富內容,已作為歷史個案去考查,其藝術水平不僅毫不遜色于西方,而且是世界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的主要目標,哪個博物館收藏中國藝術品最多,哪個博物館最受追捧,得到的捐贈也最多。百年過去了,由于積弱積貧長達幾代人更迭,加上只有三十五年的對外開放,層出不窮和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令人們興奮和浮躁,對東西方文化的研究與繼承,又出現了巨大的偏差,今天的中國在世界上崛起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東方文化文明需要我們的自信,更需要我們的認同,中華文明的魅力陽光由于我們的自信會在世界上燦爛朝陽。
齊白石作為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最為重要一人,這幅鴻篇巨制能否達到這樣的高度,其實不僅僅是藝術市場上的一個考量,而且還代表著東西方國力、話語權、東西方民眾對于自身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更是文化自信的較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實現復興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同一個夢想,我們企盼,我們更有信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