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娜 北京報道
中國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不久前舉辦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香港中心藝博會和將在4月進行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都傳遞出一個共同信號:中國年輕藝術家開始崛起,背后的主導力量是那些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表現強勢的新生代藏家。然而在經濟環境和市場調整之下,中國知名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已經不斷下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又靠什么來抵擋,一方面是藝術圈新富階層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對作品藝術價值的爭議,讓大家對這輪熱潮多了幾分思考。
70后藝術家炙手可熱
早在去年秋拍中,香港蘇富比對年輕藝術家的市場策略已經悄然改變。在當代亞洲藝術夜場中,首度推出的3位70后藝術家作品的表現便讓業內人士眼前一亮。賈藹力的《瘋景1號》拍出1180萬港元,刷新其個人紀錄的同時,領先于其他70后藝術家躋身千萬俱樂部。同樣創下個人紀錄的還有王光樂和劉韡。
今年4月的春拍中,香港蘇富比將繼續推出一系列年輕藝術家的代表作品,焦點包括賈藹力寬達十米的巨幅三聯作《早安,世界》、王光樂的《水磨石2003.5》、沒頂公司的《無題》等。
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資深專家黃杰瑜介紹,當代亞洲藝術夜場中,年輕藝術家還是以王光樂、賈藹力、劉煒為主,他們有穩定的收藏群體。日場中新增加了年輕藝術家,如謝墨凜、陳飛、沒頂公司等。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估價一般比畫廊低,以吸引藏家為主。
黃杰瑜告訴記者,他們選擇的年輕藝術家在畫廊市場上已經比較成熟,有一定的收藏群體,作品有藝術文獻紀錄,比如毛旭輝上拍的作品曾參加1992年的廣州雙年展,并且作品在藝術家創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學術價值。
在去年內地秋拍中,年輕藝術家們也有一連串個人拍賣紀錄的誕生,比如朝戈、徐累、沙耆、尚揚、陳可、歐陽春、沈小彤等的作品創造了最新紀錄。中國嘉德、保利、匡時等幾大拍賣公司今年的春拍還在征集之中,年輕藝術家板塊將如何呈現給藏家并給其留下想象空間?
而在3月13日開始的香港兩場藝博會上,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的反響更為熱烈。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今年迎來了新的競爭者:Art Central藝博會,這個新生的藝博會與香港巴塞爾的展覽場地之間只有幾步之遙,不過在兩家藝博會上的一個共同現象是,年輕藝術家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
“‘爆棚’已經不足以形容熱度了,一不小心賣畫就成了賣菜的速度。”剛從Art Central藝博會回來的在3畫廊負責人季曉楓說,他們此次帶去了蘇銳、伍偉、呂鵬、李占洋、陳丹陽、魏立剛等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以年輕藝術家為主題成了內地參加藝博會畫廊的共同特點,從各家畫廊公布的銷售情況看,這也迎合了香港藝博會上購買者的興趣,特別是一些私人美術館的胃口特別大。受新生代藏家青睞
黃杰瑜根據對香港拍賣市場上的觀察認為,年輕藝術家有文獻價值和市場記錄的作品還是有很多收藏家關注,來自歐洲的藏家也感興趣,而中國年輕藏家近一兩年也表現出對他們的特別興趣。
受經濟環境、價格泡沫、市場調整的影響,中國知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出現下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還有投資者的變化。一部分投資者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雷同的人物形象感到厭倦,希望能夠發掘新的力量,特別是新加入的投資者覺得中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更加國際化,具有更個性化的表達方式。
與此同時,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的買家群體分化,資金實力雄厚的機構、企業藏家,仍在關注“60后”知名藝術家,因為他們的作品有好的市場記錄,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已經明確。新生代藏家則關注更為年輕的藝術家,他們本身的海外背景和成長經歷,使得他們對當代藝術的興趣不同于父輩,偏重于發掘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像陸尋、林瀚一樣的年輕收藏家正在崛起,他們有自己的資本和藏品,他們正成為私人美術館大潮中不容忽視的新晉群體。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藏家的觸角也已經伸到歐美藝術家,美國一家畫廊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接觸到了一些來自中國30歲左右的藏家。他們都在國外接受教育,對社交媒體非常熟悉,具備國際化的眼光,所以他們崛起快速而且非常強勢。
新生代藏家有多重要?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今年所做的調整可以側面說明,他們歷史上第一次由策展人推出當代藝術特展,開始了從歐洲古典大師,向現當代藝術的試水和突圍。因為TEFAF的主辦方覺得,如果是25年前,藏家的趣味主要集中在經典大師的作品,如今他們的后代也成為藏家,他們也需要適應藏家的新審美需求。
兩極分化
中國年輕藝術家的驟然走紅,特別是歐美媒體也加入報道,讓一些人覺得更加有依據了,針對年輕藝術家的各種投資攻略開始滿天飛,一部分藝術圈人士擔憂的是,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對青年藝術家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他們不得不去面對從未有過的壓力和誘惑,這無疑會占據他們對藝術和創作的思考空間。
“外界的熱議和關注讓我覺得無奈,年輕藝術家似乎成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招牌,有些人是莫名的興奮,趕緊跑回家畫畫去,好像離別墅、豪車不遠了,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晉身明星藝術家,成為藝術圈的新貴族,他們想沒想過自己的畫究竟怎么樣。”住在宋莊的美院畢業生小羅說,他覺得這些關注都跟他沒什么關系,他現在靠賣畫根本都養活不了自己,但是他的同學卻非常興奮,覺得還是要專心畫畫,不想再找其他工作了。
季曉楓曾經表示過市場和資本對年輕藝術家拔苗助長的擔憂,現在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青黃不接的時候,知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市場調整漫漫無期,也有可能一蹶不振,但是投資者急于找到新的增長點,盤活手中資金。而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太多一夜暴富的案例,給年輕的藝術家造成一種假象,實際上,在國外能靠賣畫養活自己的畫家都非常少,他們多數都從事其他職業,以此來支持自己對藝術的追求。
藝術圈也有傳聞說,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還將下跌,而跌得最慘的將是那些被熱捧的年輕藝術家。但也有人說這是一些人的酸葡萄心理。季曉楓認為,如果把有價值的作品的核心品質放在提出新的問題或者觀念的話,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被媒體和資本過度追捧的藝術家和作品的價值多半可疑。
他認為國內對年輕藝術家的定義,比國際市場上默認的定義大約整整小了10歲,一些充滿反思和實驗的藝術家被劃分到了年輕藝術家之外,卻沒有得到市場和機構應有的關注。
藝術市場裂變:70后藝術家炙手可熱
藝術市場裂變:70后藝術家炙手可熱
藝術市場裂變:70后藝術家炙手可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